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之戰秦國傷亡那麼大 楚國爲何沒有攻打秦國

本文已影響2.72W人 

還不知道:楚國和秦國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邯鄲之戰秦國傷亡超10萬,楚國爲什麼不趁機攻打秦國?

公元前260年,秦國與趙國在長平爆發激戰,起初,秦軍勢不可擋,廉頗以守待攻,趙王對廉頗不滿,便換上趙括爲將。

趙括只識書中兵法,沒有實戰經驗,盲目出戰,秦軍則偷偷換上大將白起,一戰之下,趙軍大敗,爲了以防後患,白起殺趙軍四十五萬。

縱使秦國贏得了勝利,但自身也傷亡二十萬兵卒。趙國元氣大傷,白起原本打算趁趙國虛弱之際,一舉拿下邯鄲,可范雎忌憚白起功勞太大,便和趙國暫時議和。

數月之後,秦軍再次發兵攻趙,但此時已經不是最佳時機,白起拒絕出戰,而趙軍衆志成城,戰爭進行兩年,秦軍無法取勝,傷亡超過10萬。

換言之,就在邯鄲之戰結束的時候,秦、趙兩國幾乎是兩敗俱傷,那麼此時的雄踞南方的楚國,爲何不趁機攻打秦國呢?

楚國在心理上不敢與秦國作對

在長平之戰前,秦、楚兩國早已交手很多次,楚國大多以失敗告終,長時間以來,便讓楚國對秦國生出了恐懼心理。

史料記載“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楚懷王大怒,乃悉國兵復襲秦,戰於藍田,大敗楚軍。”

公元前312年,秦、趙在丹陽會戰,秦軍殺楚軍八萬,還俘虜的不少楚國將軍,楚懷王很生氣,再次派兵,結果再次戰敗。

史料記載“十九年,秦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北地予秦。二十一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

公元前280年,秦國派兵征討楚國,楚國還是戰敗,並割讓上庸、漢北兩地給了秦國,之後白起多次率軍征伐,攻克楚國郢都,還毀了先王陵墓。

由此可見,楚國對秦軍的進攻幾乎毫無辦法,從始至終,一敗再敗,時間短,或許還沒有什麼,如果時間拉長,這種失敗就被刻在楚國人的骨肉上,令其難以自拔。

楚國對秦國的妥協,主要包括割讓土地、送上人質,退得不能再退。

邯鄲之戰秦國傷亡那麼大 楚國爲何沒有攻打秦國

上圖_ 白起(?—公元前257年),羋姓,白氏,名起

公元前258年,邯鄲被秦軍圍困,危在旦夕,平原君奉命出使楚國,搬請救兵。平原君見到楚考烈王,從早上談到中午,仍沒有個結果,很顯然,楚王不想派兵,也不敢派兵。

此時,毛遂出班,給楚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並加以激將法,可謂苦口婆心,“以楚之強,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衆,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縱者爲楚,非爲趙也。”

即便毛遂將道理說得如此通透,但楚王仍是猶猶豫豫,最終才爲唯唯諾諾地答應了,隨即楚國出兵十萬救趙。

由此可見,楚國已經被秦軍嚇怕了,不僅僅是楚國,魏國同樣如此,爲了救趙國,信陵君冒着殺頭的風險,偷出了魏王的兵符,這才能調兵救援趙國。秦國的威懾力,已經讓諸國噤如寒蟬。

邯鄲之戰秦國傷亡那麼大 楚國爲何沒有攻打秦國 第2張

上圖_ 商鞅變法

實力不濟

商鞅變法,令秦國實力大增,逐步成爲七國中最強政權,商鞅主張削弱奴隸主貴族,將權力集中到中央,吳起同樣在楚國搞改革、搞變法,但變法失敗,此消彼長之間,楚國開始衰落。

秦昭王曾給楚懷王寫信,邀請楚懷王武關會談,楚懷王看到信,非常猶豫,秦國強大,如果他不去,那麼很可能得罪秦王,到時候秦軍或將再次出兵。

然而,如果他去,那其中的風險也可想而知,一旦,他被扣留在秦國,後果也是不堪設想。有大臣勸楚懷王不要去,有的人則建議不去不合適。

邯鄲之戰秦國傷亡那麼大 楚國爲何沒有攻打秦國 第3張

上圖_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稱秦昭王

最終,楚懷王還是去了,到了武關,秦軍直接閉關落鎖,楚懷王就這麼糊里糊塗成了秦國的人質。這回,秦國將楚國玩得那是團團轉,秦昭王略施小計,就抓住了一國君王,直接讓楚國陷入一片混亂。

由此可見,這就是雙方的實力差距,秦國君主要約見楚懷王,楚懷王竟然不敢不來,這明擺着,雙方的實力已經不在一條水平線上了,秦國遠強於楚國。

史料記載“考烈王元年,納州於秦以平。是時楚益弱。”

公元前263年,楚國天子熊元逃回楚國,之前熊元一直在秦國做人質,之後楚頃襄王去世,太子熊元即位,這就是楚考烈王。剛剛坐上王位的楚王,便再次給秦國送地盤,以求和平。

楚國衰落的勢頭不可阻擋,而秦國蒸蒸日上,楚國的覆滅只是時間問題。

邯鄲之戰秦國傷亡那麼大 楚國爲何沒有攻打秦國 第4張

上圖_ 公元前260年,戰國七雄版圖

楚國制度落後,國君無能、朝廷混亂

在公元前323年,楚國派柱國昭陽領兵征伐魏國,楚軍在襄陵擊敗魏軍,佔據魏國八座城池,隨後,楚國調轉槍口攻打齊國。

很明顯,楚國打不過秦國,但欺負欺負齊國還是沒問題的,當時陳軫作爲秦國使者出使齊國,齊王便詢問他如何是好,陳軫原本就是齊國人,見齊國有難,豈有不幫的道理。

陳軫對齊王道:“大王不必擔心,待我去叫楚國人罷兵。”陳軫見到了楚將昭陽,便對他說:“我想聽聽楚國的軍法,如果你們擊敗齊軍,有什麼獎勵嗎?”

昭陽回道:“給上柱國,封上等爵位。”

作爲一位出色的縱橫家,陳軫在引誘昭陽往溝裏跳,昭陽繼續問:“還有更高的獎勵嗎?”

昭陽答:“加封令尹”。陳軫說:“現在您已經官拜令尹,這是楚國最高的官了,現在您已經擊敗魏軍,功勞已經大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官職也不能再提升了,如果您再攻打齊國,不就是畫蛇添足了嗎?”

昭陽琢磨來琢磨去,覺得陳軫說得有理,就真的退兵了。從這個故事,我們看到了荒唐的將領和荒唐的楚國制度,大致也只有楚國這種荒唐的所在,才能孕育出昭陽這種糊塗的將領。

邯鄲之戰秦國傷亡那麼大 楚國爲何沒有攻打秦國 第5張

上圖_ 昭陽 (戰國時期楚國令尹)

在楚懷王以後,楚國的君主是一個不如一個,在楚頃襄王在位時,朝廷大員一片奢靡場景,國政無人問津,楚頃襄王所用之人也大多是庸碌之輩,不堪大用。

反觀秦國這這邊,秦孝公之後,惠文、武、昭王都是少有的明君,不僅制度先進,而且兵強馬壯、將星雲集。固然秦、趙兩國兩敗俱傷,但楚國也沒有能力再去找秦國麻煩了。

參考資料:《史記楚世家第十》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