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秦國是如何打響對其他六國的經濟戰的?

本文已影響2.57W人 

秦國,是周朝時在中國西北地區建立的諸侯國。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對於秦滅六國這段歷史,很多人應該都有所瞭解。尤其是最近幾年,隨着大秦帝國的幾部電視劇,先後被搬上熒幕,大家對這段歷史瞭解的就更多了。

戰國時期秦國是如何打響對其他六國的經濟戰的?

不過,大多數人在瞭解這段歷史的時候,主要關注點還是在秦國的正面戰場上面。對於秦國如何正面擊敗其他六國,比如說長平之戰秦始皇滅六國這種經典戰役,大家瞭解得都比較多。但是對於秦滅六國的經濟戰,大家可能就很容易忽視了。

實際上,戰爭其實是政治的延續,更是經濟的競賽。在秦國正面擊敗六國之前,其實秦國已經先一步在經濟戰方面,擊潰了六國。秦始皇最後橫掃六國的戰爭,其實就是秦國在經濟戰爭當中獲勝的實際體現。而且,秦滅六國的過程當中,很多重大歷史事件,背後其實都有很多經濟原因。

秦國和六國之間的經濟戰,這事其實還得從商鞅變法之前說起。

話說當年春秋時期,隨着周王室持續衰落,中原地區幾個大國開始持續崛起。在這其中,秦晉齊楚這幾個大國,首先脫穎而出,成了自身所在區域的霸主。等到幾個大國徹底崛起,並且劃分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之後,接下來就是幾大強國相互爭霸的歷史了。

其他國家我們暫且不說,只說秦國。在春秋初期的時候,秦國開始在關中地區崛起。經過近百年的擴張之後,秦國逐漸佔領了整個關中地區,成爲了西方的第一大國。

但是,隨着秦國統一關中,接下來,秦國卻發現了一個問題:如果他想繼續向東發展的話,就勢必要和晉國打交道。當時晉國的地盤,就在今天的山西地區,恰好位於秦國的東側。只要秦國想往中原地區發展,根本就不可能繞過晉國。

爲了能夠從晉國手裏,得到東出的通道,當時秦國可以說是絞盡腦汁,能用的手段都用了。從和親到正面開戰,所有能試的辦法,秦國都試了一遍。結果試了一圈之後,秦國終於悲哀的發現,除非秦國能把整個晉國都滅了,要不然根本就不可能東出。

所以,從秦穆公在位後期開始,秦國就放棄了東出的念頭,開始老老實實在西邊發展了。因爲當時晉國實在是太強,別說滅了晉國,以秦國的國力來說,就算是擊敗晉國,都很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秦穆公自然只能放棄東出的念頭了。

戰國時期秦國是如何打響對其他六國的經濟戰的? 第2張

而晉國這邊,當時則是很好地利用了這種優勢。晉國很清楚,如果要是讓秦國深入中原的話,那對於晉國來說,絕對是一個大麻煩。當時晉國雖然很強,但他需要面對的挑戰者也很多。比如秦國、齊國楚國,這些國家,或許單拿出一個,未必是晉國的對手。但他們如果聯手的話,能把晉國滅好幾個來回了。

就算是爲了自身的安全,晉國也必須得利用自己的地理優勢,把秦國死死堵在函谷關以西,絕對不能讓秦國東出。所以,此後整個春秋中後期,晉國一直在利用這個優勢,對秦國進行長達上百年的封鎖。

晉國當時的封鎖,涵蓋了文化、經濟、軍事等多個方面。在經濟方面,只要秦國想和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基本上大半都要通過晉國。那晉國就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從中間插一槓子,賺取豐厚的利潤。晉國多賺錢了,那秦國自然就被持續放血了。除此之外,晉國還在中原各國之間,大範圍散佈消息,說秦國人都是野蠻人,根本就不懂禮數。

被晉國這麼一抹黑,再加上晉國又用各種手段,阻礙各國的人才入秦。所以接下來的上百年裏,一直到戰國初期,秦國一直在被持續放血。而且,這種放血,秦國還無可奈何,因爲秦國根本就繞不開晉國。大部分的貿易渠道,基本上必須要經過晉國的領土。

就這樣,持續走了上百年的下坡路之後,到了戰國初期的時候,秦國忽然發現,情況好像有所變化了。

到了戰國初期的時候,原本強大的晉國,忽然解體了,分裂成了韓趙魏三個國家。這對於秦國來說,自然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原本晉國作爲一個龐然大物,堵在秦國的家門口,導致秦國無法東出。那如今,晉國分裂了,秦國是不是就有機會東出了呢?

