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作爲明朝開國名將李文忠的兒子 李景隆投降之後的結局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3.06W人 

很多人都不瞭解李景隆結局,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李景隆是典型的“將二代”,並且是權勢極大的那種,他的父親是明朝開國名將李文忠。

李文忠是何許人,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親外甥,青年喪母,跟隨父親飽受戰亂之苦,最終在滁州見到朱元璋,十分討朱元璋喜歡,於是將他收爲養子。

李景隆作爲明朝開國名將李文忠的兒子 李景隆投降之後的結局是什麼

在朱元璋推翻暴元建立明朝過程中,李文忠立下赫赫戰功,深受朱元璋信任,經常派他作爲監軍參與軍事行動。李文忠被朱元璋封爲曹國公,榮寵無比,然而公元1384年,李文忠早早去世,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悲愴至極。

李文忠雖然是朱元璋的外甥,但他能夠獲得如此高的地位是靠自己拼出來的,這也是朱元璋強調的。

在《明太祖實錄》中記載,朱元璋在大肆封賞功臣時,專門概括李文忠的功勞,在朱元璋眼裏,李文忠將元朝太子驅趕到漠北深處,並且將元朝的皇室子孫以及妃嬪俘虜,繳獲珠寶無數,這是最大的功勞。

就是這樣一位讓朱元璋寵信的養子卻不幸早亡,兩年後,明太祖朱元璋詔令李景隆承襲李文忠的曹國公爵位,這其中有朱元璋對李文忠的懷念情感。

李景隆作爲明朝開國名將李文忠的兒子 李景隆投降之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2張

李景隆作爲李文忠的長子,是名副其實的將門之後,李景隆的人生起點要比絕大多數人都高。根據明史記載,李景隆此人眉清目秀,身高非常有優勢,並且擅長讀書精通曆史典故,在大場合舉止得當,朱元璋對李景隆非常滿意,經常忍不住要多看他兩眼。

公元1392年,對於朱元璋來說是悲痛的,這年他最愛的長子朱標去世,本來是板上釘釘的皇位繼承人,但是朱元璋註定要經歷晚年喪子之痛,朱元璋因對朱標的愛而衝昏了頭腦,竟然選擇隔代傳遞皇位,將皇長孫朱允炆立爲太子。

同樣也是1392年,李景隆接到朱元璋的聖旨,將其提拔爲太子太傅,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李景隆成爲朱允炆的勢力。

李景隆按照朱元璋的旨意,在西北邊疆地區駐紮長達五年,一直爲大明王朝守衛邊疆,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李景隆的信任,將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他,並且這一去就是五年之久。

李景隆作爲明朝開國名將李文忠的兒子 李景隆投降之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3張

1398年,朱元璋自知人命有時盡,於是詔令李景隆從邊疆回到朝廷覆命,其實在這種情形下的人事調動是非常敏感的,同時導向也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李景隆將會作爲輔佐新皇帝朱允炆,幫助其穩定朝政,實現王權的順利過渡。

朱允炆以皇孫的身份登上皇位,此時建文帝面對着嚴峻的局勢,因爲朱元璋的衆多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叔叔們都手握兵權,對“晚輩皇帝”形成巨大的威脅壓迫,這讓建文帝寢食難安。

於是,在登基不久後,建文帝開始進行削藩,目的就是減少甚至消除衆位叔叔的勢力,皇位尚且不穩,一系列倉促之舉導致矛盾不斷激化,這恰好給了朱棣藉口。

朱標活着的時候,朱棣對皇位的覬覦之心還不敢有非分之想,但是面對弱小的侄子,朱棣渴望皇帝寶座的野心日漸明顯。最終,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叔叔與侄子的對決正式拉開帷幕,而李景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李景隆作爲明朝開國名將李文忠的兒子 李景隆投降之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4張

首先要理一理人物關係,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而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朱棣和李文忠兩人作爲表兄弟年紀相仿,自小關係頗爲密切,所以按照血緣關係來說,李景隆是朱棣的表侄。

在朱棣起兵後,建文帝第一時間派出的是大將耿炳文,並沒有讓李景隆作爲軍事統帥率先出戰,其中可能也是考慮到李景隆和朱棣之間可能存在的私人感情。

讓建文帝沒想到的是,耿炳文率領官軍在真定之戰中慘敗,此時朝中的大將已經遠不如當年徐達等人,因此李景隆被任命爲鎮壓朱棣的軍事統帥。

爲了表示對李景隆的信任,同時也是增加他的忠誠度,建文帝特地賦予他更多的軍事靈活權,可以根據戰場情況相機決斷,大有一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意思。

