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的《諱辯》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

本文已影響1.16W人 

韓愈的《諱辯》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此文是作者因爲勸說李賀參加進士科考的事情而遭到衆人的非議時所作,批判了當時的風氣,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

諱辯

【原文】

愈與李賀書①,勸賀舉進士。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士爲是,勸之舉者爲非。”聽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辭。皇甫湜曰②:“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諱③。”釋之者曰:“謂若言‘徵’不稱‘在’,言‘在’不稱‘徵’是也④。”律曰:“不諱嫌名⑤。”釋之者曰:“謂若‘禹’與‘雨’‘丘’與‘蓲’之類”是也⑥。今賀父名晉肅,賀舉進士,爲犯二名律乎?爲犯嫌名律乎?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爲人乎?

【註釋】

①愈:我,此爲韓愈自指。李賀:字長吉,唐代詩人,因避父諱,不能應試。

②皇甫湜(shí):唐代文學家,曾跟從韓愈學古文。

韓愈的《諱辯》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

③律:這裏指《禮記》。不偏諱:意爲姓名中有兩個字,只諱一字。偏:一半。一說“偏”即“遍”,全部,普遍的意思。

④“謂若……是也”二句:孔子的母親名“徵(zhēng)在”,孔子在說“徵”時不連用“在”,在說“在”時不連用“徵”。意爲只要不連用,就用不着避名諱。

⑤嫌名:與人名中發音相近的字。

⑥蓲(qiū):古漢字,同“丘”。是也:就是這樣的。

【譯文】

我寫了一封信給李賀,勉勵他去參加進士考試。李賀的才華名聲很大,此次前去應試進士很可能榜上有名,於是,同李賀爭名的人出來詆譭他說:“李賀的父親名叫晉肅,李賀不參加進士考試纔對,勸說他去趕考的人是不對的。”聽到這種議論的人不加辨析,隨聲附和他的提議,竟然衆口同說一詞。皇甫湜對我說:“如果不辯明這件事,您和李賀都會因此獲罪。”我回答說:“是的。”

《律》中規定說:“凡雙名不專諱一個字。”解讀這句話的人說:“孔子的母親名‘徵(徵)在’,所以孔子說‘徵’的時候不說‘在’,說‘在’的時候不說‘徵’。”《律》中又規定說:“不避諱聲音相近的字。”解讀這句話的人說:“譬如‘禹’之與‘雨’,‘丘’之與‘蓲’之類就是這種情況。”現在李賀的父親名叫晉肅,李賀去考進士,是違背了“二名律”呢?還是違背了“嫌名律”呢?父親名叫晉肅,兒子就不可以參加進士考試,那麼倘若父親名仁,兒子就不能做人了嗎?

【原文】

夫諱始於何時①?作法制以教天下者②,非周公、孔子歟?周公作詩不諱,孔子不偏諱二名,《春秋》不譏不諱嫌名。康王釗之孫,實爲昭王。曾參之父名皙,曾子不諱“昔”。周之時有騏期,漢之時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諱?將諱其嫌,遂諱其姓乎?將不諱其嫌者乎?漢諱武帝名“徹”爲“通”,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爲某字也;諱呂后名“雉”爲“野雞”,不聞又諱“治天下”之“治”爲某字也。今上章及詔③,不聞諱“滸、勢、秉、機”也④。惟宦者宮妾⑤,乃不敢言“諭”及“機”,以爲觸犯。士君子立言行事⑥,宜何所法守也⑦?今考之於經,質之於律,稽之以國家之典⑧,賀舉進士爲可邪?爲不可邪?