一個整體的晉國,我打不過;那三分之一的晉國,我總算能打得過了吧?

接下來,秦國試着進攻了一下魏國。作爲晉國分裂出來的一個國家,魏國繼承晉國的地盤,比較靠近秦國,正好堵在函谷關東邊。所以當時秦國爲了東出,很快就對上魏國了。

但是雙方交手之後,結果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整整五十萬秦軍,愣是讓魏國用五萬新兵,給打崩潰了。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陰晉之戰。

陰晉之戰,秦國之所以會慘敗,原因自然是很複雜的。但大體上來說,其實主要可以分爲兩個方面。一是因爲當時魏國已經進行了變法,國內的社會制度開始領先於秦國。不光國家的整體生產力要高於秦國,軍隊的戰鬥力也要更強。

二是因爲之前近兩百年的時間裏,秦國一直被晉國堵在西邊,持續放血。在這個過程當中,秦國失去了大量的財富,根本就發展不起來。再加上秦國當時還沒進行變法,國家還是以奴隸制社會體制爲主體,不管是社會制度,還是國家生產力,都遠不如魏國。

如此一來,秦國打不過魏國,自然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這一戰,不但把秦國給打懵了,同時也把其他國家給打懵了。原本在大家的印象當中,秦國雖然很野蠻,但至少還算強大。畢竟在春秋時期,秦國也算是四大強國之一。但是這一戰之後,大家忽然發現,秦國好像也不過如此。

這樣一來,大家自然都想直接滅了秦國。畢竟,秦國的地盤還是很大的,對各國來說都很有誘惑。只不過,當時和秦國主要接壤的強國,也就只有魏國和楚國而已。而楚國當時也被魏國打得夠嗆,被迫和秦國聯手。在秦楚聯手之下,魏國雖然很強,但一時之間也吞不下整個秦國,最多隻能讓秦國割讓大片土地而已。

到了這個時候,秦國無疑是到了最危險的一個關鍵點。如果秦國再衰落下去,肯定就要亡國了。而當時的魏國,其實也想着要滅了秦國,徹底杜絕自己在西邊的隱患。

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秦國對其他國家經濟戰,正式開始了。

在第一個階段,崛起的過程當中,剛開始的時候,秦國被打得節節敗退,已經瀕臨亡國了。這個時候,魏國有個關鍵人物站了出來,給魏國提了一個特別損的法子。

這個人,就是商鞅。

很多人都知道,商鞅後來主持了秦國的變法,並且幫助秦國徹底強大了起來。但實際上,最開始的時候,商鞅其實是在魏國做官的,他是魏國的丞相公叔痤的學生。

當時商鞅雖然在魏國的地位不高,但是卻給魏國高層提出了兩條滅秦的建議:第一,要利用魏國的地理優勢,延續當年晉國執行的經濟封鎖。魏國可以利用自己的霸主地位以及地理優勢,威懾其他國家,確保秦國無法大規模和其他國家進行貿易。

當一個國家無法開展對外貿易,自身的產業結構又不完善,國內很多東西無法自給自足的時候,肯定會爆發經濟危機。這對現代人來說,幾乎是一個常識。不過在戰國時期,這個想法就很先進了。

第二,商鞅又提出,讓魏國每年春天的時候,對秦國發起襲擾戰。如此一來,可以從根本上影響秦國的農業,讓秦國百姓錯過耕種的時間。多來幾次之後,秦國國內的糧食耗盡,又無法通過貿易和其他國家換取糧食。這樣一來,徹底斷了糧食的秦國,自然就只剩下束手就擒的份了。

