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親王得到世襲罔替的許可,爲何後來會被廢除?

本文已影響2.85W人 

還不知道:清朝的怡親王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其實怡親王的爵位在後來並沒有被徹底廢除,只是被廢除了三年又被恢復了,一直到清朝滅亡才徹底消失。

怡親王封爵始於雍正的十三弟胤祥

第一代怡親王也就是這個爵位始於雍正的十三弟胤祥,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被《雍正王朝》譽爲俠王的老十三。

胤祥是雍正的鐵桿支持者,也是雍正最心腹的兄弟,在雍正繼位後與康熙第十七子胤禮成爲雍正最爲喜愛和信任的兩個弟弟,雍正對其他弟弟尤其是參與九子奪嫡的兄弟手段都是極爲嚴酷,但是他對胤祥和胤禮這兩個弟弟卻是非常的喜愛和信任。

怡親王得到世襲罔替的許可,爲何後來會被廢除?

雍正之所以寵信胤祥,這和胤祥對他繼承皇位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胤祥是雍正一手帶大的弟弟,他與雍正的關係跟親近於雍正的親弟弟老十四胤禵,所以胤祥是十分支持雍正即位的弟弟。

因爲雍正自幼就與胤祥關係親近,所以雍正即位後立刻冊封了胤祥爲總理王大臣,參與決策中央大事。

胤祥在雍正朝可謂權力走向了巔峯,雍正採取的是祕密立儲的辦法,所以在雍正朝年幼的乾隆也沒過多參與朝政,雍正朝前半期的朝政大權基本集於胤祥一身,尤其是雍正清除了隆科多和政敵弟弟老八胤禩一黨之後,總理王大臣胤祥他一人和漢臣張廷玉他們倆是雍正的心腹決策人。

張廷玉雖然是當時雍正心腹大臣,中央決策大臣之一,但是以身份地位來說也比胤祥差遠了,可以說胤祥在雍正朝基本就等於了常務副皇帝。

胤祥在歷史上是非常敬業勤懇的實權王爺,他實心爲國,爲了國家不拘一格重用人才。

比如當年羹堯被雍正賜死之後,川陝總督這個要職出現空缺,這個職位自康熙朝以來基本都是由滿洲貴族出任。

因爲川陝總督涉及到邊境防守問題,權力非常大,節制川陝甘以及青海部分地區軍政大權,所以說自康熙時期都是由滿洲貴族出任。

尤其是上一任年羹堯是漢人,雍正就已經是力排衆議,重用了年羹堯,結果年羹堯不給雍正長臉,囂張跋扈,居功自傲,把中央大臣全部得罪光了,最終惹得雍正賜死了他。

所以年羹堯死後川陝總督人選就被中央大臣議論紛紛,當時滿洲貴族都建議雍正再度從滿洲貴族中選人出任川陝總督,但是雍正心中屬意人選是當時年羹堯的副帥嶽鍾琪。

怡親王得到世襲罔替的許可,爲何後來會被廢除? 第2張

這個嶽鍾琪是地地道道的漢將,而且還是抗金英雄岳飛的21世孫,所以滿洲貴族都不建議嶽鍾琪這個岳飛的後人來出任大清川陝總督這個要職,由於嶽鍾琪本身並不像年羹堯那樣是雍正的心腹出身,因此雍正在這點上也有點猶豫不決。

這時候也是胤祥站了出來,胤祥以身家性命爲嶽鍾琪擔保,他一人駁斥了衆多滿洲貴族的反對意見,堅持鼓勵雍正重用嶽鍾琪,因爲胤祥認爲嶽鍾琪爲人不僅正直忠義,而且實心爲國,沒有私心,不結黨不營私,還有着卓越軍事才能。之前老十四胤禔出征西北的時候嶽鍾琪就是副將,爲老十四獻出了很多優秀的戰略,幫助老十四很快擊退了準葛爾叛亂的策妄阿拉布坦,後來年羹堯平叛羅卜藏丹津,又是嶽鍾琪獻出戰略,幫助年羹堯很快平定了羅卜藏丹津叛亂,所以胤祥如此看重嶽鍾琪,力保他出任川陝總督。

