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獻王朱權是什麼人?他與朵顏三衛有什麼聯繫

本文已影響2.51W人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寧獻王朱權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那場空前絕後的“靖難戰爭”中,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以區區藩王起兵造反,竟然推翻了大一統王朝的皇帝,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是獨一份的。燕王的成功固然有其對手建文皇帝朱允炆自身昏招迭出的原因,也有燕王本人捨生忘死、富貴險中求的狠勁,但缺了一個人的幫助,燕王的大業也很能成功。

這個人就是今天本文的主角:寧獻王朱權。這位王爺是如何從一個彪悍驍勇的守邊大將,成爲一個清心寡慾、不問世事的道門中人的呢?

朱權,生於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5月1日,爲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權的生母《明史》未載,據《明英宗實錄》和其壙志印證,其母爲楊氏,但身份低微,並無妃號。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四月,14歲的朱權被冊封爲寧王。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正月之國大寧。當時一同出京的還有朱權的三位兄長肅王朱楧、遼王朱植和慶王朱栴。但是肅王因爲狹西各衛調戍士馬未集而暫駐平涼,遼王因爲廣寧宮殿未成而暫駐大淩河北,慶王因爲寧夏糧餉未敷而暫駐慶陽北古韋州城。說好的四王一起就藩,搞到最後只有寧王一人正常之國大寧。

大寧在喜峯口外,東連遼左,西接宣府,是明初直面遼東和漠北的戰略支撐點。朱元璋派朱權去大寧,顯然對這個兒子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朵顏三衛和寧王有什麼關係?

寧獻王朱權是什麼人?他與朵顏三衛有什麼聯繫

談到寧王,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朵顏三衛”,這支蒙古騎兵被當成了後來朱棣奪取天下的重要助力,也被認爲是寧王帶給他四哥最大的嫁妝。當然也不能說大家這樣的感覺就不對,畢竟《明史》上也是這麼說的:

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權數會諸王出塞,以善謀稱。—《明史卷一百十七·列傳第五》

那麼朵顏三衛的戰鬥力究竟如何?他們和寧王之間有沒有隸屬關係呢?

朵顏三衛的來歷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宋國公馮勝收服遼東。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永昌侯藍玉在捕魚兒海摧毀北元王庭。當年年底,在明軍刀鋒的威脅之下,統率大興安嶺以東蒙古部落的北元遼王阿札失裏遣使求降。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朱元璋下旨設立泰寧、朵顏、福餘三衛指揮使司。以故元遼王阿札失裏爲泰寧衛指揮使,寧王塔賓帖木兒爲指揮同知。海撒男答溪爲福餘衛指揮同知,脫魯忽察兒爲朵顏衛指揮同知。

其中泰寧衛在塔兒河(今洮兒河,位於內蒙古興安盟境內與吉林省西北部)流域,朵顏衛在屈裂兒河(指洮兒河南支流)上游和朵顏山一帶,福餘衛在嫩江和福餘河(今烏裕爾河,位於黑龍江省西部)流域。這就是朵顏三衛的來歷。

朵顏三衛的戰鬥力

隨着北元新汗的推立,朵顏三衛背叛大明,再次倒向其蒙古本族。對這些兩面三刀的蒙古人,明太祖是必然要讓他們吃點苦頭的。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四月,燕王朱棣奉旨對朵顏三衛展開清剿,配合燕王作戰的是穎國公傅友德。戰鬥結果毫無懸念,朵顏三衛在明軍的攻擊面前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傅友德)復從燕王徵哈者舍利,追元遼王。軍甫行,遽令班師。敵不設備,因潛師深入至黑嶺,大破敵衆而還。—《明史卷一百二十九·列傳第十七》

