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最後的結局到底是如何造成的?生平經歷如何

本文已影響3.33K人 

毛遂,戰國時趙國人。平原君門下食客。 本站小編整理了一下,現在給大家詳細說明,快點來看看吧。

機會從來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如今,職場競爭很殘酷,不但要有真才實學,還要有難得的際遇和過人的膽識。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聽到這樣一個成語——毛遂自薦。它說的就是我們要對看準的目標,敢於推介自己,把自己展露出去,這樣才能贏得先機。

“毛遂自薦”是古人凝練出來的一個成語,不過在這個成語的背後,卻有着一段殘酷的歷史。在古代,一個叫毛遂的人通過自我推薦獲得了一次表現的機會,然後他抓住這次機會,實現了人生逆襲。可能大多數人對這個成語的認識也就止步於此,包括我們的歷史老師,可能都不會再說毛遂後來的故事。

事實上,毛遂的一生並沒有這麼短暫,他的一生有過頹廢的日子,有過輝煌的時刻,也有悲慘的瞬間。讓我們翻開歷史文獻,回到過去,探尋那一段鮮爲人知的祕密。

先說說毛遂其人。

毛遂是戰國時期趙國人,他是平原君趙勝衆多門客中的一個。要說起趙勝旗下的這幫門客,可以說一無是處,整日拿着工資,無所事事,文不能測字,武不能擔水,說白了就是一幫混日子的人。而更讓我們吃驚的是,趙勝的門客數量驚人,多達3000人。

但這些門客的主子平原君趙勝,卻是個歷史名人。他是趙惠文王的弟弟也是趙孝成王的叔叔。趙勝與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齊國的孟嘗君田文,楚國的春申君黃歇,並列爲戰國四公子。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因臨陣換帥,而且還是沒什麼經驗,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替換了經驗豐富的老將廉頗,戰爭最後的結局是趙國慘敗,秦國戰神白起坑殺了趙國當時最爲精銳的45萬大軍。

毛遂最後的結局到底是如何造成的?生平經歷如何

經此一戰,趙國元氣大傷,國內成年男子十不存二,可以說已經到了沒有大將可用的尷尬境地。,

公元前258年,趙國正經歷秦國圍城之困局,國祚之難一時難以消除,而且秦國此時士氣正足,大有吞併六國跡象。趙國曾向其他各國請求增援,然而列國皆置之不理,趙國丞相虞卿認爲楚國與趙國脣齒相依,想從楚國那裏尋求幫助。

爲了能達成這個目標,趙國必須派出能臣出使楚國,並向楚王陳述利弊。最終,趙孝成王命叔叔平原君趙勝去楚國搬救兵。有人說趙孝成王是利令智昏,畢竟長平之戰平原君有不可推卸的責任,而這個時候他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他,也難怪人們對其評頭論足。

爲了不辱使命,趙勝倒是很積極。他欲從手底下的門客中挑選20人一同前往,在他挑完第19人的時候,着實想不到更好的人選了,正當他準備放棄時,一個叫毛遂的人站了出來,並一腔赤誠地對主人說,他願意效犬馬之勞。

平原君笑着說:

賢士立於府中,猶如尖錐立於囊中,鋒芒即刻便能顯露。然而先生來我府中已足足三年有餘,可我卻從未聽聞過先生如此可見,先生是文不成武不就。然此番我等入楚事關趙國存亡大計,我恐先生不能勝任。

毛遂答曰:

賢士施展才能當施才之機遇。在下之所以尚未展露鋒芒,只因尚未處於囊中之機遇,如公子將在下放入囊中,才能自將脫穎而出。

平原君覺得此人定有用武之地,於是改變了想法,準備帶上毛遂一起出使楚國。

憑藉自己的執着,毛遂終於得到了展露自己才華的機會。

平原君一行人到達楚國之後,楚國國君只願意單獨召見平原君一個人,他帶來的20個門客均被拒之門外,只能外頭候着。眼看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不見趙勝出來,毛遂有點按捺不住,他按着佩劍不停地走來走去。

其他門客見毛遂來回晃悠,就刺激他說,要不你直接殺進去得了,這可是難得的機會!

