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能馴服大臣 明朝皇帝爲何做不到

本文已影響1.25W人 

還不瞭解:明清皇帝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爲什麼清代皇帝可以馴服大臣,而明代皇帝卻不行?

單論皇帝權力,明清皇帝其實沒差別。都是皇權獨攬,理論上都可以馴服大臣。

很典型的例子。朱元璋和朱棣。

這爺倆在位期間,哪個明代大臣敢不服

一個不服砍一個,一百個不服砍一百個。

大臣被殺得雞飛狗跳,誰敢跟皇帝較勁?

但是,皇帝大權獨攬,工作量是很大的。

朱元璋廢了丞相,將皇權和相權合併。皇帝看似是大權獨攬了,爽歪歪了。但大權獨攬的結果,意味着皇帝什麼事情都要管,每天光批閱奏章就要花上大半天時間。

這對於身體素質好的朱元璋來說,沒什麼。

但對於身體狀況不好的皇帝,如明仁宗,就太要命了。根本應付不過來。

清朝皇帝能馴服大臣 明朝皇帝爲何做不到

所以,除朱元璋外的大部分明代皇帝,都願意把部分權力交給內閣、司禮監,甚至是六部九卿等衙門。讓大臣處理國家政務。

具體來說,皇帝放權後,明代中樞的行政流程是這樣的。

如果是小事,官員上奏摺,內閣票擬,也就是批覆環節。

司禮監批紅,也就是蓋章環節。

六科給事中負責封駁,也就是審查環節。

當“打報告→批覆→蓋章→審查”的一套流程走完後,再交給六部等衙門去執行。

如果是大事,則是皇帝主持羣臣廷議,內閣不參與,最後靠投票,選出一個結果,交給內閣批示,然後重複上面的流程。

如果是很大的事,皇帝會把內閣、司禮監和羣臣叫到一起開大會。一起商議怎麼辦。

從這個行政流程來看,很明顯,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明代皇帝都很依賴大臣。如果沒有大臣幫忙,國家機器根本無法運轉。

而皇帝既然指望大臣幫自己幹活,既然要依靠大臣維持統治機器運轉。那他不得順着點大臣麼?

特別是通過科舉,正兒八經考出來的文人士大夫。人家憑本事獲得的官僚身份,皇帝能不適當地照顧這些讀書人的面子?

用現在的話說,老闆又要馬兒跑得快,又不給馬兒吃草,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部分明代皇帝都會適當容忍大臣對自己的批評,並擺出一副虛心納諫的樣子。

典型例子。

海瑞罵嘉靖,說朝廷烏煙瘴氣,都是因爲嘉靖上樑不正下樑歪,不務正業導致的。

嘉靖被罵了,氣得不行,很想殺海瑞。但又怕世人非議,把海瑞比作忠臣比干,把他比作商紂王。最後只能是把海瑞關起來了事。

等到明穆宗繼位,穆宗也想要個好名聲,就把海瑞放了。不僅放了,還升了官。

如果皇帝實在是被大臣氣得不行,實在忍不住了,硬要修理大臣。一般也只是罷官,或是拿板子打大臣屁股。

典型例子。大理寺評事雒於仁寫《酒色財氣四箴疏》,批評萬曆皇帝貪財好色。萬曆氣得暴跳如雷,指示內閣修理雒於仁。

但內閣首輔申時行不同意,表示最多隻能安排雒於仁退休。

萬曆不想爲了這點事寒了羣臣的心,最後也只能是懲罰雒於仁辭職了事。

清朝皇帝能馴服大臣 明朝皇帝爲何做不到 第2張

總體來看。明代皇帝,只要成年了,都是有實權的。

這個實權很大,只要皇帝想,理論上隨時都可以收拾大臣。歷史上的明代皇帝,並不乏殺朝廷重臣的案例。比如崇禎,內閣首輔都讓他殺成了高危職業。

但是,由於明代皇帝缺乏一個只效忠於皇權的基本盤。

朱元璋時期打造的藩王體系,在靖難之役後讓朱棣廢了。以致大部分時間裏,明代宗室都是被圈養的存在。根本幫不上忙。

朱棣留下來的功績集團,又因爲土木堡之變死掉了大半。以致後來靠拍皇帝馬屁或以外戚身份崛起的新興功績,被靠科舉正途上位的文人士大夫瞧不起,只能擔任一些只拿工資不幹活的虛職,很難進入權力中樞。

