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是怎麼來的?有何故事?

本文已影響4.12K人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是怎麼來的?有何故事?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俗話說的“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雖然道的是“分”、“合”兩件事,但這是從同一事物的兩個側面,給予了兩人共同的高度評價:均系古代中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本文專門聊聊劉伯溫的故事,還原一個真實的劉伯溫。相信讀者朋友們會感興趣

(一)懷才不遇隱桑梓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是怎麼來的?有何故事?

劉基(1311-1375年),字伯溫,處州府(今溫州市)青田縣人。他從小聰明伶俐智商高,加之家庭條件較好能接受到正規系統的教育,一些人早就預料到他將來肯定會成爲一個做大事、光宗耀祖的人。

據野史載,他和李太白小時候有個相似的思想轉變過程。由於屬學霸級人物,看書一遍就能過目不忘,再看一遍且能滔滔不絕地背誦出來,因此他對老師“看書百遍”的要求不以爲然,常偷空從學堂溜出去玩耍。某天他來到一條溪澗邊,見到一個老大媽在浣沙。老大媽從閒聊中得知他的情況後說:沒有我們辛苦的勞動,大家就沒有衣服穿。如果學生不認真讀書,就不會收穫高深的學問。“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是真理,你讀書認不認真呢?如果不認真學習,將來是不能做大事的。

少年劉伯溫聽了浣沙大媽的話,醍醐灌頂,受到很大的發,從此十分認真地讀書學習。據說他的字號“百溫”就是由此而取得。後來他當官勤政爲民,老百姓感謝他,將其字號改稱爲“伯溫”,就含有尊重的意思了。

元代至順年間,劉伯溫考取進士入仕,任江西高安縣丞等職,工作勤奮頗有政績。元至正十二年後,歷任浙東元帥府都事、樞密院經歷等職,初步顯示出了其政治、軍事才能。由於朝廷不重用他,劉伯溫很失望,便遵循孔夫子的“只爲清廉勤政朝廷做事”的古訓,棄官歸隱於青田山中,天天認真讀書,等待知遇者的來臨。

他的確是個天才人物哦,凡天文兵法、四書五經、詩詞文章,過目就洞識其意,吟誦不忘。他寫的《郁離子》,既是書名也是他的自稱,用寓言形式表現了他具備的淵博學識和富有創造性的思想,書中涉及到個人、家庭、社會、國家;涉及到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涉及到思想、倫理到神仙鬼怪等廣泛的內容,令人驚歎和深省。但他的才華,世人負面評價的多,認爲他大言不慚、浮誇輕狂,只有少數人認爲他是個奇才。

(二)半百出山施才能

慧眼識才的朱元璋打聽到劉伯溫的才能後,派出使者禮請他出山,他拒絕了。朱元璋不罷休,再次派使者來。這次他覺得再不出山與情理不合,與自己的本性不合,於是隨使者來到了建康(現南京)。這一年他剛好滿50歲。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是怎麼來的?有何故事? 第2張

到建康後,朱元璋以上賓之禮接待他,住進有司修禮賢館。劉伯溫自認爲遇到明主,呈上了時務18策,分析內外形勢,提出了消滅割據勢力、實現統一的大計方針。朱元璋十分看重他的才能,誇他可以比肩輔佐漢高祖的張子房,尊稱他爲老師,作爲自己的謀士參與機密事務的研討和決策。有關心信任自己的領導,有如此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劉伯溫的政治、軍事才幹有了用武之地。

在消滅割據勢勢力方面,他不僅在戰略上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在具體的戰術上也施出了不少妙計。如有一次敵軍攻佔了朱元璋軍據守的太平城,朱元璋軍被迫退守建康。敵軍又氣勢洶洶前來攻打,一些人主張繼續撤退。劉基說,驕兵來戰,勞師襲遠,我軍以逸待勞,那有打不贏的道理?隨後給朱元璋出了個誘故深入,以有利地形伏敵之計。待敵軍船隻駛入一條狹窄河道的時候,朱元璋軍伏兵四出,水陸兩路夾攻,打得敵軍大敗,不僅保衛了建康,還收復了太平城。