雍正在胤祥的鼓勵和勸說下,也決定力排衆議啓用嶽鍾琪,結果這一個嶽鍾琪爲大清西北邊境換來了幾十年的和平穩定,一個嶽鍾琪不光雍正朝受益,連乾隆也跟着沾光,嶽鍾琪也被乾隆譽爲“三朝武臣巨擘”,並將嶽鍾琪列爲“十全武功”裏的五大功臣之一。

由此可見胤祥理政期間是不拘一格重用人才,胤祥選拔的很多人次如川陝總督嶽鍾琪和福建巡撫趙國麟以及山西巡撫石麟等等雍正朝的重要漢人士族人才都是由胤祥極力保舉推薦。

可以說雍正一朝善於重用漢族士族人才,也和胤祥對善於發掘漢族人才密不可分,雍正和胤祥也奠定了清朝之後對漢臣的重用基調。

雍正對胤祥是十分信任,在雍正朝,胤祥基本是方方滿面都要負責管理,財政、軍事、人事等等事物都要負責,甚至連替雍正選擇墓地都由胤祥負責。

雍正對胤祥的重用和信任也是古今帝王兄弟之中少有的情況,雍正都曾經十分感慨地說:“朕實賴王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鹹謂聖王賢臣之相遇數千百載而一見,今且於本支帝胄之間得之。”

雍正和胤祥兄弟君臣之間的至誠相托和忠心以報,在歷代封建王朝中是極爲少見的,所以後世人經常用“棠棣情深”來形容雍正和胤祥二人兄弟情誼。

胤祥不僅全能,而且還知進退,明得失,他爲雍正選擇陵寢時找到了一塊福地,也就是現今的清泰陵,雍正一聽說是福地,就想賜給胤祥一塊地,想在死後與兄弟同墓。

結果胤祥得知這個消息非但沒有高興,反而很憂慮,還堅決推辭,最終雍正抵不過兄弟的推辭作罷,胤祥知道這個消息後高興得手舞足蹈。

這就是說明胤祥非常明進退,知得失,他知道“與常人共享樂易,共患難難。與帝王共患難易,共享樂難”的道理。即便哥哥雍正如此信任和喜愛,胤祥也始終表現得很低調內斂和謙遜恭謹,胤祥的不居功,不自傲,和歷史上居功自傲的年羹堯以及隆科多形成鮮明對比。所以年羹堯和隆科多都獲罪而死,胤祥卻成爲了鐵帽子王。

怡親王得到世襲罔替的許可,爲何後來會被廢除? 第3張

胤祥一生不負雍正信任,在政務上殫精竭慮,最終把自己的身體給熬垮了,本來比雍正還小八歲的胤祥卻比雍正早死了五年。

雍正八年(1730年)五月初四日(陽曆6月18日)雍正最信任的好弟弟胤祥因爲積勞成疾去世,雍正得知消息後悲痛萬分,雍正在胤祥死後允許他不用改名爲允祥,還以胤祥的名字立碑,可以說胤祥是有清一代唯一不用避諱皇帝名諱的人。

胤祥死後,雍正追思弟弟的功勞,決定打破滿清以軍功立鐵帽子王的規矩,破格給予了胤祥家族世襲罔替鐵帽子王的待遇,胤祥也由此成爲滿清歷史上第九位鐵帽子王。

胤祥去世後怡親王爵位一直世代傳承直到同治年間被慈禧短暫廢除

胤祥去世後,雍正根據胤祥生前對諸子的喜愛,冊立了胤祥生前最喜愛的嫡福晉兆佳氏所生第七子弘曉繼承了怡親王爵位。

在這裏說一個小插曲,弘曉其實本不應繼承爵位,主要在於胤祥長子弘昌是側福晉瓜爾佳氏所生,非常不讓胤祥喜歡,不只胤祥不喜歡,連皇帝伯父雍正都很煩弘昌,雍正甚至直接當着胤祥的面痛罵過弘昌爲蠢材,胤祥在世時怕兒子弘昌惹禍,曾經將他圈禁在王府中。