至於廠衛,那根本不成體系,不能負擔維護國家機器運轉的重任。只能作爲牽制作用存在。

於是乎,科舉文人就變成了皇帝唯一可以依賴的羣體。而當皇帝又必須要靠他們來維護統治機器運轉時,那科舉文官們自然就有了與皇帝叫板的資本。

雖說從權力結構上來說,文官並不能夠威脅皇權。但這並不阻礙不怕死的科舉文官與皇帝叫板。

相比於明代,清代皇帝也很依賴大臣。但與明代最大的不同是,滿清統治集團帶有很強的部族色彩。清代皇帝是自帶八旗基本盤入關。八旗的存在,使得清代皇帝可以不完全依靠科舉文官來維持統治機器運轉。

典型例子。

康熙時期的明珠、索額圖;雍正時期的胤祥和胤祿;乾隆時期的傅恆、和珅;咸豐、同治時期的奕訢。就都是八旗出身,屬於宗室或功績身份。

像這種純粹靠投胎,非科舉出身的人,出任宰輔,擱在明代中後期是不能想象的。但是在清代卻是常態。

另外,清政府還賣官鬻爵。

一個人只要有錢,就可以買官,買功名。然後步入仕途。

比如雍正時期的嶽鍾琪、李衛,咸豐時期的胡林翼就都是通過捐官的方式進入官場。他們的政績、軍功,可圈可點,都曾出任過督撫級的職務。混得並不比那些靠科舉上位的文官差。

清朝皇帝能馴服大臣 明朝皇帝爲何做不到 第3張

像這類靠捐官出仕的人出任督撫,擱在明代中後期,也是不能想象的。但在清代,卻也是一種常態。

由於清代皇帝可選的儲備幹部多,既有八旗出身的,還有買官上位的。所以,清代皇帝對科舉文官的依賴性自然就大大下降了,自然也就不需要特意照顧他們的面子了。

而那些買官上位的,靠投胎上位的,他們能上位,不全是憑自身本事,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皇帝的提拔。

就拿十三爺胤祥來說,他在康熙時期只是光頭阿哥,沒有爵位,沒有職務,並不受康熙的重用。他能成爲鐵帽子親王,完全是雍正提拔的結果。而他爲了報答四哥的提拔,對雍正的新政是不打折扣的執行。最終獲得了雍正的無條件信任。

清朝皇帝能馴服大臣 明朝皇帝爲何做不到 第4張

還有雍正時期的田文鏡也是如此,他六十歲才獲得皇帝重用。爲了表現自己,他主政河南期間,爲了推行雍正的新政,甚至不惜與官僚士紳階級翻臉。也就是與自己所屬的階級翻臉。

因此可以這麼說,有清一朝,無論是非科舉上位的官員,還是通過科舉上位的官員,理論上都要巴結皇帝。

你不巴結皇帝,可能連官都沒法做。不是說你考上了功名,考中了一甲頭三名,大清代廷就一定會像大明代廷一樣重用你。沒這回事,大清不是大明。

當所有的朝廷官員都要巴結皇帝時,情況一下子就倒轉了。清代皇帝根本不需要像明代皇帝那樣,刻意做樣子,虛心納諫。大部分官員自然也就被訓得服服貼貼了。

所以,清代的科舉文人慫,跟什麼文字獄其實沒有太大的關係。主要還是因爲清代皇帝有自己的基本盤。引入了競爭機制,迫使大臣們不得不選擇躺平。

不過,官員被皇帝馴服的情況,並不適用於清代後期。

太平天國之後的晚清,朝廷根本管不住那些封疆大吏。

典型案例,刺馬案。

堂堂兩江總督被人莫名其妙刺殺,慈禧派人去徹查,結果竟然因爲害怕激怒湘軍,只能不了了之。

還有東南互保事件,老佛爺都被洋鬼子攆到了西安,東南九省的督撫竟然坐視不理。而且朝廷事後還不敢追究責任。

清朝皇帝能馴服大臣 明朝皇帝爲何做不到 第5張

雖說封疆大吏不聽最高統治者號令的事,明代也有。但明代出現這種情況,是在崇禎統治後期,也就是快要滅亡時。明代哪怕是崇禎在位中前期,皇帝說話也還是好使的。

然而清代同治時期,最高統治者說的話就不好使了。

因此可以說,在太平天國時期,清代原有的統治秩序就不存在了。就該滅亡了。不是被農民起義推翻,就是被實力派大臣推翻。

清政府後來又活了50年,完全是靠着西方列強幫忙維持,纔沒使這艘破船沉沒。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