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哪位著名詩評家,稱讚杜甫《登高》爲古今七律第一?

本文已影響1.88W人 

文無第一,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不過人各有所好,有的人讀到一首詩,心裏喜歡得不得了,將其推爲心中第一,這也是情理之中。而能被歷代詩評家推崇,被很多人評爲心中第一,必是詩中難得的精品。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黃鶴樓》,就被宋人嚴羽、清人吳昌祺推爲唐人七律第一。不過,在《黃鶴樓》那篇文章的評論中,很多朋友認爲,七律第一,應該是杜甫的《登高》。

明代的哪位著名詩評家,稱讚杜甫《登高》爲古今七律第一?

確實,杜甫的《登高》也受到了歷代詩評家的推崇,評價之高,較《黃鶴樓》有過之而無不及。明代的著名詩評家胡應麟,就贊杜甫的《登高》爲古今七律第一,清人楊倫《杜詩鏡銓》中亦評:高渾一氣,古今獨步,當爲杜集七言律詩第一。

杜甫的七律,如書法中的《蘭亭序》,是無數後人不斷學習的楷模,此詩算是楷模中的楷模了。那麼,爲會什麼杜甫的《登高》會獲得這麼高的評價呢?

通釋

理解詩的意思,是欣賞古詩的基礎,所以,照例小編先通釋全詩的意思。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的這首《登高》,大約寫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大亂雖止,小亂未息,藩鎮割據、外敵入侵,唐朝的國勢依然頹靡。

安史之亂結束後,杜甫曾在其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寫道:“青春作伴好還鄉”,但他的歸鄉之旅並沒有成功,時勢動亂,他又貧病交加,行至半途,杜甫就返回成都,投靠他的好友嚴武。可惜,不久嚴武逝世,杜甫失去依託,他只得離開成都,四處漂泊,最後到了夔州。

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秋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寫下了這首被譽爲“七律之冠”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夔州峽口以風大聞名,故曰“風急”。夔州多猿,《水經注》中稱,猿鳴“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曰:“猿嘯哀”。渚(zhǔ),指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塊陸地。回,迴旋飛舞,一說指鳥飛回巢,與詩人天涯漂泊無處歸家形成對比,不過小編覺得迴旋飛舞更切合詩意。秋風勁急,天空高闊,猿鳴哀聲不絕。洲邊江水清澈,沙礫潔白,飛鳥低迴盤旋。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明代的哪位著名詩評家,稱讚杜甫《登高》爲古今七律第一? 第2張

小編初讀此句,自動腦補無數木頭從天而降,極爲震撼,但這裏的“落木”,不是落木頭,而是落葉。那爲什麼這裏要用“落木”而不用“落葉”呢?無邊落葉蕭蕭下,從平仄對仗上來看完全沒有問題。那時因爲,“落木”與“落葉”,所帶來的感覺是不同的。木讓人想到的是樹幹,秋天的樹,葉落將盡,人們看到的是疏朗的樹幹,所以木給人的感覺是疏朗的,而葉給人的感覺是繁密的。杜甫這裏用“落木”而不用“落葉”,就是強調秋天衰颯疏朗的感覺。

從屈原的《九歌》“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到瘐信的《哀江南賦》“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再到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古代詩人就是抓住了“木”字帶來的獨特的形象感受,故寫秋天落葉多用“落木”代替。無邊的木葉,蕭蕭落下,無盡的長江,滾滾奔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這裏的“常”,並不是常常的意思,而是恆常的意思。常常指的是頻次,次數多,恆常指的狀態,一種恆久的狀態。杜甫乾元二年(759)棄官流寓秦州,一直顛沛流離,至大曆二年(767)在夔州作此詩,作客他鄉近十年。

百年,猶言一生,這裏指暮年。

多病,杜甫患有瘧疾、肺病、糖尿病、耳聾等多種疾病。離家萬里,十年作客,無處不悲秋,親人分散,好友身死,只有暮年多病的我一人獨自登上高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艱難,既指人生多艱,也指國家多難。

新停濁酒杯,最近方停下酒杯,當時杜甫因病戒酒。人生多艱,世事多難,我的頭上已經長滿了白髮,人生潦倒之際,我最近卻因病不得不戒了酒,邊借酒銷愁也不能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