簡單來說,商鞅當時提出的滅秦之法的核心,就是貿易和糧食。只要在這上面取得了勝利,秦國必死無疑。

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如果當時魏國真的採用了商鞅的建議,那後來的歷史,可能就沒秦國什麼事了。但可惜的是,當時掌權的魏國高層,因爲魏國需要打壓其他國家,再加上輕視商鞅這個年輕人,所以最後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然後,商鞅覺得氣不過,就跑秦國去了。

到了秦國之後,商鞅就把自己之前給魏國出的這個主意,給當時在位的秦孝公說了一遍。秦孝公聽了之後,頓時嚇出一身冷汗。作爲秦國的王,他自然知道,如果魏國真的採取了這個辦法,那秦國就徹底沒了。而此時的魏國,雖然沒采取這個辦法,但不代表着以後不會這麼做。

所以,當務之急,就是儘量彌補這些短板,避免再出現這種危機。

到底該怎麼辦呢?

這個時候,商鞅就再次說話了。商鞅既然能幫魏國滅秦,自然也想好了如何幫秦國彌補這些短板。接下來,商鞅提出了一整套計劃。而商鞅的這套計劃,我們其實可以稱之爲‘秦國經濟獨立計劃’。

簡單來說,商鞅的思路很直接。既然短時間內,秦國無法擊敗魏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秦國都會存在被其他國家封鎖經濟的危機。那麼當務之急,就是把秦國建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體。只要秦國能夠自給自足,就算其他國家,聯手對秦國進行經濟封鎖,秦國也不怕了。

而如果秦國如果想要建成一個獨立的經濟體,有三種資源,是必須要自給自足的。這三種資源,分別是糧食、鹽、銅鐵。

沒有糧食,秦國人會直接餓死;沒有鹽,秦國人就吃不下飯,勉強吃飯也容易會營養不良;沒有銅鐵,秦國就無法鍛造武器。想要讓秦國徹底崛起,就必須徹底解決這三種資源的‘卡脖子’問題,必須確保其他國家,無法在這三個問題上,制約秦國。

但問題是,想要解決這三個問題,顯然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當時秦國國內基本沒有大的鹽礦,而且還不靠海。鹽這種東西,基本上都只能從國外買。銅鐵亦是如此,當時秦國境內,並沒有大量的銅礦和鐵礦。想要獲得銅鐵,依然還是隻能通過貿易。

如此一來,短時間內能解決的,自然就只有糧食問題了。至於銅鐵和鹽,既然要通過貿易的話,那選擇貿易的對象就很容易了。魏國或者韓趙等國家,可以作爲貿易對象,但不能作爲主要貿易對象,因爲怕被卡脖子。最合適的貿易對象,只有楚國。

戰國時期秦國是如何打響對其他六國的經濟戰的? 第3張

因爲楚國不但和秦國接壤,而且當時爲了對抗魏國和三晉聯盟,秦國和楚國又是背靠背的盟友關係。最關鍵的是,楚國國內不但有銅礦和鐵礦,而且還有鹽礦,完全可以滿足貿易需求。

爲了保證貿易安全,同時也是爲了保證國家安全。所以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裏,秦國必須保持和楚國的友好關係。這就是爲什麼秦孝公之後,接下來即位的秦惠文王,會直接娶一個楚國女子羋月做妻子的原因。除了秦王本人和楚國聯姻之外,當時秦國高層貴族,其實也開始大規模和楚國聯姻,這才導致後來秦始皇登基的時候,秦國內部,楚系力量特別強大的結果。

說到底,其實都是爲了利益。

鹽鐵的問題暫時無法解決,但是糧食的問題,顯然是可以解決的。所以,接下來商鞅開始變法之後,直接重新塑造了秦國的經濟體系,給秦國設計了一套耕戰體系。在這套體系下,平民可以靠着軍功,或者種地給國家多繳納糧食,賺取功勳,獲得爵位。

正是因爲有了這個體系,秦國百姓開始熱衷於種地和打仗。因爲這兩件事,可以直接讓他們提升社會地位,並且獲得財富。如此一來,秦國的糧食產量,自然就越來越高,糧食危機自然也就解決了。

到了這個時候,魏國如果再想通過之前商鞅的辦法,來制裁秦國的話,已經行不通了。而秦國這邊,內部保證了糧食安全,和楚國的友好關係,則是保證了鹽鐵安全。所以此時的秦國,已經處於一個半獨立經濟體的狀態,不怕魏國卡脖子了。

