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爲什麼喜歡吃牛肉?

本文已影響3.3W人 

導讀:衆所周知,《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大碗喝酒,大塊吃牛肉”的場面比比皆是,似乎這樣才能體現出好漢的英雄氣概。但是熟悉歷史的人應該知道,中國自西周到清朝,一直對牛都存有很高的敬意,而且法律強行規定牛在禁殺之列。對私自宰牛者,歷朝歷代也都有着嚴厲的懲罰措施。那麼,爲什麼綠林好漢們卻偏偏喜歡大吃特吃牛肉呢?其中又藏有怎樣的玄機呢?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字說》中是這樣解釋“美”字的:從羊從大,大羊爲美。而且在宋代,上到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大家都以羊肉作爲美食。就連宮廷中有關肉類的御膳,也幾乎全部是用羊肉的。不過,在日常生活中,對豬肉的需求量還是很大的。

《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爲什麼喜歡吃牛肉?

網絡配圖

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中記載:杭州城內外,肉鋪不知其幾,“每日各鋪懸掛成邊豬,不下十餘邊。如冬年兩節,各鋪日賣數十邊。至飯前,所掛之肉骨已盡矣”,“壩北修義坊,名曰肉市,巷內兩街,皆是屠宰之家,每日不下宰數百口”。從中可知,在市井街巷中處處可見豬肉的蹤影。但在《水滸傳》中寫到豬肉的場景只有幾次,衆位梁山好漢唯獨喜歡吃牛肉。雖然歷朝歷代都有禁止宰殺牛的法令,但好漢們卻總是背道而馳。

《水滸傳》中涉及屠宰、吃肉的場景多達134處,其中指明是牛肉的就有48處。例如林沖雪夜上梁山前,“把花槍挑着酒葫蘆,懷內揣了牛肉”;吳用去找阮氏兄弟入夥,阮小七在村旁小店,切了十斤“花糕也似肥牛肉”,直吃到天色漸晚,等到吳用回請時,又買了二十斤生熟牛肉。第三十八回《及時雨會神行太保,黑旋風斗浪裏白跳》中,宋江見李逵把三碗魚湯和骨頭都嚼吃了,便把酒保叫過來說道:“我這大哥想是肚飢,你可去大塊肉切二斤來與他吃,少刻一發算錢還你。”

《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爲什麼喜歡吃牛肉? 第2張

網絡配圖

酒保道:“小人這裏只賣羊肉,卻沒牛肉,要肥羊盡有。”宋江其實並沒有點名要牛肉,可是有些不言自明。而李逵聽說沒有牛肉,便十分惱怒,把魚汁劈臉潑將去,淋那酒保一身……衆梁山好漢相聚時,牛肉更是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爲什麼梁山好漢執意要跟牛過不去呢?思忖之後,只能有一種解釋:那就是表現對法律、對朝廷的藐視和強烈不滿。

一些學者研究後提出這樣的結論,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強調梁山衆好漢喜歡吃牛肉,是因爲牛肉是具有“造反”意義的象徵性食物,這比較符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其實中國人早先也是吃牛肉的,但是到春秋戰國時期,爲了提高農業的產量,牛耕成爲重要的農業耕種措施,因而牛成了國家重要戰略物資,受到國家的保護,不允許有私自宰殺牛的行爲。秦朝時牛老了必須交給官府,官府許可纔可宰殺。宋代家庭個體經濟顯著發展,耕牛對農戶更爲重要,蘇軾有“農民喪牛甚於喪子”之語。宋代立法明確嚴禁殺牛,殺牛罪可處死刑。

《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爲什麼喜歡吃牛肉? 第3張

網絡配圖

《宋刑統》規定:“今後應有盜官私馬牛雜畜而殺之,或因仇嫌憎嫉而潛行屠殺者,請併爲盜殺。如盜殺馬牛,頭首處死,從者減一等”,“如有盜割牛鼻,盜斫牛腳者,首處死,從減一等,創合可用者,並減一等”,“故殺官私馬牛者,請決脊杖二十,隨處配役一年放。殺自己馬牛及故殺官私駝騾驢者,並決脊杖十七”。宋真宗時下詔規定:“自今屠耕牛及盜殺牛,罪不至死者,並繫獄以聞,當從重斷。”

正因爲牛肉是違禁食品,因而吃牛肉恰恰代表了造反精神。作爲歌頌造反的文學作品,《水滸傳》中衆好漢喜吃牛肉就是很自然的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