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登基後是如何對待朱允炆的後代的?

本文已影響1.72W人 

《明史》對於明成祖朱棣的評價頗高,說他:"即位以後,躬行節儉,水旱朝告夕振,無有壅蔽。知人善任,表裏洞達,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師屢出,漠北塵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明命而入貢者殆三十國"。但諷刺是,在《明史》對朱棣的總評中,開頭和結尾的話分別是"文皇少長習兵,據幽燕形勝之地,乘建文孱弱,長驅內向,奄有四海"和"然而革除之際,倒行逆施,慚德亦曷可掩哉"。

朱棣登基後是如何對待朱允炆的後代的?

確實,朱棣的一生,其中一個無法掩蓋的污點就是他違背朱元璋的意願,奪走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且明惠宗朱允炆到底是從皇帝變成了流民逃往海外還是早已喪命,讓人們更加關注這場政變。可我們若是知道了朱棣在搶走朱允炆的帝位之後給了朱允炆的妻兒一個怎樣的下場,那我們對於他的聲討可能比以往更甚。

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標從陝西考察完回京,向朱元璋陳述父子倆已謀劃多時的遷都長安的可行性。可朱元璋還未正式將遷都提上朝廷的議程,朱標就染上風寒,不久後便病逝。

太子一死,朱元璋就必須重新定下繼位的人選,而到底是該選朱標還在世的嫡長子,還是該選自己的嫡次子,朱元璋一時也拿不定主意。因爲按照當時的禮制,若嫡長子不在,則該立嫡長孫。但朱允炆實際上只是朱標的次子。朱標在原本的嫡長子和正妻去世之後才扶正了朱允炆母子倆。所以要細究起來,朱棣和朱允炆兩個人都有不足。

在一番權衡之後,朱元璋選擇了看着長大的孝順的孫子朱允炆,而不再考慮早已去往自己封地的次子朱棣。

朱棣登基後是如何對待朱允炆的後代的? 第2張

可朱棣對朱允炆這個小侄子並不滿意。在他看來,自己纔是陪伴父親建立大明的大功臣,也是父親的嫡子,哥哥在世時那就罷了,可他都不在了,這天下怎麼着也得落到自己這個功勳顯赫的人身上。結果朱允炆這個乳臭未乾的小子跑出來佔了皇宮,朱棣不能忍,也忍不了。

不過朱棣也清楚,自己是不可能當着父親的面直接搶皇位的。所以他還是等,一直等到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繼承皇位。

洪武三十一年(1398),根基尚且不穩的朱允炆開始挑戰各地的藩王,意圖通過削減藩王的勢力來鞏固中央權力,進而穩定自己的統治。勢力極甚的燕王朱棣便在這場削藩中首當其衝。

可朱允炆此舉,實際上於朱棣而言是困了就有人來送枕頭。朱允炆新帝即位,無論是政治根基還是兵力,都不是能與朱棣相提並論的。所以朱棣乾脆逮着這個削藩的機會,聲稱朱允炆只是新帝即位,會有這樣"不理智"的行爲一定是有奸人弄權,所以扛起"清君側"的大旗就開始南下。

這場南下,便是"靖難之役"。朱允炆完全攔不住來勢洶洶的朱棣,只能焦急地看着朱棣率大軍一路南下,在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招搖地進入金陵城。

城門開了,朱允炆一家人的生路卻斷了。朱允炆本人下落不明,不知生死,而他的長子朱文奎也隨他一同消失。朱允炆雖自己都陷入了泥潭,但他還是想保留個希望,所以帶走自己的嫡長子,這倒是人之常情。不過被他"拋棄"的正妻馬皇后和嫡次子朱文圭,那就是完全見不到希望了。

馬皇后在宮中,無需遠眺便能見到大軍,無需側耳便能聽到馬鳴,找不到夫君,也找不到出路。她焦急,絕望,最後投身一片火海。《明史》僅載"四年六月,城陷,崩於火",而有傳言說馬皇后走向的那片火海,正是朱允炆親手爲她點燃的。

而在朱允炆和長子朱文奎不知所蹤,馬皇后葬身火海之後,嫡次子朱文圭一個人被孤零零地留在了人世,或者說他的地獄。朱棣抓住了這個侄孫,並將他幽禁在中都(今陝西鳳翔)廣安宮。

初入廣安宮的時候,朱文圭只有兩歲,還是個沒斷奶的小皇子。可朱棣不管那麼多,直接將他貶爲庶人,號"建庶人",然後一關就關到自己逝世。

在朱棣走了之後,他家繼位者朱高熾、朱瞻基、朱祁鎮、朱祁珏皆對朱文圭不聞不問,繼續將他這位宗親關在廣安宮。朱文圭在這接觸不到什麼人,更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就枯等,一直等到了自己年過半百。直到景泰八年(1457),明英宗復位,遠在西邊的朱文圭才被想起來。

明英宗因爲自己曾被景泰帝在南宮軟禁了七年,所以對於朱文圭幾十年的監禁生活分外感懷,決定放他出宮。當時仍有不少朝臣覺得朱文圭會造成威脅,但明英宗還是堅持給朱文圭自由,下令他可以在鳳陽境內自由居住、婚娶,並賞賜給他數十奴僕。

若不是明英宗因爲自己也經歷過幽禁,他大概還是會如早年一樣讓朱文圭就此老死在那深宮之中。

可於朱文圭而言,父親和兄長生死未卜,母親消失在無邊火海,自己就算在最後有了自由也無濟於事。他們一家人的痛苦永遠都被朱棣的皇位壓着,狠狠地,沒有消散的機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