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是個怎樣的皇帝?他是如何與文官集團鬥爭的?

本文已影響1.42W人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明神宗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秦漢時期,郡縣制、官僚制被確立爲中央集權王朝的基本制度,春秋戰國時期國王和世襲貴族共治國家的規則被打破,至高無上的皇帝和百官之首的丞相共治天下的規則形成,皇權、相權成爲了王朝權力運行的兩級。

西漢滅亡後,情況發生了改變,東漢、隋、唐、宋四朝在總結前朝滅亡的教訓時,都得出了相似的結論:皇權太弱、相權太強。

所以,漢、隋、唐、宋的歷史就成了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的過程。

至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怎麼看丞相和相權都不順眼,於是在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先以“意圖謀反、枉法誣賢、蠹害政治”等罪名處死了中書省左丞相胡惟庸,後又以此爲契機“罷丞相,革中書省”,並將“後繼之君不得再立丞相”寫入《皇明祖訓》。

“罷丞相,革中書省”後,明太祖朱元璋將相權的大部分併入皇權,其餘分散到六部,施行了千餘年的皇帝和丞相共治天下的規則被打破,皇權在大明王朝的權力運行中一家獨大。

這個結果,朱元璋很滿意,他和他的後繼之君們終於不用再擔心權臣的出現、皇位的不穩,只是,朱元璋忽略了一點,任何規則的打破都必然伴生着權力界限模糊的惡果。

明神宗是個怎樣的皇帝?他是如何與文官集團鬥爭的?

對於朱元璋的後繼之君們來說,這個惡果就是:文官集團在追求恢復相權的同時,還想要吞併皇權,最終實現“聖天子垂拱而治”。

當“聖天子垂拱而治”成爲文官集團的目的,明代的歷史也就變成了文官集團想要皇帝垂拱而治、皇帝不想垂拱而治的權力鬥爭史。

明神宗在歷史上的形象與這場漫長的權力鬥爭史有着密切的聯繫,我們來捋一下。

爲了在權力鬥爭中取得勝利,明代的文官集團所採取的方式是先架空皇帝,然後逐步蠶食皇權。

在架空皇帝的具體操作上,明代文官集團分做兩步執行:

1、恢復相權;

2、搬開明太祖朱元璋奪天下、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難造就的武將勳貴勢力和明宣宗朱瞻基扶持的宦官勢力兩大絆腳石。

第一步文官集團走的很順,永樂時期內閣設立,洪熙時期內閣獲得了票擬之權、內閣大學士可以兼任六部尚書,內閣擁有了成爲中書省的基礎、內閣大學士擁有了成爲丞相的基礎。

第二步文官集團開始走的也算順利,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的發生,使得宦官被打上了欺君誤國的標籤、武將勳貴被打上了愚蠢無能的標籤,兩大絆腳石基本被搬開。

景泰時期,文官集團的第二步高歌猛進,以于謙廢除三大營、組建十二團營、將宦官勢力寄出京營爲標誌,京營、內閣、六部、都察院都是文官說了算,以巡撫轉隸都察院爲標誌,文官成爲了各地的最高軍政長官。

接下來,只要再在內閣、六部和都察院之間建立隸屬關係上前進一小步,文官集團就能架空皇帝。

景泰八年,奪門之變發生,武將勳貴的殘餘勢力和宦官勢力聯合起來給了文官集團一悶棍,暈頭轉向的文官集團失去了前進一小步的最佳時機。

天順時期,再次登基的明英宗對文官集團的目的有了足夠的警惕,他開始扶持以石亨爲代表的武將勳貴勢力和以曹吉祥爲代表的宦官勢力,意圖在朝廷上形成武將勳貴、宦官、文官集團相互制衡的局面,結果一場曹石之亂令明英宗的意圖落空,同時,由於明英宗的警惕,文官集團也無法再前進一小步。

明神宗是個怎樣的皇帝?他是如何與文官集團鬥爭的? 第2張

成化至嘉靖時期,文官集團同皇帝的權力鬥爭陷入了拉鋸戰。

成化時期,明憲宗朱見深廢除十二團營,建立十團營,將文官集團勢力擠出了京營,弘治時期恢復。

正德時期,明武宗先是扶持劉瑾同文官集團爭鬥,接着又授意劉瑾提出了召回各地巡撫的計劃,然後劉瑾因被文官集團誣陷謀反而被處決。

劉瑾被處決後,明武宗又通過京營邊軍對調、寵信武將江彬和錢寧等方式意圖扶持武將勳貴勢力,結果明武宗在一次意外落水後離奇駕崩,江彬、錢寧在明武宗駕崩後因謀反而被內閣大學士楊廷和處決。

嘉靖時期,庚戌之變的發生,使得文官徹底掌控了京營、巡撫和總督成爲了朝廷正式官職,文官集團終於鞏固了景泰時期高歌猛進的成果。

隆慶時期,文官集團集體陷入了反思,爲何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卻始終都不能架空皇帝哪?最終,內閣首輔高拱以爲自己找到了答案。

隆慶六年,乘明穆宗駕崩、即將繼位明神宗只有十歲之機,高拱決定在明神宗的繼位儀式上向李太后、明神宗這對孤兒寡母逼宮,目的是強迫他們同意將司禮監的批紅、掌印之權交給內閣。

批紅、掌印之權是皇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司禮監只是代管,高拱卻想通過逼宮的方式強奪,此舉與謀反何異,所以說高拱找到的答案只是他自己以爲的。

