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和親都用“假公主”,清朝爲什麼都用真公主?

本文已影響3.15W人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和親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和親”一詞見於先秦典籍。《禮記·禮察》有“禮儀積而民和親”,《周禮·地官》雲,“比長,各掌其比之治。五家相授,像和親:有罪奇邪,則相及。”在中原王朝處理與邊疆民族和政權之間關係時,往往採用聯姻形式,以息兵止戈,增進感情,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往,維護邊境地區安寧。

和親最早追溯到先秦時期,《史記·周本紀》記載“鬼侯有女美而進之於紂”,後期發展到春秋,到西漢形成制度化,到了唐朝最盛行和親,然而到了清朝爲了維護滿蒙關係,也採取了和親政策,歷史上的和親都在用“假公主”,爲什麼唯獨清朝不能偷偷換人呢?本文結合漢朝、唐朝爲大家分析。

歷史上和親都用“假公主”,清朝爲什麼都用真公主?

漢朝和匈奴的和親政策,主要通過雙方統治者的聯姻,建立罷戰言和的政治關係

漢代的史學家、《漢書》的作者班固曾記述道:“自漢興,忠言嘉謀之臣,曷嘗不運籌策相與爭於廟堂之上乎?高祖時,則劉敬;呂后時,樊噲、季布;孝文時,賈誼、晃錯;孝武時,王恢、韓安國、朱買臣、公孫弘、董仲舒;人持所見,各有同異,然總其要歸,兩科而已。縉紳之儒則守和親,介冑之士則言征伐,皆偏見一時之利害,而未究匈奴之終始也”。

班固把西漢同匈奴的歷史關係總結爲僅有“兩科”,一顆是“和親”,另一顆是“征伐”。從西漢高帝到東漢和帝近三百年中,雙方達成了很多次和親盟約,但實際上漢朝以“公主”嫁匈奴的只有四次,第一次是高帝;第二次是文帝;第三次是景帝;第四次元帝。

其餘多次和親,卻並無聯姻的關係。如漢文帝初立時,爲匈奴“復修和親之事”,卻並未出嫁“公主”給匈奴。《史記會注考證》指出:“此稱和親者,非更遣女結親也,唯修前時姻親之禮耳。”

西漢從漢高祖開始和親,從(公元前200年左右),經過惠帝、文帝、景帝到武帝前期匈奴“絕和親”,(公元前133年)六十多年中,雙方關係基本上和好。惠帝與匈奴保持和親關係,文帝時,與匈奴“復修和親”,後來雙方發生了幾次紛爭,匈奴多次侵犯漢境,經過雙方協商維持了和親的和好關係。

景帝時“復與匈奴和親”,“遣翁主如故約,並“通關市”,保持了和好關係;武帝初日,與匈奴“明和親,約束厚遇,關市饒給之,”雙方關係和好而融洽。漢初這六十多年,和親政策成爲漢匈關係的主導政策,雙方基本上保持了和好關係。

漢武帝即位八年後,匈奴不斷對漢朝騷擾,漢武帝決心改變“和親政策”,對匈奴三次大規模用兵。開元二年(公元前133年)漢軍三十萬埋伏馬邑附近,一舉殲滅匈奴大軍。第二次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第三次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昭帝時期,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匈奴多次清復和親。

宣帝即位不久,曾發兵二十餘萬聯合烏孫重創匈奴,“匈奴民衆死傷而去者及畜產遠移死亡不可勝數。”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派專使入漢和親,緊接着匈奴內部發生大亂,五位單于連年戰爭,原來的致支和呼韓邪兩單于對立,匈奴第一次分裂,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于率衆歸附漢朝。這八十多年,漢匈之間戰爭關係代替了和親關係。

歷史上和親都用“假公主”,清朝爲什麼都用真公主? 第2張

漢朝和親的公主一般都是“假公主”

劉邦在白登之圍解後,面對匈奴強盛而漢初凋敝的局面,劉邦被迫採取了和親的政策。“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亦知,不肯貴近,無益也。高帝曰:善,欲以長公主。呂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長公主,而取家人子名爲長公主,妻單于。使劉敬往結和親約””。關於此次和親公主的信息,我們僅僅知道她的身份爲家人子。