劉基在戰鬥中十分沉着冷靜,細心觀察,能做到防患於未然。有一次朱元璋軍和敵軍在鄱陽湖中大戰,朱元璋坐在指揮船上發號施令。突然劉基叫朱元璋換乘另一條船。朱元璋行動慢了一點,劉基叫衛士迅速將其拉走。剛踏上另一條船,那條指揮船就被敵軍炮火擊中。爲啥劉基能神機妙算?原來他早就觀察到,朱元璋求勝心切,讓指揮船穿行於兵陣之中,已經暴露在敵人眼皮底下了。

劉伯溫成爲了朱元璋智囊團中的核心人物。他晚年將要告老還鄉之前,還上了最後一道奏章,提出了不可輕視一些割據勢力等建議,可惜朱元璋沒認真考慮他的建議,匆匆發兵西征,最後失敗而歸。朱元璋一想起劉伯溫那道奏章,就感到後悔不已。

(三)德法並舉治國家

劉伯溫認爲治世安民要德政和刑法並用,以德治爲主,刑法爲輔。使用刑法的目的不是爲用而用,而是用嚴明的法紀作爲德政的保證,以建立正常的社會秩序。

他協助朱元璋審理處置了一批積年沒處理的冤案,給受害者平反昭雪。朱元璋覺得很有成效,以後就將重要囚犯都交給劉伯溫審理,劉伯溫嚴格依法辦事,安定了人心。他還擬定了明律令,成了明代後來立法的依據。洪武三十年頒佈的《大明律》,就是在它的基礎上修訂完善的。劉伯溫任御史中丞後,要求御史們糾劾違法亂紀之事,對達官貴人和平民百姓要一視同仁。左丞相的親信、中書省的一個李姓都事犯貪污罪,案發後左丞相多次向劉伯溫說情。他不講情面,秉公執法,將那都事處死,引起了朝野的震動。當時朝廷不少人結成朋黨,朱元璋說只有劉伯溫從不同流合污,是一個好人。

劉伯溫把“衛農”和養兵兩件大事當作治國的根基。養兵的目的是“衛農”和衛國。他爲國家軍隊專門制訂了管理辦法,在各地專門設立部隊駐地,和平時期軍隊參加生產勞動,創造物質財富,儘量減少財政的養兵支出。發生了戰爭,由朝廷統一安排作戰任務。這個辦法,有利於減輕老百姓的負擔,集中兵權,加強國防力量,穩定朝廷統治。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是怎麼來的?有何故事? 第3張

劉伯溫的治國理論和實踐,以國家和老百姓爲出發點,德與法相輔相成,重視選拔、識別人才,取得了洪武年間較爲清平的政治局面。

文末補白:俗話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用在劉伯溫身上硬是恰如其分喲。劉伯溫告老還鄉後,斷絕了和朝官們的一切往來,其目的就是打算超脫凡事,安心度過晚年。但他對世事的關注之心並沒泯滅。離家鄉不遠有個地方治安很不好,但當地的官吏隱瞞此事,不向朝廷報告。劉伯溫叫兒子向朱元璋報告,那些官吏就誣衊他想把那塊地佔爲墓地。朱元璋偏聽偏信,本來要從重處理他的,念他勞苦功高,給了他一個象徵性的處分。劉伯溫入朝見朱元璋,由於心裏害怕,不敢爲自己辯護,只是一個勁地引咎自責,請辦自己的罪,也不敢提回家的事。這麼一折騰,就病倒了。據野史載,對他心懷不滿的時任丞相,藉機假惺惺關心他,派一個醫生爲他治病,用慢性毒藥害死了他。

洪武十三年爲他平反昭雪,朱元璋頒佈誥令,他的子孫世襲他的爵祿。明武宗稱讚他是建國的首席謀士和頭號功臣。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