如此一來,只要秦國有了強大的軍隊,自然就可以再次對魏國發起挑戰,奪回昔日的失地。

不久之後,這個機會終於來了。當時魏國和東方的齊國開戰,先後打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這兩場大戰。兩場大戰之後,因爲魏國決策失誤,導致魏國的主力精銳,幾乎被齊國消滅殆盡。

此時的秦國,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當時秦國剛剛完成了變法,糧食危機解決了,新式軍隊也訓練出來了。所以接下來,商鞅就帶領着秦國的大軍,再次向魏國發起挑戰,準備奪回當年被魏國奪走的河西之地。

經過一番大戰之後,剛剛戰敗的魏國,自然打不過養精蓄銳多年的秦國。所以最終,一場河西之戰,魏國再次慘敗,商鞅終於奪回了河西之地。而這場河西之戰的勝利,對於秦國來說,也標誌着秦國再度崛起了。

至此,秦國的崛起階段,算是順利完成了。而秦國在經濟領域的崛起,也算是成功了。在崛起的這個階段當中,秦國從一個任人宰割、很容易被人在關鍵資源上面卡脖子的經濟體,變成了一個半獨立的經濟體。

而接下來,秦國的任務,就是從半獨立經濟體,變成一個徹底獨立的經濟體。這個過程,恰好是秦國爭霸的階段。

河西之戰打完之後,沒過幾年,隨着秦孝公去世,秦國的舊貴族開始報復商鞅,最終導致商鞅含冤而死。此後,秦孝公的兒子,秦惠文王登基。秦惠文王登基之後,雖然以叛亂的罪名,處死了商鞅,但是他卻繼承了商鞅設計的這套耕戰體系。

因爲秦惠文王知道,只有這套體系,才能讓秦國徹底強大起來。

秦惠文王登基的時候,秦國已經完成了變法,再次崛起,並且成了一個半獨立的經濟體。至少在糧食問題方面,秦國是不用再擔心了。但問題是,鹽鐵兩種資源,自然還需要通過和其他國家的貿易來獲取。

雖說當下秦國和楚國的關係不錯,可以保證鹽鐵安全。但秦國只要想繼續擴張,就必須要保證自己境內,可以出產這兩種資源。要不然,未來一旦和楚國翻臉,其他國家再落井下石,秦國瞬間又會失去這兩種資源的來源。

那麼,到底要去哪裏,尋找這兩種資源的產地呢?

當時比較有名的鹽礦鐵礦銅礦,基本上都掌握在幾個大國手裏。秦國如果想去奪取這些資源點,就勢必要和幾個大國開戰,這顯然是不明智的。因爲不管打哪個國家,都會引起其他國家的反感,最後其他國家組建聯盟一起圍毆秦國。

那除了去其他國家奪取資源點之外,還有沒有其他法子呢?或者說,除了韓趙魏楚這幾個和秦國接壤的國家之外,其他方向,能不能再找到鹽礦和銅礦鐵礦呢?

找了一圈之後,秦國忽然發現了一個好地方。

這個地方,就是四川地區。

當時在中原各國眼裏,四川地區幾乎就是一片不毛之地。人口又少,也不適合耕種,而且水患頻發,地理位置又很偏,所以大家之前都沒注意這塊地方。但是秦國當時卻意識到,這地方是有鹽礦和鐵礦的。只要拿下了這塊地方,秦國被卡脖子的問題,就可以徹底解決了,而且還能得到超大的戰略縱深!

所以,接下來秦惠文王在位期間,以及接下來的秦武王、秦昭襄王在位期間,就開始朝巴蜀地區發力。最終,經過三位秦王的開拓之後,秦國徹底控制了整個巴蜀地區。巴蜀地區有好幾個著名的大鹽礦,就是因爲這個原因,所以後來纔有了鹽巴這個詞。至於鐵礦和銅礦,巴蜀地區同樣也有!

