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在稱帝的路上 孫權是怎麼一路走過來的

本文已影響2.6W人 

很多人都不瞭解孫權稱帝,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公元220年,梟雄曹操的病逝,這對當時曹、劉、孫三方對峙的勢力而言,是極其重要的事件,這三家所採取的一系列應對措施,最終由三方鼎立演變成三國鼎立,政治、軍事上的競爭更顯白熱化與精彩紛呈。

繼承父兄基業的孫權,以其精明的政治頭腦,在強敵環伺的情況下,於長江流域豎立起皇權的旗幟,成爲中國歷史的長河中,南方奮力崛起的開端。

適時轉型

孫堅起家之時,有程普、黃蓋、韓當、祖茂四員大將,以兄弟相稱,帶有強烈的草莽江湖氣息,雖然沒搶到什麼地盤,但憑藉手下大將打出了響亮的江湖名聲。

到孫策創業,跟隨身側的是四個父輩兄弟,再多了個結拜兄弟周瑜,仍然是江湖味極重的架構。這種重情重義的組織架構對孫吳在創業之初,起到了積極關鍵的作用。

但是隨着孫吳集團的逐漸壯大,這種自由散漫、毫無法紀的組織架構,只懂得蠻力爭勝,必將成爲孫吳勢力可持續發展的絆腳石,接任後的孫權馬上對內部作出了適當的調整。

孫權在稱帝的路上 孫權是怎麼一路走過來的

時值數量衆多的中原名士逃到江東避難,孫權將部分人才納入了領導層,讓整個的組織架構相對平衡。而自幼愛好學習的孫權拜張昭爲師,作了一個帶頭榜樣;潛移默化之下,整個江東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高層內部也從江湖形態向智慧式的機構逐漸轉變,實現了良好的轉型。

在以後與魏蜀的對抗中,江東的英才能不斷涌現,從不斷檔,爲孫權的守業與稱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種學習風氣實在是助益良多。

調整內部關係

孫堅與孫策兩父子的意外離世,對孫氏集團來說不啻是兩次巨大的打擊。孫權接手時依然處在亂世之中,而且面臨的形勢更爲緊張複雜,孫策留給其弟孫權的,不是一份單靠守成就可以坐享其成的安穩基業,稍有不慎就必將灰飛煙滅。

在確保已有地盤的情況下,孫權接手後就立即攻佔廬江郡,爲開拓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然後是一連串眼花繚亂的操作:滅黃祖報仇、赤壁抗曹、襲取荊州、夷陵敗劉備。這期間的過程,既是不斷調整自身的穩定,鞏固已有的基業,也是開拓的不斷嘗試。至此,西蜀因將重心轉向北伐的備戰,再無餘力進攻東吳,在保有三峽以東的長江流域的情況下,三國鼎立的格局才最終確立。

當時的三峽以西是劉備所佔有,北方曹操勢大並已實現統一,在客觀上已無法再往外拓展;因而將重心轉向內部淮泗集團與江東集團的逐步融合統一,消除以地方大族爲首的山越與漢人聯合反抗孫吳統治的動亂,意圖讓所轄區域趨於穩定的狀態。

暫緩稱帝

公元220年,曹丕率先代漢稱帝,次年劉備宣佈稱帝,身爲三大勢力之一的孫權自然也有稱帝的野心,但自身的內部環境、外部形勢的困擾,在對待這兩個新立政權的處理上,陷入了兩難的處境。

首先是東吳內部的江東化進程還沒完成,孫權並沒有得到江東士族的傾力支持;同時淮泗集團內部的意見也並不統一,例如張昭等以“尊漢”爲己任的舊派士族,妄想通過孫權去恢復漢室的社會秩序。

孫權在稱帝的路上 孫權是怎麼一路走過來的 第2張

而在法統上,曹氏已完全統一北方州郡,再通過外禪的方式,實現漢、魏皇權的和平轉移。劉備則是身具漢皇室血統,有着天然繼承者的身份。這兩家或禪代或繼承,皆具備合法性,孫權與之相比是絕對的身處下風。

更令孫權憂慮的是,己身的實力並不佔優,如若急於稱帝,昭告天下時必然要否認曹劉兩家政權的合法性,唯有如此才能得到“順天應人”的地位合法性,但這樣將導致兩國的聯手攻擊,暫緩稱帝成了孫權顧全大局的理想選擇。

稱藩以退爲進

不想與兩國開戰,孫權選擇向曹魏稱臣,既是孫氏家族與曹魏政權在建安年間陸續結成婚宦關係,曹操對孫策、孫權也有提攜之恩,並且也可藉助曹氏突破漢室“非劉氏不稱王”的原則,實現他最終稱帝的終極政治構想。

曹氏在建國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摧毀漢朝的20等級爵制,重新建立了5個等級爵位,這樣在曹操封王后,與皇帝同爲君主,區別只是差了一個等級,在最終實施禪代時比較容易運作。這背後的政治意圖,孫權也是明察秋毫,自然是要借鑑一番。

孫權在稱帝的路上 孫權是怎麼一路走過來的 第3張

孫權稱藩是以王國形式,原封不動地進入魏國,並借王國的制度,完成由漢末江東割據政權向魏屬王國政權轉化,使政權存在合法化。

在曹魏一級主權的覆蓋下,形成自己對江東的二級主權,生成一個獨立於曹魏之外的地方君臣系統。與曹魏宗室不同,吳國的自治權利與其有天壤之別,遠超一般宗主國與封國的關係。

向魏稱藩之後,在封國內形成“君臣與主從”關係,對於解決江東本土士族的問題是一個利好的信息,他們原本是東漢王朝所任命的官宦,在孫吳王國成立之前,原則上並不處於孫吳的支配,只是屈服於武力鎮壓之下,因而內部的矛盾一直難以克服,現在則是可以對江東原漢朝官僚羣體進行整肅與轉換,從漢臣走向吳臣,建立了新的統治秩序。

可以說孫權向魏稱藩,表面上是臣服於魏,由三方勢力變成兩個皇權,似有統一的趨勢,實則是繼續走向分裂,成爲一個完美的跳板,爲孫權日後稱帝提供了可能性。

稱帝

孫權暫緩稱帝,爲他獲得瞭解決內部矛盾、增強實力的時間;同時劉備病重不治,諸葛亮爲了北伐的大計,與他重修舊好,默認了孫權對於荊州的主權;曹丕則是忙於鞏固自己的政權,無暇分身他顧。這樣一來,在曹操病逝之後,三方勢力當中,孫權不但充實了地盤,還將防線往外推移;還避免了蜀漢報復以及曹魏徵討的巨大政治風險,是唯一真正獲益的一方。

時間去到公元227年,此時的曹丕已死,政治經驗欠缺的魏明帝曹睿繼位,對於老牌政治家孫權來說已很難構成威脅;蜀漢也正式開始了浩浩蕩蕩的北伐,可惜勞民傷財之下,並沒有獲得什麼實質性的進展,實力還有所下降。

被放任良久的孫權,終於在公元229年,在武昌宣佈稱帝,改元黃龍。至此,孫權不但完成了其兄孫策的託付,守護了江東的基業,並劃江而治達成了自己稱帝的野心。

結語

孫權一路走來,稱帝之路所遇的困難令人無法想象,能不斷地成功闖關登頂,除了憑藉隱忍的品性以及卓越的政治才華,也離不開其畢生好學的良好習慣。

他從稱藩開始所做的戰略規劃,其政治預見、政治智慧與能力皆體現得淋漓盡致,而能支撐起這一切的,唯有海量的知識方可做到,知識是力量的源泉,古今皆如是。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