明神宗繼位儀式當天,內閣次輔張居正聯合司禮監太監馮保絆倒了高拱,由此可知,文官集團並不認同高拱的答案。

爲了報答張居正爲絆倒高拱做出的貢獻,明神宗繼位後立即任命張居正爲內閣首輔,李太后、馮保都對他保持了充分的信任,大明迎來了張居正時代。

張居正改革正式拉開帷幕,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推行考成法。

不管張居正推行考成法的目的是什麼,考成法都在事實上建立了內閣、六部和都察院之間的隸屬關係,文官集團終於走完了景泰時期就該走完的一小步。

走完了這一小步,文官集團“聖天子垂拱而治”的目的得以實現,可是在目的實現後,文官集團很快就因爲利益陷入了內鬥。

張居正推行考成法時,文官集團是一致支持的,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時,大量感到自身利益受到損害的文官就開始對張居正羣起而攻。

萬曆十年,心力交瘁的張居正與世長辭。

同年,已經二十歲的明神宗深刻認識到了考成法對皇權的危害,接下來明神宗的表現詮釋了什麼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張居正去世的第三天,明神宗先是引導都察院言官彈劾馮保支持、張居正舉薦的接班人潘晟,導致潘晟辭職,接着又藉助內閣輔臣張四維、申時行趕跑了馮保,然後又煽動百官攻擊張居正是權奸,最後在被利益矇蔽雙眼的文官集團的幫助下,明神宗成功廢除了考成法。

不僅如此,內閣也成了衆矢之的,所以在明神宗廢除考成法的同時,內閣的地位在一夜之間倒退到了永樂設立時期。

考成法被廢除、內閣地位倒退後,文官集團終於從自身利益受損害的憤怒中冷靜了下來。

這一冷靜,文官集團算是明白了,原來自己被明神宗當槍打了自己。這種情況下,文官既不能捂着傷口喊疼,又不能腆着臉要求恢復考成法。

難道,文官集團要啞巴吃黃連了嗎?當然不能,於是,在曾經擁有的悔恨和效仿張居正再次架空皇帝的共同作用下,文官集團同明神宗之間的權力鬥爭空前激烈,而這也是明神宗在歷史上擁有不同形象的主要原因。

明神宗是個怎樣的皇帝?他是如何與文官集團鬥爭的? 第3張

萬曆十四年,內閣首輔申時行嚮明神宗提議立長子朱常洛爲皇太子,權力鬥爭的第一回合較量國本之爭開啓。

當時,明神宗只有二十四歲、皇后只有二十歲,一旦此後皇后生下嫡子,難道要廢除朱常洛、改立嫡子,所以,以申時行爲代表的文官集團此時提議立太子並不是爲國本考慮,而是想給明神宗打造一個垂拱而治的框架。

國本之爭開啓後,文官集團發現想讓明神宗進入這一框架並不容易,明神宗總能抓到文官集團的軟肋,所以在第一回合尚未決出勝負的情況下,文官集團又同明神宗開始了第二回合的較量。

第二回合,文官集團出的招是結朋黨,只要朋黨成員掌控內閣、六部、都察院,朋黨首領就能像張居正那樣架空皇帝。

同樣還是由於利益,文官集團分成了齊楚浙三黨和東林黨,很不幸,這一軟肋又被明神宗抓住了。

萬曆時期,明神宗對待齊楚浙三黨和東林黨的策略就是誰強打誰、誰弱扶持誰,爲了破解明神宗的策略,齊楚浙三黨、東林黨都想擊敗對方,一統文官集團,進而帶領整個文官集團同明神宗爭鬥,結果是誰也奈何不了誰(這是萬曆朝黨爭激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第一、第二回合較量短時間難以分出勝負的情況下,明神宗主動發起了第三、第四回合較量。

第三回合較量,明神宗意圖藉助三大徵的勝利重新扶持出以李如鬆、麻貴爲代表的強大的武將勳貴勢力,然後用武將勳貴勢力制衡文官集團。

這一回合的較量,明神宗幾乎成功,標誌爲李如鬆出任大同總兵時敢於跟文官平起平坐及李如鬆、麻貴在寧夏之役、東征之役時取得了戰爭主導權,但是隨着李如鬆中伏陣亡和薩爾滸之戰的慘敗,明神宗最終失敗了。

第四回合較量,起點爲明神宗於萬曆二十四年向各地派出宦官充當礦監稅使。

明神宗爲何要派出礦監稅使?答案可以從萬曆八年來找。

萬曆八年,八歲的明神宗爲了報復經常向李太后打小報告的馮保,就在練習寫字時故意用毛筆甩了馮保一身墨汁。

礦監稅使其實就是明神宗甩到文官集團身上的墨汁,目的是爲了減輕文官集團通過國本之爭、結朋黨給自己施加的壓力。

終萬曆一朝,除了第三回合較量分出了勝負,其它三個回合皆是至明神宗駕崩也沒有分出勝負,這就導致了文官集團“聖天子垂拱而治”的目的無法實現,所以,明神宗就成了文官集團的眼中釘,明神宗在《明史》中的評價就是“明之亡,實亡於萬曆”。

但是,不管被動還是主動,明神宗同文官集團圍繞想不想垂拱而治的權力鬥爭中,參與方並不只有明神宗和文官集團。

明神宗扶持了武將勳貴勢力,武將心中會不會產生得遇明君的感覺,明神宗派出礦監稅使向地主官僚階層徵收了大量銀兩,這些銀兩被用於軍費、賑濟災民等,百姓心中會不會產生大明有一個好皇帝的感覺,所以,透過這場權力鬥爭,明神宗在歷史上應該有三種形象:百姓心中的好皇帝、武將心中的明君、文官集團的眼中釘。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