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還沒形成前,統治者是如何挑選人才的?

本文已影響6.35K人 

說到科考,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一個部落亦或是一個國家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勢力,離不開諸多人才的輔助。隋朝科舉制度的產生,無疑是那些有能力之人的福音,不看家世、一視同仁的特性也讓廣大的寒門士子有了出頭之日,但是自堯、舜、禹,到科舉產生的隋朝,這期間隔了近乎數千年的時間,在這段漫長的時間中,統治者是靠什麼來選拔人才的呢?

政局動盪,士的興起

在堯、舜、禹的上古時期,我們就聽到選舉德才兼備之人來擔任部落聯盟頭領的事,可見這時候的人才多是被人們推崇的品德高尚之人。等到了夏、商開始,君王的繼承由原來的共同挑選成了世代罔替,挑選人才的制度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才能已經不是挑選人才的關鍵,血統才成爲了官吏產生的重要因素,貴族在此時產生,官吏的任命幾乎都是“子承父業”,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春秋中前期。

科舉制度還沒形成前,統治者是如何挑選人才的?

春秋中晚期之後,社會開始動盪,各諸侯國之間急需大量的人才輔助,這時文化學術從上層社會走向了民間,民間的自由學術之風開始興起,平民之中也有人專門靠才能謀生,有的已經成爲了卿大夫的家臣,當然這些人都有過人出衆的才幹,因此“士”這個階層開始興起,這時候的“士”階層可以說是不問出身,只靠真才實學了。

例如,秦國的秦孝公就是求賢若渴的人,曾經發布“招賢令”來招攬天下的人才,爲秦國一統天下作出重要貢獻的商鞅就是聽聞這個招賢令而來,最終千里馬遇伯樂,獲得了賞識。另外像是秦國爲了提升軍隊戰鬥力,早日一統天下,產生了依靠軍功的軍功授爵制。

拓寬渠道,察舉徵辟

西漢建立一直到漢武帝前期,選用人才時一般有三個渠道,一種是達到一定級別的官員,他們可以推舉自己的兒子或是近親的兒子爲“郎”,這種不需要多說,放在現在講就是“拼爹”。第二種是家裏有錢,財產能夠超過了五百萬貫,便可以花錢買官,稱爲“侍郎”,只不過這時候需要上下打點,買一個官下來花的費用也是相當之多。第三種就是擁有特殊技能的,朝廷也會依據情況或是皇帝的喜好來定。因此漢武帝之前的西漢朝廷,多是由皇室宗親、有軍功的軍人及後代,以及富有的商人組成的。

科舉制度還沒形成前,統治者是如何挑選人才的? 第2張

到了漢武帝時期,此時西漢已經休養的差不多了,想要有所作爲,必須拓寬選拔人才的門路,於是設立了“五經博士”,並且爲各個博士設立招收弟子的名額,這些弟子中的優秀者,可以直接獲得“郎”或者是到郡國去當“吏”的機會,這樣一來就有了從學界再次進入政界的機會。

除此之外,還產生了“察舉徵辟制”,“察舉”就是由各地方上的基層進行考察,然後將品德優秀之人推薦到中央。徵辟則是朝廷或是地方長官直接進行徵召和任用。例如漢武帝時期的公孫弘,就是通過這種途徑進入朝廷,並且被拜相的。

政局穩,貴族壟斷

初期的“察舉制”的確是爲西漢招攬了廣大的人才,但同樣弊端也是非常多,由於察舉時的科目非常多,想通過察舉只需一門優異即可,因此後期察舉出來的人才總是有自身所不擅長的方面,不利於統治。而且隨着時間的增長,形成了以舉薦人爲中心的黨派,其中互相謀取私利不說,官吏的產生又被統治階層所壟斷了。

科舉制度還沒形成前,統治者是如何挑選人才的? 第3張

東漢末年,羣雄並起,各個霸主之間的人才需求量又是劇增,這時候人才又到了不問出身,只看才能的時期。等天下穩定進入魏晉南北朝時期,貴族階層力量重新壯大,於是曹丕在“察舉制”的基礎上實行了“九品中正制”這時候不光要看才能、品德、而且還得看家世,結果人才的晉升又被貴族所壟斷了。

總的說,在科舉制度產生以前,政局穩定時官吏多是被貴族或是統治階層壟斷,在政局不穩,戰亂頻發之時,就又到了民間有才之人大展身手的時候,所以說科舉的產生,真的是改變了數千年的局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