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和舉人的差距有多大呢?

本文已影響8.78K人 

古代秀才和舉人的差距有多大呢?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科舉是一個選拔人才的制度,其選拔原理也很簡單,就是通過考試來篩選人才,原則上是擇優錄取。而古代讀書人羣體龐大,遠大於政府官員的需求量,所以這個競爭是非常激烈的。一般的讀書人,往往需要通過層層考覈,才能鯉魚躍龍門。

以科舉制度比較成熟的明清時期爲例,普通讀書人到朝廷命官一般需要經歷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 殿試六場大型考試。其中縣試、府試、院試統稱爲童生試,其相當於科舉的資格考試,考試通過即爲秀才,擁有參加科舉的資格。

之所以會分成三場,主要原因還是參加考試的人太多了,古代條件有限,無法通過一場考試來統一對人才進行篩選。所以需要先經過縣試、府試的兩級篩選,然後纔去參加院試,也就是省裏組織的科舉資格考試。

當然,通過童生試成爲秀才之後,僅僅只是代表其擁有參加科舉的資格,並不意味着他們就可以做官了。想要鯉魚躍龍門,還需要層層篩選。因爲每一屆科舉的正考是在京城舉行,而京城考試場地有限,錄取名額更有限,所以不會讓全國的秀才都跑去京城參加。況且除了通過童生試的秀才以外,還有國子監的監生,各地官學的官生,還有靠着祖上背景的廕生,這些人同樣也可以參加科舉,到時候京城可裝不下。

古代秀才和舉人的差距有多大呢?

所以各省入京趕考的名額是有限的,在正考的前一年,各省學政機構會組織一場省內選拔,也就是所謂的鄉試,讓所有有資格參加科舉的人來爭取這樣一個名額。這就好比參加一場全國大賽,你需要通過省裏的隊內選拔,從而拿到代表省裏出戰的名額。

通過鄉試的人,就被稱作舉人,可以去京城參加第二年所舉行的會試,也就是科舉的正式考試。通過會試的舉人,叫做貢士。在成爲貢士之後,其實已經相當於兩隻腳踏入了朝堂。

後面舉行的殿試,不再是篩選,而是排名。翰林院會按照考試名次來分別授予不同品級的官職,基本上最差都能是個知縣。當然,也有人在殿試中被刷下來的,不過其大都是因爲考試作弊,德不配纔等等場外因素所致。只要是靠着真才實學當上貢士的,後面基本上都是進士,只是具體什麼名次,可就說不準了。

從上面所介紹的明清科舉考試流程我們不難發現,秀才和舉人其實在類型上差不多,都是具有參加科舉考試資格的人。只不過舉人在優先級上要高出一級,秀才需要在成爲舉人之後,才能夠正式地參加科舉。

這就好比一場百米短跑比賽,其規定的門檻是,能跑進十秒的,都有資格參賽。但是賽道上只能站八個人,而能跑進十秒的運動員卻有一百個。怎麼辦?那就在這一百個人裏面選出八個跑得最快的。

然而,就是因爲多出這麼一次選拔,使得舉人的地位和待遇,要遠高於秀才。

首先秀才可以獲得一定的特權,比如可以免除一點兒賦役,出入可乘肩輿,見了地方官,不必下跪。就算是犯罪見官,也需要由當地學官免除秀才身份才能定罪,因此小吏和衙役等人不能隨便欺負

一得爲此,則免於編氓之役,不受侵於里胥,齒於衣冠,得以禮見官長,而無笞捶之辱,平民且不敢抗衡,廝役隸人無論矣。

此外,才童生試中考試成績較優的秀才,也被稱爲“廩生”,還可以享受政府的補貼,由公家按月發給糧食。所以,相對於平民而言,秀才的待遇是非常不錯的。但是,對於那些家庭貧苦的秀才來講,這樣的待遇並不能改變其經濟狀況。因爲如果不是“廩生”,秀才並沒有太多實質性的經濟補貼。

但與此同時,秀才們爲了讀書和考試,往往需要付出很大的開銷。比如說參加鄉試的考試路費,孝敬學官的禮物花費,還有因爲讀書而忽略賺錢的損失等等。所以,往往會有“窮酸秀才”這樣的說法。

但是,如果考中舉人那就不同了,舉人有着更多的特權和更高的地位。

首先舉人不僅可以免除自己和家人的徭役,還可以免除名下田地的稅賦。這無疑給舉人帶來了一個很好的賺錢機會。古代徭役稅賦苛重,許多地主家庭爲了少交點稅賦,往往會把家裏的田產店鋪,交接到舉人名下,雙方再商量如何分取收益。此外,那些破落戶也投身到舉人名下,求一個丫鬟奴僕的身份,從而換取不用服徭役的機會。

僅僅就是這麼一項特權,其實就足以讓舉人衣食無憂。換句話講,從來只有餓死的秀才,沒有缺錢的舉人。

關於這一點,《儒林外史》裏面的范進估計深有體會。范進中舉之前,窮酸落魄,不得不餓着肚子去省城趕考,而老母親也都餓得兩眼都看不見了。爲了溫飽,他不得不將家中下蛋的老母雞拿去變賣。然而中舉之後,范進什麼都有了,完全不差錢。

有送田產的,有人送店房的,還有那些破落戶,兩口子來投身爲僕,圖蔭庇的。到兩三個月,范進家奴僕丫鬟都有了,錢米是不消說了。

當然,相比於秀才,舉人還有着更高的社會地位。秀才雖然也算是功名,有着一定的法律特權,但其地位並不算太高,旁人頂多會因爲你的學識而尊稱一聲“先生”。

舉人可不一樣,那是可以上京參加會試的人才,全省下來也就那麼百十來個名額。分攤到縣裏,可能十多年都出不了一個舉人。所以一旦考上舉人,其在家鄉族老面前的地位就會直線上升。古代皇權不下縣,像舉人這種鄉賢,往往可以憑藉其名望,成爲鄉里百姓的權威人物。甚至於連當地縣官,都會將其奉爲座上賓,可以議事旁聽。

更爲重要的是,舉人是可以做官當,相當於官員預備役。雖然官職一般會比進士出身的更低,通常是縣丞,教諭等低級官職,但依舊是官員序列。當然,在一些偏遠地區,或者知縣缺位較多的地方,朝廷來不及補上,便會在舉人中選擇。比如范進中舉後,那個跑來送房產拉關係的張鄉紳,就是舉人出身的知縣。

“只見那張鄉紳下了轎進來,頭戴紗帽,身穿葵花色圓領,金帶皁靴。他是舉人出身,做過一任知縣的,別號靜齋”。

所以,古代舉人往往會被百姓們稱爲老爺。他們對於普通的平民百姓來說,那就是高不可攀的存在。這樣的地位,是秀才無法比擬的。同樣是以范進爲例,其在中舉之前,范進雖然是個秀才,但老丈人胡屠戶依然瞧不起他。一口一個現世寶,說他是爛忠厚沒用的人。平常號稱讀聖賢書,但只要你不中舉,混得連個肉販子都不如。這是奚落,但何嘗不是淒涼?

古代秀才和舉人的差距有多大呢? 第2張

然而范進中舉之後,胡屠戶的態度卻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一口一個賢婿,誇讚范進是文曲星下凡,前倨後恭。這就是中舉之後,范進的地位變化所導致的。

總而言之,考中舉人,對於大部分讀書人來說,算得上是非常大的榮耀,足以給他的生活境遇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也難怪當初范進中舉後爲何會發瘋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