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揭祕孔子另一面:孔子是離異單親父親

本文已影響1.84W人 

美國《外交政策》網站8月18日報道稱,這是2500多年前的故事,但對中國互聯網而言,它讓人覺得既新鮮又激動。媒體稱其爲“古代名人離婚風暴”,一位讀者在微博上問道(有開玩笑的可能性),這是否“只是謠言。”一個最終令人吃驚的事實是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的中國著名哲學家、在其《論語》中強調家庭責任的優先原則--是一位離異的單親父親。

報道說,有關孔子如何於19歲結婚、育有一子、與妻子離異的故事已經流傳了數千年,但當民政部6月17日宣佈##中國2013年共有350萬對夫婦離婚(比一年前增加了12.8%)

時,這個故事再次在中國引起了共鳴。民政部還說,##10年來中國的離婚人數一直在持續攀升

學者揭祕孔子另一面:孔子是離異單親父親

網絡配圖

,這是迄今爲止的最高數字。在這些數字出來不久後,四川成都研究歷史的青年學者李競恆2011年4月發表的一篇論文便在網上流傳開來。它出現在《人民日報》主辦的一個論壇上,該論壇在微信上極受歡迎。

這些事實本身是舊新聞,但李競恆的論文贏得了當代讀者的贊同。一位讀者在微博上寫道,這篇文章“生動而有趣。在給聖人形象增添了如此多細節後,聖人與凡人之間的距離縮短了。” 另一位微博用戶模糊但感人地寫道:“作爲一名生活中焦慮不安的失敗者,我在讀這篇文章時得到了極大安慰。這麼多年以來,我一直覺得我讓我的父母親失望了。”

由於孔子婚姻和離婚的大多數細節都丟失在歷史的煙塵中,李競恆利用僅有的微量線索--用中國成語來說就是“蛛絲馬跡”--塑造了這樣一幅孔子的肖像:一位心胸開闊的人文主義者,一個更看重感情而非禮儀的人。李競恆寫道,##孔子是離過婚的,而他的兒子伯魚是生活在單親家庭。多年後在伯魚死後,67歲的孔子允許兒媳婦再嫁人

。孔子的孫子子思後來也有過離婚經歷。李競恆寫道,孔子一家祖孫三人,都有過離婚或再嫁的經歷,確實顯示出早期儒家對男女和婚姻上較爲豁達的態度。

報道稱,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家庭一種激進的“再想象”。這當然有悖於這位一貫正確的哲學家的公衆形象。孔子爲仍盛行於當今大部分中國社會的父權制奠定了基礎。

李競恆認爲,孔子的時代比人們認識到的更寬容;一些人錯誤地將孔子的思想與那些將孔子思想極端化的新儒家保守派的思想混淆了。他寫道,孔子富有同情心,毫不造作,絲毫沒有“後世宋明道學家的虛僞氣息。”他指出,早期儒家甚至還提出過類似於現代“試婚”的觀點。如果三個月之內雙方不和諧,新婚妻子可以選擇取消這樁婚姻。他表示,孔子時代的學者更奉行快樂論,毫不掩飾他們對食物、酒和性的喜愛:“早期儒家認爲,男女之間正常的慾望是完全符合自然法則的。”李競恆寫道,《禮記·內則》中甚至提出:“妾雖老,年未滿五十,必與五日之御”。明確指出即使太太老了,但只要還不到五十歲,就應該照顧到她的性要求。他最後得出結論,這一背景,對於我們理解孔子離婚,以及允許兒媳改嫁“是有幫助的。”

學者揭祕孔子另一面:孔子是離異單親父親 第2張

網絡配圖

在中國離婚率不斷上升的背景下,這個故事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2012年底發起的大規模反腐運動瞄準的目標不僅有受賄者,還有通姦者。《中國日報》說,這個夏季已有6名官員因通姦被開除黨籍。8月6日,雲南省原副省長沈培平因同樣的原因被開除黨籍。在這一社會背景下,當人們得知甚至在中國廣受尊重的孔子的婚姻生活都不如意時,這可能會使一些人略感安慰。

威廉斯學院研究中國古代哲學的專家薩姆·克蘭對《外交政策》雜誌記者說,李競恆的文章反映了當今中國對道德淪喪的高度焦慮。克蘭說:“##不斷上升的離婚率可能被視爲道德上的失敗

。”但他說,李競恆似乎認爲,“不,我們今天的情況並沒有惡化,也許今天的年輕人從古代的角度來看還不錯。”克蘭提醒道,並非所有學者都認同這一版本的孔子及其思想。他說:“我猜測會有一些自認爲儒家的人對這一觀點嗤之以鼻。”

李競恆並不是第一個觸及孔子的個人履歷並對其進行註解的當代人。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小說家林語堂就在上海談到過這位古代先賢與夫人離異之事。林語堂解釋道,泛泛地說,很可能是孔子的品位註定了其婚姻的失敗。林語堂說:“##他是一位講究生活品質的人,不僅體現在音樂上,還表現在對珍品的喜愛、對古董的熱愛上,甚至對吃飯、穿衣之類個人事情都十分講究

他說,也許是孔子對精緻飲食的過分講究導致了他的離婚。

學者揭祕孔子另一面:孔子是離異單親父親 第3張

網絡配圖

據報道,中國人今天還在繼續重塑這位古代聖人的形象。衛斯理大學東亞研究學院院長斯蒂芬·安格爾對《外交政策》雜誌說,儒家學說對許多中國人都有吸引力,但他們不知道該擁護哪個派別的儒家學說:是老式、僵硬的新儒家學派,還是實際上“更靈活務實的”原始學派。安格爾說,看來李競恆的文章本質上對孔子的家長裏短並不感興趣,他的興趣在於概述他對古代中國的一種看法:那時的人們“對男女關係的態度要豁達得多。”安格爾說,這種解釋似乎更適合21世紀的中國。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