戰國時期秦國是如何打響對其他六國的經濟戰的? 第4張

如此一來,佔領了巴蜀地區之後,秦國瞬間就變成了一個徹底獨立的經濟體了。此時的秦國,已經完全不怕其他國家的經濟封鎖。就算是楚國翻臉,秦國也無懼了。

當然,在秦國攻略巴蜀期間,楚國其實也意識到巴蜀地區的重要性,也開始把勢力範圍擴張到四川地區。所以,秦惠文王在位的時候,秦國和楚國都是剛剛涉足巴蜀之地,利益衝突還不太大,還能保持大體上的和平。但是等到秦昭襄王在位期間,爲了爭奪巴蜀之地,秦國和楚國就徹底撕破臉了。

既然撕破臉了,那能怎麼辦?反正當時秦國已經控制了巴蜀地區的大部分區域,已經不怕楚國翻臉了。所以,秦昭襄王即位數年之後,先是以和談爲名,把楚國的楚懷王騙到了秦國,將其軟禁起來。然後藉着這個機會,徹底控制住了整個巴蜀。

除此之外,在秦國攻略巴蜀期間,秦國還對自己西邊的義渠國發力。秦惠文王時代,秦國通過戰爭,打服了義渠國。而到了秦昭襄王時代,秦昭襄王他母親羋月,直接和義渠王結婚了,然後吞下了整個義渠。

秦國吞下義渠之後,不但就此保證自此之後,秦國西方再無威脅之外。在經濟方面,秦國也獲得了一個巨大優勢,那就是馬匹!

秦國本來就是靠養馬起家,最擅長養馬,國境內部又有很多地方適合養馬。等到秦國滅了義渠之後,西方所有的養馬地點,幾乎都是秦國的地盤了。此時列國之中,幾乎只有趙國和秦國,可以大規模養馬。

如此一來,馬這種東西,就成了秦國的優勢資源。如果秦國和趙國聯手的話,甚至可以對其他國家,形成馬匹資源壟斷。

到了這個時候,自身可以生產糧食鹽鐵,獨立自給。然後又可以通過戰馬這種優質資源,和其他國家打貿易戰。此時的秦國,不但徹底成了一個獨立的經濟體,而且還成了一個超強的經濟體。

另外,到了這個時候之後,秦國忽然發現,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自己對其他國家,已經有經濟優勢了。相對來說,燕、韓、趙、魏這四個國家,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經濟短板。燕國地處北方,糧食生產始終是個大問題;趙國盛產馬匹,但是因爲耕地有限,糧食優勢不明顯。韓魏兩國,同樣也是如此。

唯有楚國和齊國,此時在資源產出方面,可以和秦國比肩。

所以,秦國如果想制霸六國,首先需要在經濟上稱霸六國;而想要在經濟上制霸六國,那就必須要先在經濟上,擊敗楚國和齊國。

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接下來,秦國開始通過外交手段,準備打擊齊國。後來,因爲齊國在外交戰場上失誤,導致秦國和韓趙魏燕四國,組成了一個五國同盟,一起圍毆齊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國伐齊。

五國伐齊結束後,齊國經濟瞬間被打垮了。雖然後來因爲齊國人比較有骨氣,最後艱難復國了。但是經濟這種東西,向來都是破壞容易重建難。所以,此戰之後,齊國在經濟上,也很難再保持和秦國爭霸的優勢,只能龜縮在東方,趁着秦國和其他國家打仗,找機會喝點湯了。

齊國被打趴下之後,接下來楚國就成了秦國唯一的經濟對手了。而對於楚國,秦國想出來的辦法更狠,那就是直接打他的資源點。只要佔領了楚國的鹽礦和鐵礦銅礦,看你楚國以後還怎麼辦?

如此,五國伐齊結束之後,接下來的十多年時間裏,秦國開始不斷打其他國家的資源點。當然,在這之前,秦國其實已經開始這個行動了。

所以,秦昭襄王在位期間,秦國擊敗了韓國,從韓國手裏奪下了宜陽。宜陽是韓國最重要的鐵礦產地,此戰之後,秦國得到了一座超大的鐵礦,反倒是韓國開始缺鐵了。魏國這邊,秦國又奪下了安邑。安邑有一座解池,這是魏國最重要的產鹽地。而且據說當年炎帝和黃帝打仗,就是在這個地方,目的就是爲了爭奪這座鹽礦。此戰之後,秦國多了一座大鹽礦,反倒是魏國開始缺鹽了。