直到胤祥去世,雍正纔將他放出來,後來弘昌在乾隆時期因爲和廢太子胤礽長子弘晳交往過密,受到弘晳逆案牽扯,被乾隆褫奪封爵抑鬱而死。

除去弘昌不成材,胤祥嫡四子弘晈也是不成才,按道理弘晈比弘曉年齡大,而且也是嫡福晉所生,弘晈應該繼承胤祥爵位纔對,也是因爲弘晈不成材,同樣弘晈也是在乾隆年間牽扯到了弘晳逆案之中,被乾隆痛斥,不過弘晈畢竟是胤祥嫡子,比庶長子弘昌好一些,乾隆看在已經死去的十三叔胤祥的面子上,把弘晈臭罵一頓,但是將他的郡王爵位保留下來。

胤祥的兒子弘曉也確實證明了胤祥很有眼光,因爲弘曉的性格和胤祥很像,弘曉很有能力,但是他害怕引起乾隆嫉恨,所以很少參與政治,寄情于山水和寫作之上,弘曉和父親胤祥一樣,雖然出身富貴豪門,卻對權力和財富視如浮雲。

弘曉酷愛寫作,更善於收藏名作書籍,和曹雪芹交情極爲深厚,弘曉曾經替曹雪芹筆錄過《石頭記》,但是乾隆時期文字獄極其嚴重,《石頭記》被列爲禁書,所以弘曉不敢將曹雪芹著作收藏府中,而且弘曉所作詩集也因爲擔心文字獄,大部分都被刪除。

弘曉的文學功底非常深厚,但是因爲乾隆時期的文字獄限制,所以傳世作品極少,這也是文化史上的損失,使得我們後人無法重見二代怡親王弘曉的詩作以及他手錄的《石頭記》。

怡親王得到世襲罔替的許可,爲何後來會被廢除? 第4張

除了胤祥、弘曉父子能力卓越之外,弘曉之後的怡親王大多碌碌無爲,既沒有政治上的成就,也沒有其他方面的成就,可以說就是富貴閒散王爺。

直到胤祥第五世孫載垣獲得咸豐重用,載垣本來是沒資格承襲怡親王爵位,因爲他是次子,他上面還有大哥載坊,但是由於大哥載坊英年早逝沒有子嗣,載垣就承襲了怡親王爵位。

載垣在咸豐繼位後獲得咸豐的賞識和重用,成爲咸豐心腹重臣,胤祥的五世孫載垣身處在中國近代史時期,當時清政府已經基本是落日餘暉,歐洲列強對清政府虎視眈眈,但是載垣是當時清政府王公貴族之中堅持主張對列強強硬的鷹派人物,在這一點上載垣沒有辱沒先祖胤祥的風範。

咸豐六年(1856年)英法列強爲了進一步侵略中國,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爲藉口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英法聯軍在佔領廣州後,一路打向天津,並且揚言威脅咸豐帝要進攻北京,咸豐帝派爾僧格林沁在大沽佈防抵禦英法聯軍,同時也和英法兩國取得聯繫,希望和談解決事情。

咸豐十年(1860年)咸豐帝派遣載垣去和英法談判,也就是通州談判,在談判中載垣表現強硬,堅決不接受英法兩國無理要求,拒絕就國家利益做出讓步,最終通州談判就談崩了,載垣在盛怒之下拘禁了英法代表團公使巴夏禮等39人。

載垣在拘禁英法使團39人後,他爲了報復英法聯軍侵略之仇,將其中21人折磨後肢解致死,這其中包括7名泰晤士報記者,載垣的行爲引起了英法聯軍的憤怒,他們以解救使團爲藉口,發動攻勢強行攻進了北京城。

公元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帝帶着皇后和懿貴妃慈禧以及載垣等王公貴族倉皇出逃熱河。