由此可見,朵顏三衛的活動範圍距離大寧尚有較遠距離,而其戰鬥力更是不堪入目。從這個角度來說,朵顏三衛既從未隸屬寧王管轄,從其借兵一說只怕也是荒唐無稽。

真正的寧王護衛

朱權被冊爲寧王之後,老父親朱元璋就爲他設立了寧王護衛,取名營州中護衛,兵力大約在四千人左右。營州是當年大唐帝國控制東北地區的前沿重鎮,包括安祿山、李光弼、大祚榮等均出自此地。朱元璋以“營州”爲寧王護衛之名,體現了這位大明皇帝對東北地區的經略雄心。

因寧王護衛在征討遼東女真的戰鬥中表現出色,洪武二十八年四月,朱元璋下旨正式設立寧王護衛指揮使司。除了原有的營州中護衛以外,又從北平都司調大寧左、右二衛爲寧王營州左、右二護衛。至此,寧王護衛建制完整,其全稱爲營州三護衛。

寧獻王朱權是什麼人?他與朵顏三衛有什麼聯繫 第2張

借兵燕王,隨同靖難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改明年年號爲建文。從年號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位建文皇帝一切都是要和他祖父反着來的。於是在洪武朝行之有效的親王戍邊政策被徹底破壞,周王、齊王、代王、岷王被廢爲庶人,湘王被逼自殺。諸王之中資歷最老、威望最高、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則在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被逼起兵造反。

當時北平附近的幾位親王中,谷王放棄封國宣府率護衛官軍逃回南京。遼王則留下護衛,從封國遼東廣寧乘船回到南京。至於寧王,《明史》中是這樣記載的:

朝議恐權與燕合,使入召權,權不至,坐削三護衛。—《明史卷一百十七·列傳第五》

當時朱棣雖在真定之戰中擊敗了長興侯耿炳文,但朝廷隨即派曹國公李景隆接管軍務,大軍駐紮德州,隨時準備討伐北平城。面對實力龐大的官軍,朱棣深感自身兵力不足,環顧四周,能夠爲己所用的也只有寧王了。

燕王初起兵,與諸將議曰:“曩餘巡塞上,見大寧諸軍慓悍。吾得大寧,斷遼東,取邊騎助戰,大事濟矣。”—《明史卷一百十七·列傳第五》

當年十月,朱棣囑咐世子朱高熾堅守北平,自己則親率精銳奔襲大寧。

卸磨殺驢,改封江西

在三年的靖難戰爭中,朱棣大部分時間都親自領兵在外征戰。留守北平的功勞,史書上一般都頒給了世子朱高熾和燕王妃徐氏。確實這二位在第一次北平保衛戰的時候立了大功,但此後朱棣之所以敢於千里南下直撲南京,真的不是因爲有寧王在北平輔佐世子麼?

此外寧王手下的營州三護衛官軍,也爲朱棣打天下立下過大功。戰後論功行賞之時,跟隨朱棣一路“戰白溝,破雄縣,徇山東,取滄州,攻藁城,定兩淮”的營州中護衛指揮僉事徐理,被封爲奉天翊衛宣力武臣、特進榮祿大夫、柱國,武康伯。食祿一千石,子孫世世承襲。

寧獻王朱權是什麼人?他與朵顏三衛有什麼聯繫 第3張

跟隨朱棣征戰徐州有功的營州右護衛指揮使張禎,和守衛北平有功的營州中護衛指揮使朱珤均升任都指揮僉事。

至於寧王本人,當初朱棣曾經說過一句話:“事成,當中分天下。”朱權雖然不會把這句話當真,但他沒想到的是四哥朱棣對他的忌憚會如此之深。朱棣登基之後,朱權奏請杭州爲自己新的封國。杭州是江南富庶之地,朱權此舉也是向朱棣表示自己只想做個富貴王爺,別無所求。沒想到是朱棣不但對此嚴詞拒絕,還特地回信將他給批了一通。