然後,秦國又開始大規模進攻楚國。一場鄢陵之戰打完,白起一戰消滅了楚國數十萬人,而且奪取了楚國好幾個大的資源點。此戰之後,楚國不但人口損失很多,還丟掉了自己的首都。資源點的丟失,亦是非常慘重。自此之後,楚國在資源產出方面,對於秦國也沒有優勢了。

在對外爭奪資源點的同時,秦國也沒忘了對內提升資源優勢。拿下了四川地區之後,秦國又派李冰父子,修造了都江堰。都江堰雖然耗費了秦國巨大的國力,但是都江堰建成之後,原本水災頻繁的四川地區,瞬間就成了天府之國,可以爲秦國多產出海量的糧食。

到了這個時候,秦國在糧食、馬匹、鹽、銅鐵等多個方面,都已經佔據了絕對的優勢。所以,此時的秦國,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不斷對其他六國打貿易戰了。有了資源上的優勢,接下來我就可以通過打價格戰,再控制你的市場。

戰國時期秦國是如何打響對其他六國的經濟戰的? 第5張

就這樣,接下來的十多年裏,在秦國的大軍統一天下之前,秦國其實已經先利用自己的資源和制度優勢,打垮了其他國家的經濟,控制住了其他國家的市場。

到了這個時候,秦國在經濟戰方面,已經徹底稱霸了。除非其他所有國家聯合,否則的話,單憑一兩個國家,已經無法動搖秦國在經濟方面的優勢了。

而稱霸階段結束的標誌,就是歷史上那場著名的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的發生,雖然是一連串的意外所導致的,但是從很大程度上來說,這其實也是一個必然。因爲當時其他幾個國家,在經濟上都已經被秦國擊敗了。唯有趙國,還能通過馬匹這個優勢資源,和秦國稍微抗衡一下。所以,秦趙兩國的決戰,其實是一個必然。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也都比較熟悉了。一場長平之戰,秦國消滅了四十萬趙國主力精銳,直接把趙國打得瞬間由盛轉衰。雖然此戰之後,秦國因爲糧草補給不足,再加上各國開始援助趙國,秦國不得不撤兵。但這場大戰結束之後,秦國在列國之中,已經處於絕對的優勢地位了。

這種優勢,不光是在政治和軍事上,更是在經濟上。

所以,長平之戰結束後,接下來秦國的歷史,就是想着如何統一天下了。

在這個階段,想要統一天下,首先得打垮並且控制六國的市場。而想要控制市場,這就涉及到一個更加核心的資源。

這個資源,就是人口。

相比糧食、鹽鐵之類的資源,人口其實才是最重要的資源。如果沒有人,單純的鐵礦鹽礦,或者金山銀山,其實都沒有任何意義。人口,纔是一個國家和文明的根本。所以,秦國如果想要獲得絕對的市場統治地位,最核心的地方,就在於如何爭奪更多的人口。

對此,秦國想出了一個非常巧妙的辦法。那就是利用秦國的經濟優勢,去打垮其他國家的經濟。其他國家的經濟崩潰之後,秦國再放出比較好的經濟條件,來吸引六國百姓移民關中。到了這個時候,此消彼長之下,秦國人口越來越多,人口多了之後,其他資源的產出更多,這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幾個收割潮汐之後,六國的百姓,都會心向秦國。他們會覺得,秦國的制度更先進,讓秦國統治他們,他們能得到更好的生活。到了這個時候,六國就必亡無疑了。

對於這場秦國和六國的經濟決戰,大秦系列裏面的《大秦賦》,表現的其實是很到位的。大體上來說,首先,當時秦國因爲高層動盪,三年換了四個國君,有些內部不穩。這個時候,各國開始抓緊時間,修復國內經濟,同時準備結成聯盟,一起對抗秦國。

關鍵時刻,韓國先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送一個叫鄭國的水利人才,進入秦國,幫秦國修造一條數百里長的人工河。這條河如果能建成,對秦國的農業生產來說,確實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同時,也會對秦國的資源,形成巨大的消耗。