英法聯軍隨即佔領北京城,攻佔了彙集清政府幾代皇帝心血的皇家園林圓明園,並劫掠圓明園內古董文物和金銀珠寶,最後放火燒了圓明園,大火連燒三天,這就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爲屈辱的一幕——火燒圓明園。

英法聯軍爲了報復載垣殺害了公使團21人,在北京燒殺劫掠50余天,大肆殺害清朝無辜百姓,火燒圓明園時還使得園內300多名太監、宮女以及匠人葬身火海。

怡親王得到世襲罔替的許可,爲何後來會被廢除? 第5張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清政府付出巨大賠償結束,戰爭結束後,歷經了北京被佔,圓明園被焚燬,咸豐徹底受驚嚇過度,一病不起,最終去世年僅30歲,咸豐臨終前立載淳爲皇太子,召載垣、肅順、端華等八大臣共同輔政,史稱“顧命八大臣”,這八大臣之中以怡親王載垣爲首輔,咸豐去世後載淳即位是爲同治帝。

咸豐的懿貴妃也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想專權攬權,以載垣爲首的顧命八大臣妨礙了慈禧專權,於是慈禧聯合小叔子咸豐的六弟恭親王奕在咸豐去世同年發動了辛酉政變。

慈禧政變成功後,載垣失勢,被慈禧以通州談判不力,虐殺外國使團,釀成了火燒圓明園的奇恥大辱爲由,賜載垣三尺白綾自盡,載垣最終自盡。

載垣死後,慈禧還不解氣,直接下令廢除了怡親王爵位,但是怡親王爵位乃雍正最信任的弟弟胤祥家族世代爵位,慈禧廢除之後,架不住王公貴族內部的不安,三年後也就是同治三年(1864年)慈禧只得下令恢復怡親王爵位。

但是前提是絕對不能讓載垣這一支家族出任怡親王,於是慈禧找到了載垣的族弟,胤祥的第四子弘晈的四世孫載墩,由載墩承襲了怡親王爵位。就這樣到了晚清怡親王爵位又從胤祥第七子弘曉這一支傳到了胤祥第四子弘晈這一支上。

怡親王家族最終和滿清共存亡

載墩由於是白撿了一個王爵,所以對慈禧是感恩戴德還很順從,唯唯諾諾、庸庸碌碌過完了一生,載墩死後他的長子溥靜繼承了怡親王爵位。

晚清時期列強加緊了對華侵略,慈禧的懦弱和讓步,讓列強更加囂張,端親王載漪立志要將列強趕出中國,於是他大力扶持民間義和團反洋人運動,怡親王溥靜目睹國家破敗列強橫行,也是大力支持載漪扶持義和團抵抗洋人運動。

慈禧太后最開始並不認可義和團運動,正是載漪和溥靜接連向慈禧進諫,當然,這其中載漪是帶有政治目的,他的目的就是想慈禧廢光緒帝,冊立自己的長子溥儁爲帝。

慈禧在載漪和溥靜的勸說下,決心利用義和團對付洋人,隨後義和團運動就觸怒了列強也導致了八國聯軍攻入北京。

怡親王得到世襲罔替的許可,爲何後來會被廢除? 第6張

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得知怡親王溥靜是大力支持義和團誅殺洋人,於是八國聯軍洗劫了怡親王府。

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慈禧本想廢光緒而立溥儁爲帝,結果列強視載漪爲仇人,要求嚴懲載漪等人,慈禧只得將載漪和溥儁父子流放,而怡親王溥靜也被褫奪爵位,由他的侄子末代怡親王毓麒承襲了怡親王爵位。

毓麒承襲爵位時年僅兩歲,根本都不懂事,隨後不久清政府滅亡,毓麒也就成爲了前清遺臣。

毓麒在1948年左右去世,大概48歲,末代怡親王可謂是和滿清政府共存亡了。

怡親王自胤祥起,傳承了八代共九位怡親王,最終陪着封建腐朽行將就木的滿清政府一起走向了滅亡之路。

所以說怡親王爵位只是被短暫廢除,並沒有永久被廢除,一直是有傳承,也一直傳承到了清政府滅亡。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