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是靠着長孫無忌才成爲太子的嗎?他自身有哪些優勢?

本文已影響3.12W人 

唐太宗李世民共有12個兒子,李治並不是他最喜愛的以爲,從未想過立他爲太子,但最後李治卻成爲太子並順利登基,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李世民曾經考察李治的學業,問他學習《孝經》的心得,李治回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君子之事上,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李世民很滿意,說:“行此,足以事父兄,爲臣子矣。”可見,李治從小學習的是爲臣之道,沒有接受過帝王教育,李世民也希望這個兒子做好忠臣孝子足以。

然而,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互相爭鬥,被李世民兩相放棄,而李治得到舅舅長孫無忌的全力支持,被立爲太子。李世民曾對李治說過:“汝舅許汝,宜拜謝!”可見長孫無忌對李治的鼎力支持。

李世民看着李治柔弱的樣子,擔心他不能保全大唐的江山,想改立與自己相像,同樣文武雙全的吳王李恪爲太子,曾與長孫無忌有一次十分露骨的對話。他問長孫無忌:“是否因爲李恪不是你的親外甥,所以你不同意呢?”長孫無忌則又一次表達了對李治的期望與支持,說太子仁厚,且儲君重要,不可一再更改。

李治是靠着長孫無忌才成爲太子的嗎?他自身有哪些優勢?

所以,很多人認爲李治能成爲太子,完全是長孫無忌的功勞,是天上掉餡餅。那麼,李治有哪些優勢,他做過努力嗎?

我認爲,李治能被立爲太子,長孫無忌的作用固然重要,但李治本身也具備很大優勢,他也做過很大的努力,他的性格也不像史書記載的那麼懦弱。

第一,李治的優勢

貞觀十七(643)年,李治被立爲太子時,只有十六歲,而且一直在李世民身邊長大,沒有接觸大臣,拉幫結黨的機會與可能,這是李世民對李治最爲放心的地方。

朝廷黨爭是皇帝最爲厭惡的事情,因爲一旦參與黨爭,便要考慮小黨派的利益,而不能一心一意效忠於皇帝。在衆多黨爭中,皇帝最不願意看到的是爲爭奪皇位而結黨,因爲這些團體是目的是被皇帝視爲生命的最高權力,在被逼無奈時就會發動政變,這將直接影響到皇帝的自身安全,所以,皇帝一旦發現拉幫結派的行爲,將會不遺餘力的打擊,即便自己的親兒子也不例外。

而李承乾與李泰,大肆結黨,培植勢力,相互鬥爭。在太子承乾造反後,李世民發現了李泰結黨這個問題後,爲了自身的安全,不得不將最喜歡的兒子李泰也踢出局,使李治得到了上位的機會。

李治是靠着長孫無忌才成爲太子的嗎?他自身有哪些優勢? 第2張

第二,李治的性格

長孫無忌之所以不遺餘力的支持李治,是因爲他認爲李治性格仁弱,將來好控制,以滿足自己的掌控朝政的權利慾望。李世民對李治最不放心的,也是認爲他性格仁弱。那麼,李治性格真的仁弱嗎?我看不見得。

李泰爲了得到太子位置,曾嚇唬過弟弟李治:“汝與元昌善,元昌今敗,得無憂乎?”因爲漢王李元昌參與了李承乾謀反,而李治與叔叔李元昌要好,所以,李泰才嚇唬他。此後,李治表現的“憂形於色”。李世民發現兒子最近總是憂心忡忡,再三詢問原因,李治纔將實情說出,使李世民對李泰非常失望。

這一暴露哥哥李泰的行爲,李治的分寸拿捏的很精準。其一,如果馬上向李世民彙報,則是打小報告,說哥哥壞話,自己的憂心無法表現出來;其二,如果當場與李泰爭吵,把事情鬧大,則是兩敗俱傷,自己得不到好處;其三,如果李治真的性格懦弱,這件事情只會在內心中害怕,怎敢去提醒父親自己與叔叔元昌友善呢?

李治是靠着長孫無忌才成爲太子的嗎?他自身有哪些優勢? 第3張

所以,李治的表現是經過自己思考的行爲,既起到了狀告李泰的作用,又博得了父親的同情。這個分寸的拿捏顯示了李治高超的水平,這不是一個仁弱的孩子能幹出的事。

李承乾的失敗,最大的原因就是太叛逆,不懂得迎合父親,凡事對着幹,才造成了悲慘的結局。而李治則表現的非常聽話,在當上太子後,李治各方面表現堪稱完美:十分孝悌,用最爲父親吸吮癰瘡,並且主動關心廢太子李承乾與李泰的衣食起居;謙虛謹慎,處理朝政時不懂就問,得到父親與大臣們的一致認可。但是,他也做錯過一件事,那就是在父親病重期間,與父親的才人武媚私通。

細心的讀着會發現,李治的表現與五十年前的楊廣如出一轍。李治與楊廣膽子一樣大,但比楊廣更加心細,沒有東窗事發。所以,李治的性格一點也不仁弱,而是膽大心細,機智敏銳。

李世民不瞭解自己的兒子,長孫無忌也不瞭解自己的外甥。李治所表現出的謙虛與聽話、低調與謹慎,被長輩們理解爲仁弱,李治也正是因爲自己仁弱的外表被長孫無忌所看中,被父親所認可。而李治的內心則是膽大而心細、機智而敏銳,使他的表現在長輩眼裏堪稱完美,從而一舉奠定了自己太子的地位。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