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古代科舉制之外,還有哪些途徑能讓讀書人走上仕途?

本文已影響1.05W人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知道,在古代如果一個平民想要當官步入仕途,那麼肯定是要參加科舉的,因爲只有這樣才能在衆多才子中脫引而出引起皇帝的注意。那麼,如果說除了科舉之外,還有什麼方法能夠當官呢?這些方法可不可行呢?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除了古代科舉制之外,還有哪些途徑能讓讀書人走上仕途?

在古代科舉制是能夠讓一個讀書人走上仕途的途徑,但是雖然古代科舉制十分盛行,卻對很多賢才都有不利,畢竟科舉制在某些程度上有一些死板,所以對於一些思想靈活的賢才來說並不適用。在唐代是一個廣納賢才的朝代,所以除了科舉制之外,還會有很多能夠讓讀書人走上仕途的方法,其中比較出名的便是舉薦和徵辟。

雖然科舉制在很多時候能夠顯示出其中的公平,但是這種公平也並不是絕對。很多善於讀書的人,對於出謀劃策,也並不擅長,所以雖然有些讀書人能夠靠科舉進入到仕途當中,但是在進入試圖以後自己的缺點會完全暴露。也正是爲了能夠彌補這一個缺點,在唐朝舉薦支付也是十分盛行,舉薦制度便是由當朝大臣向皇帝舉薦有賢才的人士,對於這一制度,讓求賢若渴的唐朝來說,得到了很多幫助,自己朝代發展的人士。

除了古代科舉制之外,還有哪些途徑能讓讀書人走上仕途? 第2張

徵辟也被稱爲徵闢,這種制度並不是起自於唐朝,而是起自於漢代對於官員的一種選拔。對於這一制度,也是能夠讓很多閒才走上仕途道路。對於很多在某些方面十分擅長的讀書人來說,能夠被賞識也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然而畢竟只是在某一方面十分擅長,所以如果這些賢才通過科舉,能夠考取功名的機率非常小。對於這種單方面十分擅長的人,讓其進入到試圖當中,這種行爲便被稱爲徵辟,更加通俗的理解便是“特殊錄取”。

其實在如今的社會當中和古代也都有相似之處,古代看中的是科舉,如今看中的便是高考,雖然在很多方面都十分公平,但是對於某些才能出衆的人來說,這樣的做法卻十分不公,所以多方面的錄取顯示,在任何時代都十分受用。

戰國時期,各國推行變法革新。魏國最早提出“食有勞而祿有功”,不再以"親、故"作爲賞賜的標準;楚國也規定“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絕減百吏之祿秩”,三世之後,“爵”、“祿”逐步被收回。各國推行軍功爵制,尤以秦國最爲典型。當時,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依軍功大小定貴族身份之高低,凡立有軍功者,不問出身門第、階級和階層,都可以享受爵祿。《史記·商君列傳》載“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爲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在軍功爵制的影響下,各國也對任官制度進行了改革,大都以功勞、賢能作爲選拔任用官員的依據。

除了古代科舉制之外,還有哪些途徑能讓讀書人走上仕途? 第3張

察舉制發展到魏晉時期,逐步演變爲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顧名思義,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大中正再產生小中正,大小中正產生後,再由朝廷將人才分爲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品,並籍此任用人才。從理論上講,被選拔人員無論權貴與否,只要足夠優秀,都可以做官;但從實際效果看,品評考量家庭出身和背景等因素,官員大多從權貴子弟中選拔。魏晉時期,門閥士族勢力強大,常常左右官員選拔任用,及至後來,門第出身成爲品評的唯一依據,甚至“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成爲普遍現象。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