當時韓國就希望通過這種陽謀,拖住秦國的步伐,然後趁機恢復韓國的國力,重新奪回對市場的控制權。但沒想到的是,秦國那邊的決心,比韓國這邊更大。最後,秦國反倒是利用了這個機會,不但完成了鄭國渠的修造,而且也沒有讓其他國家,趁機動搖秦國的地位。

等到這條人工河完成之後,秦國在關中地區,就有了很多新的可供種植的土地,可以容納更多的百姓生活了。此後,已經成年的秦始皇,先是對趙國開戰,然後利用秦國在資源方面的優勢,和齊國聯手,擡高銅鐵的價格。

而齊國這邊,爲了賺錢,自然不能拒絕秦國的建議。所以,在兩個最大的銅鐵輸出國的哄擡之下,當時銅鐵的價格開始瘋漲。銅鐵價格瘋漲之後,韓趙魏三國的百姓,爲了多賺錢,就開始大規模鍊鐵鍊銅,反倒是荒廢了土地,糧食產出減少。

而當時的韓趙魏三國,雖然也看到了這個危機,但是因爲前線正在打仗,急需這種戰爭資源,所以也沒有辦法,只能先飲鴆止渴。等到三國都錯過了種地的時間之後,秦國再主導市場,讓銅鐵價格暴跌,讓那些之前鍊銅鍊鐵的百姓,虧得血本無歸。與此同時,因爲錯過了種地的時間,他們手裏又沒了糧食。

經過這一番經濟戰之後,韓趙魏三國的百姓,虧光了血本,而且沒了糧食。此後,秦始皇又讓人大肆散佈消息,說這些百姓只要來秦國,就可以得到土地和各種生產資料,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當時三晉的百姓,已經快到餓死的地步了,自然無法拒絕這個誘惑。

所以最終,三晉的百姓,就開始大規模遷入秦國。而韓趙魏三國的國力,也瞬間暴跌了下去。沒有了人,就算他們賺到了錢,得到了再多的鹽鐵,也是沒用了。

總之,當時秦國用貿易戰的手段,直接掏空了韓趙魏三國,讓這三國的國力大跌。到了這個時候,秦國已經徹底完成了對各國市場的控制和統一。再加上當時秦始皇極力輸出秦國的文字、度量衡等制度,導致大家開始逐漸覺得,讓秦國統一天下,或許反倒是一件好事。

戰國時期秦國是如何打響對其他六國的經濟戰的? 第6張

就這樣,隨着各國市場被秦國控制,百姓們在心裏也開始接受秦國。到了這個時候,秦始皇再想統一六國,自然就輕而易舉了。

等到這場經濟戰結束之後,接下來,秦始皇首先派軍隊進攻韓國。幾乎沒費任何力氣,就拿下了韓國。然後再去打趙魏兩國,同樣也是沒費什麼力氣,就吞下了這兩個國家。唯一有點費勁的,就是南邊的楚國。楚國之前雖然被重創了,但是自身的底子還是很厚。所以,在這期間,秦國一邊傾盡全力,對楚國打貿易戰,掏空楚國的家底。然後又利用經濟優勢,迫使齊國不敢增援楚國。

最關鍵的是,秦國在正面戰場上不惜血本,傾盡國力,調動了六十萬人給王翦,而且允許王翦在前線長時間對峙。六十萬大軍的對峙,雖然消耗了秦國大量的資源,同時楚國那邊的四十萬大軍,也耗光了楚國的家底。

所以,等到楚國的家底被耗得差不多了之後,秦國自然就能迅速出擊,全殲楚國的精銳,繼而佔領整個楚國了。

而楚國被打垮之後,僅剩下的燕國和齊國,以及趙國的殘餘勢力,自然再也無法阻止秦國的步伐。僅僅不到一年之後,秦國就迫使齊國直接投降,徹底統一了天下。

這就是秦國統一天下的過程當中,經濟戰爭的整個過程。

縱觀秦國對六國的這場經濟戰,我們不難發現:秦國能夠統一天下,其實就是先讓秦國成爲一個獨立經濟體,可以自給自足,無懼他國的制裁。然後再利用自身優勢,對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戰爭,逐漸打垮其他國家的經濟,繼而配合正面戰場。

所以說,很多經濟戰的東西,其實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們的老祖宗其實就已經玩過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