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究竟是死了還是失蹤了?

本文已影響2.98W人 

建文帝究竟是死了還是失蹤了?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靖難之役的第四個年頭,朱棣攻破南京城,但是當他來到皇宮後,卻怎麼也找不到建文帝朱允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那麼建文帝到底去哪了呢?

關於這一點,衆說紛紜,已經成了歷史上的一個未解之謎。

根據《明實錄·太宗實錄》記載,朱棣進入南京城的時候,皇宮已經着起了大火,朱棣急忙命人前去救火。最後,部下將一具燒焦了的屍體拖出來,給朱棣說這就是朱允炆。

於是,朱棣按王爺的規格安葬了建文帝,並且就此事對外的解釋是:“不期建文爲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

這段歷史的可信度並不高,因爲這是朱棣自說自話而已,況且其中漏洞也很多。比如,既然屍體已經燒焦,不可辨認,那朱棣是怎麼確定那就是建文帝的屍體呢?

很顯然,朱棣奪位之後爲了穩定人心,隨便找了具屍體認作建文帝,爲的就是告訴天下人,你們原來的皇帝已經死了,就不要再有其他的想法了,現在老老實實地跟着我幹吧。

除去朱棣的官方宣傳之外,建文帝在城破之時,通過祕道逃脫的說法更容易讓人相信。而且就連朱棣本人,顯然也是這麼想的。

朱棣在位期間,曾派一個叫胡灐的大臣,以尋訪張三丰爲名,到處查找建文帝的下落。胡灐多次向朱棣進行過祕密彙報,但是彙報的內容以及查訪的結果是什麼,就沒有人知道了。

甚至還有人說,朱棣六次派鄭和下西洋,目的就是爲了尋找建文帝。《明史·鄭和傳》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也證明了鄭和下西洋,有尋訪建文帝和開展外交的雙重作用。

如果建文帝沒有死在南京,那麼他逃出去以後的下落如何呢?對此,民間流傳的版本也很多,主要是出家爲僧說,出家爲道說,隱姓埋名說,流亡海外說。

出家爲僧說,劇情可是相當得離奇,當中爲建文帝提供庇護的,居然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頭號謀士道衍和尚姚廣孝!

朱棣造反成功後,姚廣孝不肯還俗,仍舊居住在寺廟裏,只有白天上朝時才換上朝服,退朝後仍舊換回僧衣。

這一點的確很奇怪,於是就有很多人猜測,在當時大軍環伺的南京城,朱允炆即使能夠有密道逃生,也絕對無法逃遠,很可能是姚廣孝收留並保護了他。爲了掩飾建文帝的身份,便爲其剃度,讓其出家。

而且建文帝出家的地點,就是東明寺!據說,東明寺大雄寶殿內右側有朱允炆塑像,殿柱上還有對聯:“僧爲帝,帝亦爲僧,一再傳,衣鉢相授,留偈而化;叔負侄,侄不負叔,三百載,江山依舊,到老皆空。”

當然這只是後人所寫,如果當時敢這麼明目張膽的把對聯寫出來,你當朱棣的東廠和錦衣衛眼瞎啊!只怕轉眼就要引來殺身之禍。

此外,一直到朱棣的重孫子明英宗朱祁鎮的時候,居然還有僧人自稱是建文帝,被當地知府抓住送到了朝廷。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當時建文帝出家爲僧的說法是佔了主流的。

建文帝究竟是死了還是失蹤了?

至於出家爲道說,有學者考證,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雲,隱蹤在江西上饒玉山三清山,還留下了很多石刻,到現在人們還不能解釋其中的意思。

這個說法比較荒誕,但也不能說毫無可能,畢竟明朝時候道教盛行,教徒衆多,魚龍混雜,建文帝藏身於道觀,更容易隱藏蹤跡。

隱姓埋名說,出自一位湖北武昌的老先生,叫讓慶光,他自稱是建文帝的後代,證據是他家藏有的一本祖傳《讓氏家譜》。根據族譜記載,讓慶光老人的十五世祖“讓鑾”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當年建文帝逃出生天後,歷經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地,最後來到了湖北定居,改姓換名,繁衍後代。因爲明朝的天下本來是朱允炆的,現在“讓”給了朱棣,所以改姓讓,至於取名一個“鑾”字,可不就是金鑾殿嘛!

這個事情的真實性,大家自行判斷就好。

最後一個說法,就是流亡海外說了。

這個說法純粹是從鄭和下西洋衍生出來的,屬於典型的先有果後有因,證據更少。不過前些年,有一位法國的球星自稱是建文帝的後代,也着實讓網絡上熱了一陣子,可信度還是請大家自己判斷吧。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就是朱棣最終找到了建文帝。但顯然朱棣不會公佈這件事情,唯一可能做的就是殺掉建文帝,以絕後患,並讓這件事永遠埋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其實筆者更傾向於相信城破之時,建文帝看到無法逃脫,而他也深知自己的四叔朱棣是一個心狠手辣的人,落到他手裏肯定沒有好結果。破釜沉舟的建文帝決定,用自己的屍體作爲射向朱棣的最後一支利箭。

他放火自焚,將自己燒成焦炭,這樣朱棣永遠無法找到自己的屍體,即使找到了也無法辨認。只要朱棣一天不能確定自己的死亡,那他就一天不能安心,朱允炆要的就是讓朱棣日日擔心、夜夜驚心,沒一天好日子過。

根據史料記載,朱棣當了皇帝以後,性格暴躁,極易動怒,估計就跟無法向天下人明確證明朱允炆的生死去向有關吧。只要朱允炆生還的消息流傳一天,那麼朱棣這一脈的皇位合法性就是存疑。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