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後期連續大敗的原因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1.41W人 

曹操在後期連續大敗的原因是什麼?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勝率=實力*難度悉數*運氣。

早年的曹操,滅袁術、除呂布、破袁紹、定劉表,威名遠揚。

可是,自平定馬超後,曹操的軍事表現確實出現了嚴重下滑。

其中原因,主要在曹軍實力出現下滑、作戰難度悉數大幅提高、運氣一般般。

曹軍表現的滑坡赤壁之戰後,曹操的戰績就開始出現下滑。

對孫權:四越巢湖而不克。對劉備:先是漢中大敗,後又在襄樊之戰中被關羽打得差點遷都。

即使是打張魯,曹軍也十分吃力,險些無功而返。

爲何曹軍在這段時間表現出現下滑呢?

勝率=實力*難度悉數*運氣。

我們從實力、難度悉數、運氣三個層面作一個分析,答案就很清晰了。

實力:青黃不接210年-220年,曹軍戰鬥力進入青黃不接的階段。

漢末時期,各軍閥實行的主要是世兵制。(徵兵制、募兵制、少數民族從軍等制度並行,但主要以世兵制爲主)。

曹軍手下的精銳:諸夏侯曹的丹陽兵、于禁的泰山兵、張遼的幷州兵、徐晃的白波兵、張郃的河北兵,都是世兵。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世兵制的好處是明顯的。部曲將領的家屬爲人質,杜絕了土豪、將領擁兵自重;同時,職業兵的戰鬥力,還是比較強的。

可是,世兵制的劣勢也是比較明顯的:當一代人老去,新一代尚未成熟時,會出現一個青黃不接的階段。

即使到了253年,諸葛恪依然通過魏軍世兵的平均年齡來推斷魏軍戰鬥力,可見,世兵的平均年齡,在很長時間內決定了軍隊的總體戰鬥力。

曹操的骨幹力量,無論是190年招募的丹陽兵,還是200年“入夥”的張郃河北精銳,其成軍時間都是在190年左右。

漢代正卒年齡23歲。以此推算,200年官渡之戰時,他們平均年齡30來歲,正是年富力強的當打之年。

隨後,隨着時間推移,年齡漸大。雖然曹軍仍然會補充新兵,但這些新兵的戰鬥力是否如老兵一般,就不必多言了。

到208年時,這些人已經40多歲,到漢中之戰時,這些人已50歲了。

曹操在後期連續大敗的原因是什麼?

關羽攻襄樊時,徐晃以所部多新兵,謹慎不敢戰,要等湊齊足夠優勢纔敢出戰,正說明曹軍正處於青黃不接的階段。

難度係數變化1、戰場環境複雜。

曹操後期,與吳蜀交兵,或在水網縱橫之地,或在崇山峻嶺之所。

對於以北方人爲主的曹軍來說,在這種環境中作戰,自然十分吃力了。

需要強調的是:由於漢代以前,造船技術、山地戰戰術都不成熟。

因此,在平定長江流域和西川地區的作戰中,曹操面臨的難度比秦王、劉邦、劉秀們要大得多。

可以說,曹操幾乎是第一個面臨“蜀道難+長江天險”這種歷史性難題的人物。

2、對手變強。

就實力而言,吳蜀對曹操的威脅,遠不及當年的袁紹。

可是,無論是諸葛亮、法正輔佐下的劉備集團,還是魯肅、呂蒙扶持下的孫權集團,其政治、軍事素質都比二袁高得多。

運氣不得不承認:沒有運氣,啥都是瞎忙。

曹操之前的爭戰,可謂“時來天地皆同力”。

袁紹、劉表“及時”死去,而他們的犬子又不爭氣,這無疑加速了曹操的勝利進程,放大了曹操的神武。

相比之下,曹操後期的運氣就比較爛了。

漢中之戰,本來打得不錯。關鍵時刻,夏侯淵稀裏糊塗陣亡。(曹仁、張遼,甚至曹操本人都親冒矢石,出生入死沒事。夏侯淵偏偏就撲街)

襄樊大戰,于禁、龐德本來打得也還可以。關鍵時刻,山洪暴發,水淹七軍···

可以說,後期的曹操,雖不能說是“運去英雄不自由”,但運氣也確實不佳。

實力下降、難度增加、運氣不再那麼好,後期的曹操接連受挫也就不足爲奇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