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康熙繼續開放,也許中國就不會閉關鎖國,落後捱打了

本文已影響7.74K人 

明朝,中國對待沿海的商貿活動是很支持的,因爲這個也誕生了資本主義萌芽。清朝沿襲明朝的政策,康熙曾經一度放開海禁,允許各國經商。但是,後來取消了,也爲後代皇帝的閉關鎖國埋下了伏筆。

明朝的海上貿易始於鄭和。

朱棣時期,爲了尋找不見蹤影的侄子朱允炆,安排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裏、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目前已知最遠曾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半個多世紀,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是唯一的東方人,更是比馬漢早五百年提出海權論[9] ,更有說法稱鄭和最早發現美洲、澳洲、南極洲。

如果康熙繼續開放,也許中國就不會閉關鎖國,落後捱打了

鄭和的海上貿易,遠揚中華國威,很多國家也經常到中國來做海上貿易。

明朝的海上貿易,一直延續到清初。

清朝剛建立的時候,最初並不禁海。但是,滿族人一直不自信,擔心南明政權還有殘餘勢力,從海上捲土重來,所以 ,順治十二年(1655年)六月,下令沿海省份“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

康熙平定三藩之亂,解放臺灣後,國力非常強盛,決定放開海禁,先後於二十三至二十五年間設立閩、粵、江、浙四海關,分別管理對外貿易事務,康熙年間的開海,是全方位的開海,不但東西兩洋,而且一向嚴禁的赴日貿易也在開放範圍之內,較之明代隆慶年間開始的局部開海範圍和作用都要大的多。

如果康熙繼續開放,也許中國就不會閉關鎖國,落後捱打了。但是,康熙後來開始海禁。

如果康熙繼續開放,也許中國就不會閉關鎖國,落後捱打了 第2張

康熙放開海禁僅30多年, 全面開海的政策就開始收縮。

爲什麼呢?康熙主要是考慮到海寇活動比較多,另外還擔心西方的先進科技傳到中國,一旦漢人學會了這些技術,會危險滿族人的統治。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月二十五日,康熙召見大臣,提出禁海問題,次年,規定擬定,正式實行禁海,這就是南洋禁海令。

南洋禁海雖然並非全面禁海,但對於正在不斷髮展的中國民間對外貿易力量無疑是嚴重的打擊。到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在大臣的反覆奏請討論下,擔心閩粵地區因洋禁而引發海患,才同意廢除南洋禁海令,隨即開放了粵、閩、江、浙四口通商口岸,“但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高宗下令關閉江海關、浙海關、閩海關,指定外國商船隻能在粵海關——廣州一地通商,並對絲綢、茶葉等傳統商品的出口量嚴加限制,對中國商船的出洋貿易,也規定了許多禁令,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閉關政策”,此後閉關政策更加嚴厲,直到鴉片戰爭的爆發,這種不合理的政策成爲了矛盾的焦點,廢棄了明末以來形成的傳統主動海防觀念,抑止了中國的海洋貿易,抑制國內工商業的發展。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