漢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細爲公主,以妻焉。賜乘輿服御物,爲備官屬宦官數百人,贈送甚盛。烏孫昆莫以爲右夫人。當細君公主去世後,爲了繼續鞏固漢烏聯盟以削弱匈奴,漢朝將解憂公主嫁入烏孫,“公主死,漢復以楚王戊之孫解憂爲公主,妻岑陬。”漢元帝時期,《漢書·匈奴傳》記載:“竟寧元年,單于復入朝,禮賜如初,加衣服綿帛絮,皆倍於黃龍時。單于自言願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後宮良家子王薔字昭君賜單于。”

唐朝和親

從唐高祖起兵至武德時期,高祖李淵起兵之初,建立獨立的割據政權,由於羣雄割據,獲得突厥的支持,李淵便“以結和親”,“引以爲援,”並稱臣於突厥,李淵從突厥獲得百名士兵和千匹戰馬的支援,爲統一全國打下基礎。

唐太宗時期,賜婚給少數民族將領,以宗女定襄縣主妻阿史那忠,平夷縣主妻阿史那摸末,臨洮縣主妻契苾何力,衡陽公主妻阿史那社爾,九江公主妻執失思力;唐與吐蕃和親穩定部局勢,集中精力討伐遼東,唐與吐蕃的和親經歷了求婚一拒婚一戰爭一許婚的過程;唐太宗爲了保障唐通往西域,和親控制吐谷渾;李世民爲了解除唐朝北部的威脅,與薛延陀和親。

唐高宗至唐睿宗時期,與唐和親的民族有吐谷渾、吐蕃、後突厥。唐玄宗時期,與唐和親民族的數量增多,主要有突厥、吐谷渾、突騎施、契丹、奚、寧遠、于闐、南詔等8個民族政權。唐肅宗時期至唐朝後期,唐與外族和親僅8次,其中6次與回紇和親,2次與南詔和親。天寶末期,唐爆發安史之亂,需假蕃兵以張形勢,因此肅宗遣敦煌王李承寀和親回紇,回紇毗伽公主入塞。

唐朝統治者選擇和親的公主的原則主要由外向內選,即首選爲宗室女、外甥女、外戚女等,最後纔是皇帝自己的女兒,從唐高祖開始至僖宗和親南詔,被確定的女性有37人,皇女3人、皇妹4人、宗室女15人、外戚女2人、外甥女7人,蕃將女2人等。

清朝對阿拉善蒙古的和親政策

清在統一中國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助力便是漠北蒙古民族。蒙古族在妥歡帖睦爾漢時,撤出大都,退回漠北。之後因東、西蒙古間的爭取汗位鬥爭與明朝間的長期混戰。在後來滿都海夫人和達延汗的勵精圖治下,出現中興的局面。在清統一中國時,蒙古仍有一定勢力,他們爲保持民族獨立,長期與清朝抗衡。

蒙古自阿拉善第二代王爺阿寶到第九代王爺達日扎雅的二百多年,與清朝六次和親。阿拉善旗始建於1686年,和碩特首領考日勞爲貝勒,不但不效忠於清朝,擅自活動極爲頻繁,康熙皇帝將清朝親王公主嫁於考日勞三子阿寶,碩特清朝的關係得到了緩解。

1747年,乾隆皇帝與阿拉善王爺(羅布桑道爾吉)進行第二次和親,將朝廷公主嫁給了羅布桑道爾吉,在羅布桑道爾吉的支持下,活捉了蒙古渾特部爾雅爾汗,征服了哈薩克。1783年,旺親巴拉巴爾與清朝公主結婚,這是第三次和親。旺親巴拉巴爾平叛了回、撤拉族的叛亂。

1872年,道勒德蘇榮繼承大位,清朝第四次與阿拉善王爺和親,清朝將公主嫁給道勒德蘇榮,沒過多長時間,這位公主病故了。1879年,光緒皇帝重選一名公主嫁於道勒德蘇榮親王,1901年,清朝雖然被趕下臺,當時軍閥混戰,爲了拉攏蒙古,力圖東山再起,溥儀將叔父戴濤之女金允誠嫁給達日扎雅,這是第六次和親。

清朝和漢朝、唐朝和親不同,漢朝和唐朝和親,是一種外交手段。要麼戰、要麼和,所以一般都用“假公主”,然而清朝想利用和蒙古聯姻,依靠蒙古勢力,以順取遞,以治攻亂,來達到鞏固統治,穩定政權的目的。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