賜書報之曰:“杭州,昔皇考嘗以封第五子爲吳王。後考古制,天子畿內不以封諸侯,遂改河南。建文不遵祖訓,封其弟允熥爲吳王,衆論非之。往者嘗許弟自擇封國,吾未嘗忘。今博諮於衆,鹹謂建寧、荊州、重慶、東昌皆善地。弟可於四郡內擇一郡,遣人報來,庶好經營王府。”—《明太宗實錄·卷十一》

建寧位於福建,荊州是湘王舊封,重慶遠在四川,東昌則在現山東、河北、河南三省交界之處,都稱不上什麼好地方。

由於當時山東一帶戰火仍未平息,朱權直到十月份纔來到南京正式拜見新君。在和四哥多次磋商之後,寧王封國正式改爲江西南昌。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二月,寧王朱權之國南昌,王府由江西布政司治改建。

朱權南下之時由於事出匆忙,營州三護衛並沒有隨行。而朱棣則在寧王改封南昌之後宣佈將南昌左衛改爲南昌護衛,隸寧王府管轄。但是朱棣隨即派出襄城伯李浚到江西操練軍民,鎮守城池,江西都司並護衛官軍並受其節制。

原來的營州三護衛則不必南下,改爲隆慶左衛、隆慶右衛和寬河衛,由朝廷予以收編。不動聲色之間,寧王府的精銳部隊就被收歸了國有,朱棣的手段比他侄兒朱允炆可高明的太多了。

屢遭打壓,醉心詩書

朱棣祖孫三代對寧王的防範

寧獻王朱權是什麼人?他與朵顏三衛有什麼聯繫 第4張

此時的寧王既失去了精銳的護衛,又遷到了地處內陸的南昌,可謂已經是一隻沒了牙齒的老虎。但是朱棣對他的戒心卻時刻沒有放鬆,寧王府內外遍佈着朝廷的密探。

永樂元年十一月,朱棣收到寧王“誹謗魘鎮”的報告,二話不說立刻派人將朱權身邊親信逮捕。此外朱棣在永樂三年寫給弟弟周王的信中,又特地指責寧王“過失日多”。

朱棣對寧王刻薄到何種程度呢?我們不妨拿朱權的歲祿來說說事。

(永樂九年閏十二月)己未,戶部言諸王歲給祿米比來旱潦少收,宜略樽節。命代、遼、寧、伊、秦及靖江王府,皆循舊例。—《明太宗實錄卷一百二十三》

表明上看起來朱棣還挺照顧朱權,在戶部官員請求略加減少寧王歲祿的時候表示“皆循舊例”。但是根據洪武二十八年更定的親王歲祿,寧王因爲“遠在邊地,民少賦薄”的原因,歲祿只有五百石。朱棣登基之後給打開金川門的谷王歲增祿三千石,但對已經搬到內地,歲祿卻依然只有五百石的寧王卻毫無表示。

好不容易熬到朱棣去世,當年和朱權一同堅守北平的戰友,皇太子朱高熾登基成爲新君。朱高熾感念舊情,下旨寧府歲祿“加米九千石,通前一萬石,悉支本色。”在做了三十年寧王之後,朱權終於拿到了一萬石的親王歲祿,說起來都是一把辛酸淚。

