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能容人、用人的原因是什麼?與什麼有關

本文已影響2.56W人 

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唐太宗李世民能容人、用人的原因是什麼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封建社會,說白了就是人治;而貞觀年間清明政治風氣的形成,根本原因就在於皇帝李世民個人。你不信?那我舉個例子:

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他先後跟隨妹夫南征北戰、參與玄武門之變、爲貞觀之治獻策獻力,無論在任何階段,他都在崗位上兢兢業業、一展所長。而李世民對他也是無比信任,君臣關係無比和諧。後來凌煙閣功臣錄設立,長孫無忌排名第一,可謂實至名歸。

唐太宗李世民能容人、用人的原因是什麼?與什麼有關

但在李世民死後,作爲託孤重臣的長孫無忌雖仍爲大唐勞心勞力,但也幹了不少缺德事,比如誣陷吳王李恪,並將其逼死;排擠陷害宗室名將、江夏郡王李道宗,甚至將其流放而死等等。但他的外甥唐高宗李治也不是省油的燈,在武則天的挑撥下,他默許將親舅舅處死,殘忍的君臣關係、親情關係令人心寒。

同樣一個人,爲什麼前後階段表現差別如此之大?關鍵在於皇帝是誰。在絕對皇權時代,皇帝個人的意願,決定了政治是否清明、君臣關係是否和諧。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任何朝代都有魏徵這樣的忠臣,但不是隨時都有能剋制自己喜好、從諫如流,並能從容駕馭羣臣的明君。若換一個昏庸的君主,魏徵這樣的人可能活不過兩集。

那麼李世民爲何能容人、用人?這與他的出身、經歷密切相關。

李世民出身傳統貴族,本身就具備極高政治水平

李世民是含着金鑰匙出生的娃,他的父親李淵,繼承了祖傳的唐公爵位;而這個爵位,是當初李淵的祖父李虎跟隨宇文泰四處血戰、靠着實打實的軍功得來的;而往前追溯,李虎是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五世孫,而李暠自稱西漢飛將軍李廣十六世孫(這個就不好考證了)。並且,李淵的母親是獨孤信之女,而獨孤信還有另外兩個女兒,一個是隋文帝楊堅的皇后,另一個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也就是說,李淵跟隋煬帝楊廣是表兄弟,李世民得喊楊廣爲表叔。

而李世民的母親竇氏家境也同樣顯赫。李淵的老丈人竇毅在北周時位居上柱國,並且娶了宇文泰之女襄陽公主;如果往上追溯的話,其家族源自東漢外戚竇氏,也稱得上世代顯貴。

唐太宗李世民能容人、用人的原因是什麼?與什麼有關 第2張

而在科舉制度誕生以前,中國古代的政治幾乎被權貴門閥把控;而貴族們爲了維持優勢,在家族的教育方面從來都是不遺餘力。比如我們熟知的書聖王羲之,他爲什麼如此優秀?因爲他的家族琅琊王氏壟斷江南士族數百年,在東晉時期甚至輩輩都有人當宰相;所謂的“王謝堂前燕”,第一個就是他家。所以他纔有錢、有時間、有老師去好好練字...

而李氏家族出自北周隴西貴族,在弱肉強食的南北朝時代,爲了保持政權競爭力,這些人世代享受最頂級的教育,還飽受權貴圈政治、文化的薰陶,其個人水平,遠非後世一些白手起家的帝王家族所能比擬。在太原起兵前,劉文靜就曾向他人誇讚李世民“豁達類漢高,神武同魏祖,年雖少,命世才也”,即像劉邦和曹操。

這一點,就是李世民的天生優勢。

出生軍旅、常年奮戰在第一線,深知江山得來不易

中國古代親自打江山的皇帝不少,但像李世民這樣從頭至尾親臨第一線的比較罕見。他年僅16歲時,應徵救援落入突厥包圍圈的隋煬帝;其後跟隨父親鎮守太原,多年與突厥鐵騎對抗。

而在太原起兵後,那些對大唐至關重要的血戰,基本都是李世民親自指揮的,比如西進長安途中血戰宋老生,平定曾讓唐軍吃了大虧的西秦薛氏父子,擊敗劉武周、收復太原,血戰虎牢關、一戰擊敗竇建德與王世充,討伐劉黑闥等等,在這些戰鬥中,他幾乎每次都在第一線衝殺,甚至多次差點踏進鬼門關。

在冷兵器時代,多年衝殺在第一線,看盡人頭滾滾、血流成河,對人內心的震撼可想而知。飽嘗戰爭艱辛的李世民,深知創業的艱難,也與那些跟隨自己的文臣武將感同身受,並建立起一定的戰友情誼。這就不難理解,爲什麼李世民從來沒有架空、屠殺功臣,因爲他自己就是功臣中的一員;同時,正是因爲深知打天下的不易,他纔有聽取意見、任人唯賢的主動性。

因此,貞觀年間的和諧君臣關係,主要得益於李世民的個人經歷。而後世的其他帝王,很少有他這種從戰場中浴血奮戰成長起來的閱歷。

李世民與他的臣子們,對隋朝滅亡的教訓刻骨銘心

唐太宗李世民能容人、用人的原因是什麼?與什麼有關 第3張

當初李世民鼓動父親李淵太原起兵,正是看準了楊廣失道、天下大亂;而其後跟隨他們的朝廷文武,大部分是隋朝的舊臣,以及收編自各路起義軍。身爲亂世的親歷者,初唐君臣對於統治失序帶來的巨大浩劫有着深刻體會。在即位後,李世民時常與那些隋朝老臣交流,探討楊廣爲什麼會敗壞其父親楊堅留下的雄厚基業。

隋煬帝爲何會失敗?原因固然有方方面面,但與他憑藉個人出衆才華、剛愎自用脫不了干係。李世民時常閱讀楊廣的書作《隋煬帝集》,看完後發出這樣的疑惑:“看他的文章,處處包含着堯舜之道,但爲啥行桀紂之事?”

而那些隋朝舊臣們的口徑則很一致:“依仗才華,剛愎自用,不聽人言。犯了錯誤自己卻茫然不知。”

李世民不禁感慨:“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名言也是由此總結而來。

此外,他還多次指責手下的隋朝老臣當初爲啥不向楊廣進諫。比如在貞觀元年,他就質問杜淹,當初爲啥不勸阻隋煬帝巡行江都;後者狡辯楊廣聽不進去不同意見。李世民隨後則發出了靈魂三連問:

你知道楊廣聽不進諫言,那爲啥還要在他的朝堂裏混日子?

既然你在他手下領俸祿,那爲什麼不盡忠進言?

唐太宗李世民能容人、用人的原因是什麼?與什麼有關 第4張

如果你說自己當初在楊廣手下人微言輕,那麼後來去王世充那裏位極人臣,卻仍舊不進諫,這又怎麼解釋?

一番轟炸下,杜淹被噎得無言以對,只得表示今後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李世民這才轉怒爲笑。

就是在這種危機感之下,貞觀年間纔出現了君明臣直、上下和諧的官場景象。但可惜的是,在李世民死後,自小養尊處優的唐高宗李治逐漸失去了這份危機意識,朝廷中逐漸缺少敢言直諫之臣,大唐的政治風氣逐漸走上了下坡路,直到唐玄宗前期纔再度有所改觀。

說到底,在王權至上的封建社會,由於缺少機制的制衡,若要實現和諧的君臣關係、清明的政治風氣,很大程度上要靠皇帝個人;但個人總有喜怒哀樂,總會有弱點,這也是我國封建王朝總是走不出“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怪圈的原因。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