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爲什麼是羅貫中筆下最完美的蜀漢名將

本文已影響5.64K人 

衆所周知,《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是尊劉抑曹的。我們品讀《演義》,不難發現,劉備所領導的蜀漢集團,寄予着作者的社會理想即理想的君臣關係(明君賢相)、理想的君民關係(民本主義)、理想的良將(忠勇仁智)。前兩個理想筆者在此暫且不述,着重對其良將理想進行論析。理想的良將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具體的人物來“擔綱”的。在羅貫中看來,歷史上集忠勇仁智於一身的趙雲,正是他理想中的良將。

趙雲爲什麼是羅貫中筆下最完美的蜀漢名將

網絡配圖

爲什麼作者如此推崇趙雲呢,而且將趙雲描繪成千百年來深受人們喜歡的良將形象?筆者認爲,《演義》雖然是小說,但它基本是以歷史爲依據的,早有史家稱其“七分史實,三分虛構”。在蜀漢第一代名將裏面,名聲最顯赫的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這六位裏面由於本身爲人和性格缺陷竟然有三位即關羽、張飛、魏延不得善終;馬超雖非意外死亡,然而其臨大事缺乏冷靜,且壯年病逝,人生失之圓滿;黃忠雖然得善終,但在蜀漢效力的時間跨度很短,這卻是一種遺憾;這六位裏面,唯有趙雲善始善終,且智勇雙全,因而成爲羅貫中筆下的理想良將。接下來,我們不妨逐一分析。

首先來看關羽。關羽無疑是蜀漢第一名將,他作戰驍勇,對蜀漢忠心耿耿,然而其缺陷亦非常明顯。《三國志》稱他“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這句話雖然簡略,卻大有深意。他在鎮守荊州期間,曾兩次侮辱了孫權。一次是孫權遣使爲其子向關羽的女兒提親,“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另一次是關羽從荊州發兵攻打樊城,孫權說出兵相助但卻遲遲不發兵,關羽怒責孫權,意謂“待我得勝歸來,再收拾你”。關羽如此,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不懂得從政治的高度去處理與孫權的關係,蜀漢與東吳畢竟是聯盟,雖然也有鬥爭的一面。

趙雲爲什麼是羅貫中筆下最完美的蜀漢名將 第2張

網絡配圖

  關羽與一些同僚的關係也較爲緊張,最典型的是將軍糜芳、傅士仁“素皆嫌羽輕自己”,糜芳還是劉備的小舅子,可見關羽跋扈的一面。更危險的是關羽還將這兩位對自己素有怨恨的部將留守在荊州的後方重鎮江陵和公安,這就爲他的悲劇結局埋下了禍端。關羽正是在北伐樊城不利的過程中,孫權偷襲了關羽的後路,以報昔日關羽侮辱之怨。在這個節骨眼上,鎮守荊州後方重地的糜芳、傅士仁也不從蜀漢的大局出發,卻更多地計較昔日被關羽輕慢的恩怨,捨身投靠東吳。

相比較而言,老將黃忠的爲人與勇武是令人欽佩的。《三國志》說黃忠與敵對陣,常衝鋒陷陣,勇武居全軍之首。居功而不自傲,且爲人處世不失偏頗。只是令人惋惜的是,黃忠歸附蜀漢時年歲已高,因戰功升爲後將軍的第二年便去世了,時間跨度太短,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最後看趙雲。趙雲值得世人稱道的不僅是他超羣的武功,而是他具備許多將領所不具備的美德——仁義。有好的武藝若沒有好的修持,只是一介武夫而已,抑或是令人恐懼的殺人機器,因此,理想的良將應當是集忠勇仁智於一身的。趙雲是由鄉里推舉的地方首領,他投公孫瓚時,公孫瓚問他,你離袁紹更近,不依附袁爲什麼反投我呢?趙雲說,哪裏存仁政,我就去哪裏。與公孫瓚共事了一段時間後,他發現公孫非愛民之主,便以家兄去世回家奔喪爲由離開了他。趙雲通過比較,覺得劉備是善待百姓的仁義之君,因此良禽擇木而棲。

趙雲爲什麼是羅貫中筆下最完美的蜀漢名將 第3張

網絡配圖

  益州既定,劉備與部屬打算將成都的良田美宅分給有功之人,趙雲勸劉備說,百姓剛結束戰亂之苦,我們不應當去佔用民衆的田地房屋,而是讓人們安居樂業,百姓纔會擁護我們,劉備覺得趙雲言之有理,便採納了他的建議。這樣看來,趙雲是爲成都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趙雲還值得世人稱道的是其機智與處事冷靜、謹慎。漢中戰役,他接應到期不回的黃忠,獨擋曹兵並大獲全勝;諸葛亮街亭戰敗,趙雲斷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全軍損失,皆顯示出非凡的機智與冷靜。孫夫人跋扈,其內侍亦驕橫,趙雲周旋其中,處理內務有條不紊,並非常得體,其爲人不僅機智而且謹慎周密。他勸阻劉備不要伐吳,公敵是曹魏,其大局觀念在衆人之上,是其智也。劉備去世後,趙雲竭力輔助後主劉禪,力挺諸葛亮北伐,成爲這一時期護衛蜀漢的砥柱中流。七年後,趙雲溘然長逝,人生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