朱高熾此舉讓寧王誤以爲命運會就此改變,於是在九月份上奏朝廷,稱江西非其封國,請求改封他地,不料這次仁宗絲毫沒有給他面子。

所云寄居江西非所封之國,不與封鎮各王例同。蓋江西之地叔受之先帝已二十餘年,爲國南屏。非封鎮而何?惟叔審之!—《明仁宗實錄·卷二下》

仁宗在位一年去世,其子宣宗朱瞻基繼位,改元宣德。在宣德朝初期,寧王和宣宗的關係尚稱得上和諧。宣宗賜寧王樂人、內使、鐵笛,這一系列的舉措再次讓朱權產生錯判。

宣德四年朱權向朝廷上奏稱鎮國將軍以下不應有品級,郡君、儀賓應服麒麟玉帶。認爲宣宗在宣德元年朝廷移文各王府,要求今後以祿米定太祖高皇帝子孫品級爲違反祖制。

寧獻王朱權是什麼人?他與朵顏三衛有什麼聯繫 第5張

宣宗對於叔祖朱權上奏稱他變亂成法,非常震驚。因爲“變亂成法”這幾個字,正是當年他祖父朱棣起兵靖難的藉口。現在乃祖乃父最爲忌憚的寧王忽有此語,朱瞻基極爲緊張。

上覽奏謂侍臣曰:朕自即位以來,恪遵成憲。蓋祖宗聖知,立法精密,以維持萬世,非後人所可輕議。昨以祿米定品級,皆出舊制,非出自朕。今行之三年,忽有此語,其意蓋未可量。若不明白,則蓄疑積釁,事將不測。朕當有以復之。—《明宣宗實錄卷五十三》

五月,在回覆朱權的書中,宣宗先是表示自己對叔祖稱自己違反祖制之事深感“駭愕”。同時再三表示在永樂元年的時候太宗皇帝就已經將靖江王府輔國將軍的品級定爲從二品,自己只是遵循太宗舊制而已。其實宣宗在這裏偷換了一個概念,靖江王一脈是太祖朱元璋兄長的後代,和寧王提出太祖子孫不可論以品級,兩者之間其實是有差別的。但是現在宗室人數日益增多,若不定以品級,實在難以管理,因此宣宗最後在信中發出威脅:

或復不謹,非獨羣臣有言不已,天下之言皆將不已。是時予雖欲全親親之義,有未易能。

感受到宣宗皇帝雷霆之怒後,朱權趕緊在六月份上書悔過。宣宗當然也不想深究,表示“今叔祖深自引咎,足見虛已從善之心。夫事理既明,闢之春冰,既消湛然無跡,更不用芥蒂於心也。”

經此一事,朱權那顆熾熱的心終於變得完全冰冷。宣宗去世後,皇太子朱祁鎮繼位。寧王爲了向朝廷表明心跡,於正統三年上奏請求爲自己豫造墳塋。對於朱權的主動示弱,明英宗欣然接納,“命江西三司經營之。”

正統七年朱權上奏朝廷稱先前自己所用來的祭祀南極真人的地方,既蒙朝廷賜名南極長生宮,請於附近道觀克修戒行,道士給度牒住持。皇帝再次同意請求。

寧王潛心向道之後,與道家第43代天師張宇初頗有結交。平時又日與文學士相往還,託志翀舉,自號臞仙。嘗奉敕輯《通鑑博論》二卷,又作家訓六篇,《寧國儀範》七十四章,漢唐祕史二卷,《史斷》一卷,《文譜》八卷,《詩譜》一卷,其他注纂數十種。

寧獻王朱權是什麼人?他與朵顏三衛有什麼聯繫 第6張

經朱權之手所編纂的古琴譜集—《神奇祕譜》,是現存最早的中國琴曲專集。其親手所制飛瀑連珠琴,更被稱爲明代第一琴。評論專者《太和正音譜》則是中國現存最早雜劇曲譜,是中國戲曲史上重要的理論著作。

寧王所做《茶譜》一書,從品茶、品水、煎湯、點茶四項談飲茶方法。正是從朱權開始,人們改變原來的飲茶之法,取茶葉而棄餅茶。另外還曾編寫雜劇,著名的有《衝漠子獨步大羅天》、《卓文君私奔相如》。

結語: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9月15日,寧王朱權去世,享年71歲,賜諡曰獻。筆者一直在想,這位寧獻王倘若在晚去世一年,當他看到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在土木堡兵敗被俘,郕王朱祁鈺救火登基之後破天荒地向全國宗室親王發出“勤王令”的時候,不知信中作何感想。但無論如何,這位早年叱吒風雲的領兵大將,在窩窩囊你過了後半生之後,終於得了一個壽終正寢的結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