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龍生九子,爲什麼每個孩子都長的奇形怪狀的?

本文已影響1.89W人 

傳說龍生九子,分別是長子囚牛、次子睚眥、三子嘲風、四子蒲牢、五子狻猊、六子霸下、七子狴犴、八子負屓和九子螭吻,爲什麼每個孩子都長的奇形怪狀的?它們各自代表着什麼含義?

起因是據說明朝弘曆年間,孝宗皇帝聽了民間“龍生九子”的說法,不明就裏讓羣臣回答。時任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的李東陽,是位飽學之士,於是多方請教才勉強將九種龍子湊夠,這件事記載於李東陽的《懷麓棠集》。當然在楊慎的《升庵集》種也有類似的說法,但不完全相同,而龍生九子也以李東陽和楊慎這二位的最爲普及。

1、李東陽版本

老大囚牛(qiú niú)老二睚眥(yá zì)老三嘲風(cháo fēng)

老四蒲牢(pú láo)老五狻猊(suān ní)老六贔屓(bì xì)

老七狴犴(bì àn)老八負屓(fù xì)老九螭吻(chī wěn)

2、楊慎版本

傳說龍生九子,爲什麼每個孩子都長的奇形怪狀的?

明楊慎《升庵外集》卷九十五雲:

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一曰贔屓,形似龜,好負重,今石碑下龜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獸,性好望,今屋上獸頭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龍而小,性好叫吼, 今鐘上紐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於獄門;

五曰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六曰爢珡,性好水,故立於橋柱;七曰睚眥,性好殺,故立於刀環;八曰金猊,形似獅,性好煙火,故立於香爐;九曰椒圖,形似螺蚌,性好閉,故立於門鋪首。

可以看到,二者重複的龍子有:贔屓、螭吻、蒲牢、狴犴、睚眥五位。楊慎版新龍九子中刪除了“囚牛、嘲風、狻猊”,又新增了“饕餮、爢珡、椒圖”。那麼二者之間哪種說法更爲合適?

我們暫且不談二者都保留的五位龍子,專門說一下變更的幾位龍子。個人以爲,似乎李東陽的龍生九子更爲合理一些。原因有以下幾點:

1、饕餮

衆所周知,饕餮是上古四大凶獸之一,其原型在《山海經·北次二經》:”其形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可以說和龍(瑞獸)沾不上半點關係。

它是貪慾的象徵,常用來形容貪食或貪財的人。《左傳·注》記載:“貪財爲饕,貪食爲餮”,而在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上,用饕餮紋裝飾,目的也是爲了讓人以此爲誡。

2、爢珡

這個龍子的名字,其實和霸下的音非常類似,而霸下就是贔屓的別名,所以就名稱上,其實就有重複的嫌疑。關於它的特性,楊慎解釋爲:爢珡好飲,即今閘口所置是也。閘口上以石鑿獸,置兩榜,狀似蜥蜴,首下尾上,名曰爢珡。”

也就是說,這位龍子其實和好水的螭吻在特性上也重複了,螭爲無角之龍,而古人之所以將螭吻安置在殿脊並非因爲它也喜好瞭望,是螭吻屬性爲水,能滅火消災,所以作爲鎮宅之物安置在房頂。所以,從名和義上看,爢珡都不合適。

傳說龍生九子,爲什麼每個孩子都長的奇形怪狀的? 第2張

3、椒圖

至於椒圖,楊慎將其劃歸到龍子行列,可能正是因爲其有守財、看守、鎮邪、庇佑等寓意,在民間認知度較高而被增加的。椒圖在門宅上的作用,其實就是鋪首銜環的升級版,在實用(輕釦詢問主人在否)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求平安、闢妖邪的特性。

關於椒圖,將其劃歸爲龍子可以理解。但正如我們分析的、楊慎增加的前兩位龍子,就有着很明顯的缺陷,十分不適宜待在龍子之列。可能也正因爲如此,目前權威的語言文字工具書,如《詞源》、《辭海》等,也基本採用李東陽的說法。

其實,從宏觀的角度看,龍生九子體系的發展反映了華夏龍文化的多樣性、系統性和開放性,中國悠久的文化造就了一個個神祕多變的動物圖騰,所謂“龍生九子,其性各異”,也正是因爲它們的獨特、各司其職,才造就了華夏文明的璀璨神龍!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