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想恢復分封,還是想學秦始皇搞郡縣?

本文已影響1.62W人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項羽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有一種論調是這樣講的,項羽之所以敗給劉邦,是因爲項羽想恢復分封制,而劉邦想搞郡縣制,郡縣制是未來,郡縣制必然取代分封制,所以劉邦必然戰勝項羽。

持這種論調的人中學政治應該能考到及格分,之所以說他能及格,是因爲他忘了“曲折前進”幾個字,就算項羽真的想搞分封制,你怎麼就確定項羽不是郡縣制徹底戰勝分封制中間的“曲折前進”呢?

其實,項羽分明就是想效仿秦始皇,在咸陽搞分封制不過是要給大家表演一種有“跪感的”“燒腦的”反轉,只是最後沒有反轉成功罷了。

項羽想恢復分封,還是想學秦始皇搞郡縣?

我們來看一下,項羽在咸陽分封的時候都封了哪些人,以及分封的原因。

義帝:即原楚懷王熊心,因在滅秦期間的號召力被尊爲義帝,都郴縣。

漢王:即沛公劉邦,因率先挺進關中且疑其有天子之心,將其封在故秦流放犯人的偏遠之地,都南鄭,且要求裁軍至三萬。

雍王:即秦降將章邯,因在鉅鹿之戰後率二十萬秦降卒而被封王,同時負有阻塞漢王劉邦出巴蜀的重任,都廢丘。

塞王:即秦櫟陽獄椽,因曾救過項羽的叔父項梁而被封王,同時負有跟雍王一道阻塞漢王東爭天下的重任,都櫟陽。

翟王:即韓寒都尉,因勸說章邯向項羽頭像而被封王,同時負有跟雍王一道阻塞漢王東爭天下的重任,都高奴。

西魏王:即原魏王魏豹,被改封成西魏王,都平陽。

河南王:即趙相張耳寵臣,因拿下河南郡並迎接項羽的楚軍而被封王,都洛陽。

韓王:即原韓王韓成,未動,依舊都陽翟。

殷王:即趙將司馬卬,因率先拿下河內並有其他功勞而被封王,都朝歌。

代王:即原趙王趙歇,被改封爲代王。

常山王:即趙相張耳,因有賢名加上跟從項羽入關而被封王,都襄國,即原趙王趙歇的都城信都。

九江王:即楚國名將英布,因經常做先鋒且功勳卓著而被封王,都六。

衡山王:即鄱君吳芮,因率百越之兵幫諸侯且隨諸侯進入關中而被封王,都邾。

臨江王:即楚懷王柱國共敖,因帶兵拿下南郡且功勞多而被封王,都江陵。

遼東王:即原燕王韓廣,被改封爲遼東王。

燕王:即燕將臧荼,因帶兵救趙國且隨項羽入關而被封王,都薊。

膠東王:即原齊王田巿,被改封爲膠東王。

齊王:即齊將田都,因帶兵救趙國且隨項羽入關而被封王,都臨淄。

濟北王:即原齊王田建之孫田安,因起兵拿下濟北的幾座城池並投靠項羽而被封王,都博陽。

南皮侯:原趙國大將軍陳餘,因不跟項羽入關而被只被封侯。

十萬戶侯:即鄱君吳芮的將軍梅鋗,因功多而被封侯。

項羽想恢復分封,還是想學秦始皇搞郡縣? 第2張

被項羽封爲南皮侯的陳餘這樣總結項羽的分封:

項羽爲天下宰不平,盡王諸將善地,徙故王王惡地。

陳餘總結得非常精當。

項羽之所以要“王諸將善地,徙故王王惡地”,一般認爲是要挑起君臣矛盾,以便讓其同室操戈。

然而實際上,項羽固然有此意,但引起君臣矛盾絕非第一齣發點,像熊心、趙歇、田巿等原諸侯王都是諸將所立,本就沒真正抓過權柄,就算心有不滿,也不敢怎樣,只能乖乖地聽安排,根本就不存在什麼君臣矛盾。

項羽之所以這麼安排,是爲了把原來複立的六國打散,分割其實力。如燕國就被一分爲二,趙國被一分爲二,齊國被一分爲三,等等。

況且,如果我們仔細審視項羽所分封的這些諸侯王及諸侯,真正有軍事實力或有政治手腕的,也僅僅義帝熊心(有手腕)、漢王劉邦(有實力加有手腕)、雍王章邯(有實力)、西魏王魏豹(有實力)、九江王英布(有實力)、南皮侯陳餘(有實力加有手腕)。

但項羽對這幾位有軍事實力或有政治手腕的,則是各種防範:將熊心調離老巢並且派人監視熊心、將劉邦趕到巴蜀且強制裁軍、在封章邯爲雍王前就坑殺了章邯的二十萬子弟兵、將魏王豹改換封地、將英布封在偏遠的九江、將陳餘封在南皮三縣,另外,齊國的實力派田榮(有實力加有手腕)沒有被封,擁兵數萬的獨立武裝彭越(有實力)沒有被封。

簡言之,提升沒實力者的地位,削弱有實力者的地位。這便是韓信謀臣蒯通所說的“割大弱強,以立諸侯”。

項羽爲什麼要搞“割大弱強”的把戲呢?

