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堅持北伐曹魏:但卻爲何屢屢失敗呢?

本文已影響2.85W人 

諸葛亮可謂三國時期的神奇人物,能掐會算無所不能。但爲何會在爭討曹魏這件事上屢戰屢敗呢?

諸葛亮堅持北伐曹魏:但卻爲何屢屢失敗呢?

網絡配圖

東漢末年,公元228年春至公元234年冬,蜀漢丞相諸葛亮率領蜀軍先後對曹魏政權發動了五次戰爭。公元234年在渭水五丈原,與曹魏大將司馬懿率領的魏軍僵持不下。諸葛亮準備屯田,與曹魏進行持久戰,但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至此歷時6年之久的五次北伐宣告結束。而一直以來對於諸葛亮其發動北伐的真正目的衆說紛紜,充斥各種猜測和分析。有的說諸葛亮北伐是爲了報答劉備,完成光復漢室的遺願;有的說是爲了加強個人集權;甚至有人說這是諸葛亮想代漢稱帝。

且讓我們看看三國的實力對比:曹魏佔據中原,劉備割巴蜀,孫權盡有江東之地,三國鼎立,戰爭不息。當時魏:戶663423,人口4432881;蜀國:戶28萬,人口94萬,帶甲將士102000;吏4萬;東吳:戶52萬,人口230萬,吏32000,兵23萬。可以看出,蜀漢的人口大概是魏國的五分之一,是吳國的二分之一,吳國和蜀國加起來是魏國的三分之二。從實力上看,當時蜀漢應該是最爲弱小的國家。作爲治世能臣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天下形勢,對北伐的成功的可能性應該一清二楚,但爲什麼他一再堅持北伐,其中的真相是什麼呢?

諸葛亮堅持北伐曹魏:但卻爲何屢屢失敗呢? 第2張

網絡配圖

其實蜀漢政權自建立之初就存在幾個不同的實力集團,劉備爲首的荊襄集團,本地益州士族,原東周軍集團。而劉備其實作爲一個外來者,強勢擺平各種勢力後,根本矛盾並未消除。也就是說蜀漢內部絕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在強力領導者之下各方勢力不得不合在一起。劉備在時,以他的威望尚能保持內部團結,劉備伐吳喪師,很快病逝,蜀漢內部矛盾就開始顯露出來。

劉備死前託孤,有諸葛亮和李嚴二人,諸葛亮是荊襄集團的首腦,李嚴是益州集團的代表。劉備死後各種勢力都蠢蠢欲動,蜀國各個集團都想擴大自己的權力,甚至局部發生了叛亂。而諸葛亮爲了迅速弱化內部矛盾,不得不把矛頭指向外部,諸葛亮權衡之後只能做出北伐曹魏的決定。畢竟這個目標絕對是正確的,但是北伐的決定讓諸葛亮從此走上了悲涼的後半生。雖然通過政治手腕將益州勢力領頭人李嚴貶爲庶民,荊襄集團掌控的蜀漢,諸葛亮的個人威望也達到了頂峯。但隨着諸葛亮的權勢變大,劉禪和諸葛亮的關係也逐漸變得微妙。諸葛亮對於北伐,明知不可爲而爲之,最終病逝于軍前。他死後劉禪甚至禁止百姓對諸葛亮的一切紀念活動,可想而知劉禪當時的心理狀態。

諸葛亮堅持北伐曹魏:但卻爲何屢屢失敗呢? 第3張

網絡配圖

所以諸葛亮發動北伐實在是無奈之舉,最主要的目的應該是統一內部的矛盾,並通過時間逐步消化利益紛爭,保證政局的穩定。可是形式比人強,諸葛亮死後,荊襄集團也就此失去了對蜀漢政權的控制,蜀國人才凋零最終被曹魏所滅。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