衆所周知,楚王熊槐心高氣傲,目無他人,毛遂見平原君遲遲未出,此時猶如熱鍋上的螞蟻,雖然身在殿外,可一顆心卻始終在談判桌上。從早晨一直到中午,其他人也都緊張了起來,他們的目光齊刷刷地看着毛遂。

毛遂最後的結局到底是如何造成的?生平經歷如何 第2張

其實毛遂已經能預判到談判的結果,那就是楚王肯定不會輕易出兵救趙。一想到這,毛遂當即決定孤身一人闖入殿中。不過,他遭到了楚王的厲聲呵斥,當即要讓手下轟他出去。不過毛遂一個箭步早已站到楚王身邊,他以楚王性命爲威脅,威逼楚王。在鎮住場子之後,毛遂以三寸不爛之舌,分析天下局勢,舊事重提秦國與楚國之間的昔日矛盾,激起楚王心中對於秦國的不滿。

一番言語,讓楚王的決定來了一個徹底的反轉,當即決定與平原君、毛遂歃血爲盟,支援趙國。

此後,“毛遂自薦”的故事廣爲流傳,而毛遂不但被平原君重用,在趙國王廷,他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毛遂“合縱連橫”的提議下,趙國與楚國聯合出兵,解除了長達三年的邯鄲之圍。

不過,趙國此後並不太平。邯鄲之圍解除的第二年,燕國前來進犯,相比較這個外患而言,內憂更讓趙國王室烏煙瘴氣,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先說說趙國的內部矛盾。毋庸置疑,內部問題大都出在王權繼承上。

原本趙孝成王立了自己的大兒子趙毅爲嗣子(類似於封建社會中太子),不過這個太子宅心仁厚,爲人坦誠,本沒有做趙王的雄心壯志,可以想象,即便當了一國之君,最多也就是守業,想要重現趙國輝煌估計很難。

而深受趙孝成王喜愛的二兒子趙偃爲人狡詐陰險,殘暴不仁,並且心胸狹窄,他對大哥趙毅當子嗣一直心存嫉妒,成天想着除掉趙毅,搶奪嗣子之位。不過,在他身邊缺少一個出謀劃策的人,這時他也想到了毛遂是最爲合適的人選。

放眼望去,毛遂此前僅憑口舌之力,就說服了楚國,挽救了趙國。不僅在平原君那裏是座上客,就連趙孝成王也對他讚賞有加,可謂風光無限。爲了說服毛遂,趙偃暗地裏蒐集到了毛遂的把柄,迫使他屈服於自己。

最終,趙偃在毛遂的協助下計謀得逞,如願以償得到了嗣子的位置,不久之後成爲新的趙王。而原來的嗣子趙毅則被安排到秦國成了質子。

趙偃上位後,一大批能臣良將,諸如廉頗,李牧等人均遭排擠。非但如此,這個趙王還聽信郭開等奸佞小人的讒言,致使朝堂之上一片污濁,軍紀更是渙散。所以,面對外患燕國前來攻打時,趙偃又是無人可用。此時,毛遂再次被趙偃推了出來。

趙偃任毛遂爲將軍,率軍抵禦燕國來犯。在趙偃看來,毛遂是股肱之臣,更是全才。可毛遂心裏清楚,統御千軍他實難勝任,自己的今天,只是憑三寸之舌得來,但王命難違,他只能硬着頭皮上。

毛遂最後的結局到底是如何造成的?生平經歷如何 第3張

毛遂深知此戰的重要性,所以他不敢懈怠,然而,一個靠嘴皮子立功的人,怎麼可能一夜之間精通兵法,化身戰神,大破敵軍呢?趙王所期待的奇蹟最終化爲泡影。面對訓練有素的燕國鐵騎,毛遂毫無還手之力,到最後只能倉皇敗逃。

作爲主將,對於戰敗的殘酷與羞恥,毛遂很難接受,他自覺無顏再回到趙國,最終選擇了自刎而亡。

有道是“術業有專攻”,毛遂雖然嘴皮子利索,但他確實沒有帶兵打仗的天賦和能力,所以趙國的失敗也是必然的。回想當年,毛遂自薦的意氣風發,不免讓人欽佩,可是他的悲劇再次說明,我們既要人盡其才,更要揚長避短。要知道,放錯位置的人才是多麼地不合時宜,甚至說是非常的悲哀。

一代名士,落得個自殺謝罪的結局,着實讓人唏噓不已,不過毛遂能在源遠流長的歷史中留下精彩的一筆,也着實不枉此生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