因爲割大弱強之後,就剩下他項羽一家獨大,而後項羽就可以各個擊破,最後實現對秦始皇的“取而代之(項羽語)”了。

有什麼證據能證明項羽要各個擊破嗎?有的。

韓王韓成。

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爲侯,已又殺之。

還有原楚懷王熊心。

促義帝行,其羣臣稍稍背叛之,乃陰令衡山、臨江王擊殺之江中。

如果發展順利,以項羽的年齡加上項羽精銳的楚軍,“以力經營天下(司馬遷語)”是行得通的,最後也會在項羽五十歲左右的時候完成咱們前邊說的讓大家“有跪感的”、“燒腦的”反轉,即大家都以爲項羽要恢復分封制,實際上要像秦始皇那樣搞郡縣制,做大一統的皇帝。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項羽的“割大弱強”未能真正落實。

漢王劉邦根本就沒真正裁軍,而是將隊伍重新整編,主力稱漢軍,非主力稱“楚與諸侯慕從者”。

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

劉邦還軍灞上時有十萬人,此時雖遣散一批意志不堅定者,但其軍隊的實際人數恐怕要超過灞上時候的十萬,而且遠比在灞上時精銳。這也是劉邦能在後來迅速還定三秦的一個原因。

陳餘、田榮、彭越三個無法安分,抱團搞事。

田榮聞項羽徙齊王巿膠東,而立齊將田都爲齊王,乃大怒,不肯遣齊王之膠東,因以齊反,迎擊田都。田都走楚。齊王巿畏項王,乃亡之膠東就國。田榮怒,追擊殺之即墨。榮因自立爲齊王,而西擊殺濟北王田安,並王三齊。榮與彭越將軍印,令反樑地。陳餘陰使張同、夏說說齊王田榮曰:“項羽爲天下宰,不平。今盡王故王於醜地,而王其羣臣諸將善地,逐其故主,趙王乃北居代,餘以爲不可。聞大王起兵,且不聽不義,願大王資餘兵,請以擊常山,以復趙王,請以國爲扞蔽。”齊王許之,因遣兵之趙。陳餘悉發三縣兵,與齊併力擊常山,大破之。

更重要的一點是,陳餘、田榮、彭越三個人開鬧的時候,劉邦也鬧了起來,陳、田、彭三人在東,劉邦在西,項羽縱使可以“以力經營天下”但奈何項羽分身乏術,管東邊的三個人,西邊那個就有可能做大,管西邊那個,東邊那三個就有可能做大。

其實還不止這四個人在鬧呢,劉邦還定三秦之後,頗有實力的魏王豹也投靠了劉邦,類似陳餘投靠田榮,也就是說,除英布外,有實力的基本上都鬧了起來。

最後,項羽在一頓糾結之後選擇收拾田榮,收拾田榮之前,項羽要試探一下英布的態度,向英布徵兵,結果英布給出的答卷並不能讓項羽滿意:

漢二年,齊王田榮畔楚,項王往擊齊,徵兵九江,九江王布稱病不往,遣將將數千人行。

簡單地說,項羽想玩反轉,但實力派們根本就沒給項羽玩反轉的機會。

最後的結果我們都知道了,項羽在漢五年兵敗垓下,項羽玩“割大弱強”時的實力派中,田榮被項羽自己幹掉了,魏豹和陳餘被劉邦派的韓信幹掉了,彭越和英布投靠了劉邦。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想玩有“跪感的”“燒腦的”權謀反轉根本就沒有實打實的實力來得穩便。如果項羽不搞這些,而是直接自己稱王關中,或許就沒有後來那些事了,就能像劉邦一樣順利稱帝了。

以上,還是在史官爲我們這些讀者開了上帝視角之後,我們所看到的內容,都顯得“有跪感”且“瘋狂燒腦”呢,如果我們是當事人呢?這種“有跪感”且“燒腦”的感覺是不是會更強烈一些呢?所以怎麼能說史書上沒有“有跪感的”“燒腦的”權謀反轉?

參考資料:《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史記·黥布列傳》、《史記·淮陰侯列傳》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