成語“沆瀣一氣”該如何理解呢?又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本文已影響8.96K人 

【成語】: 沆瀣一氣

成語“沆瀣一氣”該如何理解呢?又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拼音】: hàng xiè yī qì

【解釋】: 沆瀣:指唐時的崔沆、崔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合在一起。

【成語故事】:

沆瀣,是夜間的水氣,有人說是露氣,也有人說是夏天半夜裏上升的地氣。

成語“沆瀣一氣”該如何理解呢?又有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第2張

例如《楚辭·遠遊》有“餐六氣而飲沆瀣”,王逸注:“沆瀣,夜半氣也。”《漢書·司馬相如傳》有“呼吸沆瀣兮餐朝霞,”應劭注:“沆瀣,北方夜半之氣也。”《列仙列》描寫仙人陵陽子的神話故事也說:“春食朝霞,夏食沆瀣。”可見“沆瀣”一詞,原來並不是什麼貶詞,但是後來作爲成語“沆瀣一氣”,就不是一句讚美的話了。這是從唐朝的一個故事開始的。

據說,唐僖宗時,有一官員,名叫崔沆,曾任“中書侍郎”等職。乾符二年,他被派當主考官,主持朝廷考試事宜。這次應試的人中間,有一個名叫崔瀣的,一經錄取,馬上就當官上任了。別人見他不但任官特快,而且所任官職也特好,待遇顯然與衆不同,因此不免懷疑:“崔沆和崔瀣,是有特殊關係的吧?”有人更進一步斷定:“那還用說,瞧他們兩個的名字就明白了!”俏皮的還加以嘲笑道:“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這個故事,載宋人錢易編撰的《南部新書》。

所謂“座主”,即主考官。科舉時代,應試者稱主考官爲“座主”,自稱“門生”。由於上述故事,後來“沆瀣一氣”就流傳而爲成語,用來比喻臭味相投的人勾結一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