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因《觀梅有感》:全篇未用任何典故,照樣發人深省

本文已影響4.32K人 

劉因(1249-1293年),字夢吉,號靜修,雄州容城(今河北省容城縣)人。元朝大儒,理學家、詩人。除《靜修文集》外,劉因的著作還有《小學》、《四書語錄》(門生所錄),《易繫辭說》(病中親筆),已佚。劉因還選編過一本《四書集義精要》,此書今天能見到的版本有《四庫全書》影印本(二十八卷)和元至順年間刻本(北京圖書館藏,殘存二十二卷,九冊)。那麼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劉因的《觀梅有感》,一起來看看吧!

劉因《觀梅有感》:全篇未用任何典故,照樣發人深省

觀梅有感

劉因〔元代〕

東風吹落戰塵沙,夢想西湖處士家。

只恐江南春意減,此心元不爲梅花。

此詩首句用“東風吹落戰塵沙”隱喻宋室滅亡;次句以“夢想西湖處士家”,借林逋的故事暗寫故國之思;第三句一個“恐”字,表達作者內心的擔憂,而“江南春意減”則暗歎江南備受摧殘;第四句點明作詩的深意與梅無關。全詩以觀梅而有感,而引發聯想,但全文的主旨都與眼前盛開的梅花無關,這樣言此物寫彼物的手法,讓情感更加深厚而沉重,曲折中見深意。

東風駘蕩,搖枝拂葉,吹去了蒙在梅花上面的塵沙,花蕊花瓣,一概顯露出清新的面龐。如此雅潔怡人的氛圍,本該令遊人陶醉,而詩人卻偏要將這沙塵,想像爲戰火中的塵埃,因爲,他從眼前的梅花聯想到另外一個梅花的世界。那裏剛剛經受了戰火的摧殘,那裏曾經是西湖處士的隱居之地,那裏曾是他的希望,那裏是他醒裏夢裏都不曾忘卻過的宋國京城。此詩作者雖然從未做過宋朝的臣民,但是,出於對異族統治者的不滿,漢族人的宋都對於他始終是富於誘惑力的,這裏的一個“夢”字,足以表白他那種朝思暮想的癡情。

劉因《觀梅有感》:全篇未用任何典故,照樣發人深省 第2張

想起江南之後,詩人的感情立刻變得細膩,語氣也委婉起來。他擔心江南的梅花大概不會如此鮮豔,江南的春景必然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對於蒙元初入中原的殘酷洗劫,詩人耳聞目睹,記憶猶新,他擔心那“大亂凡數十餘年,數千裏間,人民殺戮幾盡”(《武強尉孫君墓銘》)的慘狀是否會在江南重現,所以,他在末句中直率地說出,他的《觀梅有感》其實並非爲梅花着想。他也許曾經憧憬過林逋所處的時代及其環境,同樣身爲隱士,一個伴梅飼鶴,受到皇帝的褒獎;一個卻生活在異族統治者的鐵蹄之下,而如今,那樣一塊聖地也許永久地消失了,他不能不爲自己,也爲所有的漢人痛心疾首。

此詩短小精悍,音節鏗鏘,讀來朗朗上口。全篇未用任何典故,照樣發人深省,意味深長。它之所以具有如此深沉的意蘊,完全得益於象徵的手法。不過,象徵畢竟太含蓄,太沉悶,難以容納詩人全部的思想和憤恨,因此詩的結尾處又否定了象徵手法。“此心元不爲梅花”一句,實打實地透露出作者的真實感慨,猶如陰雲鬱積很久之後的一聲悶雷,雖然沉悶了些,總算給人以希望,爲全詩抹上了一道亮光。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