【註釋】

①夫:用在句首,表示闡發議論的語氣。諱:名諱。

②法制:禮法制度。教:教化,教導。

③章:奏章。詔:詔書。

④滸、勢、秉、機:此四字分別與唐代帝名同音。唐高祖名虎,唐太宗名世民,李淵之父名昞,唐玄宗名隆基。

⑤惟:只有。宦:宦官。俗稱“太監”,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宮妾:泛指宮女。

⑥士君子:指有節操和學問的人。

韓愈的《諱辯》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 第2張

⑦法守:效法和遵守。

⑧稽:檢核,考查。國家之典:記錄國家紀事的典籍。此指歷代皇帝名諱所忌以及一些詔令不避諱的事例。典:此指文獻典籍。

【譯文】

試問遵守“避諱”這種規定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制定禮法制度用來教化天下衆生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嗎?而周公作詩吟賦不避名諱,孔子不避諱母親名字中所單獨出現的任何一個字,《春秋》中對人名字發音相近不進行避諱的事例也從未加以譏諷。周康王釗的孫子,諡號是昭王。曾參的父親名晳,而曾參不避諱“昔”字。周朝時有一個人名叫騏期,漢朝時有一個人叫杜度,像這樣的名字讓他們的兒子怎樣去避諱呢?難道爲了要避諱與父名發音相近的字,就連他們的姓也要避諱了嗎?還是就無須避諱那些發音相近的字了呢?漢代忌諱漢武帝的名“徹”,遇到“徹”字就改爲“通”字,但沒聽說爲了避諱“車轍”的“轍”字而將其改爲別的什麼字;諱呂后名字中的“雉”,遇到“雉”字就改稱“野雞”,但沒有聽說當時國人爲了避諱“治理天下”的“治”字而改爲別的什麼字。當今臣僚上送奏章、皇帝下傳詔書,也沒聽說要避“滸、勢、秉、機”這些字。只有宦官和宮女,纔不敢說“諭”和“機”這些字,以爲這樣說出來是觸犯皇帝的避諱了。士大夫、衆君子著書立說的言論和行事,究竟應該遵照什麼禮法制度呢?如今經過考據經典、質正律文以及查覈國家典章以後,但不知,李賀參加進士應試,到底是可以呢?還是不可以呢?

【原文】

凡事父母,得如曾參,可以無譏矣①。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務行曾參②、周公、孔子之行,而諱親之名,則務勝於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參,卒不可勝③,勝周公、孔子、曾參,乃比於宦官宮妾。則是宦官宮妾之孝於其親,賢於周公、孔子、曾參者邪?

【註釋】

①譏:譏笑,非議。矣:了。

②務行:致力於實行。務:致力於。

③卒:終究,到底。

【譯文】

凡是孝敬父母,能像曾參那樣,就能免遭別人譏諷了;做人得像周公、孔子那樣,也可以說是達到境界的頂點了。而當今世上的讀書人,不致力於學習曾參、周公、孔子的品行去做事,卻要在諱親人的名字上,一定要去超越曾參、周公、孔子,這也足以看出他們真是太糊塗了。周公、孔子、曾參,終究是無法超越的,若真的在諱名上超越了周公、孔子、曾參,那麼就是跟宦官、宮女相比了。那麼你說,這些宦官、宮女對親人的孝順,真的比周公、孔子、曾參還要好嗎?

【賞析】

封建社會中,統治者過度宣揚君主與尊長的名字避諱,反而成爲限制人們言行的精神桎梏,而這種不良風氣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時常殃及無辜。當時的著名詩人李賀因其父親名爲晉肅,因而不能參加進士科的考試。原因是有人惡意說他觸犯了古代名諱制度的規定,“晉”與“進”同音,必須忌諱,而不能參加科考,就會影響李賀的前途。對於這種陳腐風氣,韓愈爲此深惡痛絕,所以就勸勉李賀不要因爲名諱而放棄科考,以免耽誤大好前途。韓愈對此十分憤慨,於是寫下這篇文章來論述此事,表達他反對“避諱”之說過於死板與氾濫成災的見解。

韓愈的《諱辯》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 第3張

對於自古流傳下來的規定,當然不好輕易推翻,自然也不能直言如何反對避諱,必須有充分的理由,提出對於一些無足輕重的規定應該適當繞開的看法,達到駁斥不同見解的目的。於是韓愈只能巧妙地引用經典和法律依據,找出《律》法規定中的矛盾衝突,從而達到說服那些堅持古法的迂腐之人。全文沒有一句從正面說出作者自己的主張,卻可以從容不迫地引經據典,從中找出有力的論據,順理成章地讓對方順服自己的見解。

文章最後一段以“今世之士,不務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而諱親之名,則務勝於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乃比於宦官宮妾”這幾句幽默的諷刺筆調,狠狠地斥責了那些有意“毀之者”。

韓愈的這篇散文,層層設問,一波三折,語言辛辣,據理相爭,字裏行間無不流露出一身凜然正氣,剛毅風骨,以及堅決對這種陳規陋習挑戰到底的決心。韓愈爲了保護人才,無所畏懼,逐次設疑反詰,把文題所確定的思想表現得更加鮮明。全文筆鋒犀利,有理有據,有序有節,令人折服。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