李景隆作爲明朝開國名將李文忠的兒子 李景隆投降之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5張

在整個靖難之役決鬥中,沒有任何一方擁有必勝的把握,甚至說勝利的天平在不斷左右搖晃。朱棣決定孤注一擲,將朱高熾留下駐守北平,自己則親自率領主力部隊北上,這是一招險棋,朱棣心裏也沒底。

很快,朱棣的行動就被李景隆的密探獲得,一個戰術計劃迅速在腦海中形成,那就是圍困北京卻不破城,迫使朱棣率軍回援,到時候抓住機會以逸待勞與朱棣決戰。

李景隆的計劃與歷史上的圍魏救趙很相似,不愧是精通古代典故。但是李景隆也有失算的時候,首先是在鄭村壩之戰中沒有預料到白河會突然結冰,導致朱棣率軍快速掩殺李景隆,死傷慘重。

其次是沒有預料到寒冷天氣對自己軍隊的影響,由於明太祖朱元璋將都城定在南京,李景隆所率領的大部分士兵都是來自相對更爲暖和的南方。

李景隆作爲明朝開國名將李文忠的兒子 李景隆投降之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6張

突然遇到北方寒冷天氣後,軍隊戰鬥力直線下降,據史書記載凍死凍傷的士兵不計其數,並且當遇到敵人時連兵器都拿不起來。這讓李景隆的部隊瞬間陷入被動局面,好在李景隆當機立斷,拋棄輜重全速撤退至德州駐紮修整。

一直到次年四月,天氣已經轉暖,李景隆再次統兵出征,這次在白溝河這個地方將朱棣打得屁滾尿流,明成祖朱棣僅僅帶着三個人僥倖逃脫,這件事後來被明成祖描述成自己英勇斷後的事蹟,留名青史。

朱棣自然也沒這麼脆弱,次日就捲土重來,沒想到李景隆竟然穩步推進,絲毫不給朱棣機會,大敗朱棣軍隊的同時幾乎將朱棣活捉。

戰場上局勢瞬間萬變,就在朱棣絕望之際,突然發現李景隆的帥旗倒了,原來是不知何處來的一陣妖風將李景隆的帥旗刮斷。帥旗在古代戰場上是靈魂一般地存在,因爲行軍佈陣都是根據旗語進行的。

李景隆作爲明朝開國名將李文忠的兒子 李景隆投降之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7張

當李景隆的士兵看到後,認爲主帥出現什麼意外,因此軍心渙散陣型紊亂,被朱棣抓住機會,戰場局勢瞬間逆轉,李景隆甚至連御賜的斧鉞都時間帶走。

李景隆在戰場上爲江山社稷出生入死,戰場失利的消息傳到朝堂上,以黃子澄爲首的文臣開始彈劾李景隆,紛紛指責李景隆心懷不軌,不願戰場直面朱棣叛軍。

其實黃子澄有自己的私心,當初是他強烈推薦李景隆作爲軍事統帥的,但是在李景隆打敗仗後,黃子澄最初勸諫李景隆隱瞞不報,但是最終兵敗如山倒,黃子澄先發制人,以莫須有的罪名立即與李景隆劃清界限,保住自己的地位。

建文帝的所作所爲讓李景隆感到寒心,雖然後來建文帝幡然醒悟,決定派李景隆作爲代表前去與朱棣講和,但是在李景隆心中對建文帝已經徹底失去信心。

李景隆作爲明朝開國名將李文忠的兒子 李景隆投降之後的結局是什麼 第8張

與此同時,朱棣的使者也悄悄找到李景隆,表達了朱棣想要招降李景隆的意思,在使者的勸說下,李景隆決定站在朱棣一方。既然是投降,自然要有進身之姿,李景隆爲朱棣打開南京城門,就這樣,朱棣不費兵卒就進入南京城。

明成祖朱棣開始對有功之臣進行封賞,而李景隆則是位居功臣榜第一名,但這只是曇花一現,是朱棣帝王權術的短暫過程。

朱棣對李景隆的寵信擡舉實際上有點今天“捧殺”的意思,在朝廷議事時,李景隆是位居首位,這樣至高的榮耀引來很多人的不服氣。

永樂二年,也就是李景隆受寵招搖的第二個年頭,朱棣的弟弟聯合朝中多位權勢大臣集體彈劾李景隆,李景隆被削爵囚禁,親屬也全部被禁足。

後來,明成祖朱棣將京城遷至北京,而李景隆也被安排隨行,主要目的是防範李景隆在南京的勢力出來鬧事。李景隆的餘生基本都是在軟禁中度過的,雖然他的家人也都想盡辦法營救,但都無濟於事,最終死在北京城。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