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劇情是什麼 講了什麼故事

本文已影響2.18W人 

《放牛班的春天》,於2004年上映,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導演,喬治·查佩羅 雷內·維勒 編劇,影片講述了世界著名指揮家皮埃爾回故地出席葬禮,他的舊友送給他一本日記。看着這本當年音樂啓蒙老師克萊門特遺下的日記,童年一幕幕重新浮現在眼前。本片堪稱法國版《死亡詩社》,還有一絲《天堂電影院》的味道,動人的音樂令人難忘。

《放牛班的春天》劇情是什麼 講了什麼故事

說實話,對於此片的水準,我不必多說了,那樣多的好評,那樣多的溢美之詞,已經讓我們無法懷疑此片的質量。不過,我感覺,既然看了,並且也認爲這是一部好影片,那我就有必要寫一寫我觀看的心境了。整個影片給我的感覺就是,平實是最大的感動。

故事的主線其實並不新穎,一個代課老師通過音樂在一家兒童矯正學校做出了一番感人的事情。這樣的故事架構,我們其實一點也不陌生,這樣的感動也是已經被我們所熟知而不會起太大的漣漪。但是,此片卻通過平實的細節,讓我們再次感受了一番美好的觸動。那些寫滿心聲的紙飛機,到給我們的感動的確別單純的煽情要有殺傷力

《放牛班的春天》劇情是什麼 講了什麼故事 第2張

最後小男孩追逐男主角到長途車,並最終被男主角帶走,的確有着一股強烈的反叛的快感,更是令人感動。可是導演在處理這個場景的過程中,依然相當的平實。比起我們看慣了那些落於俗套的煽情,那些聲嘶力竭的煽情,我認爲這樣平實的感動更加令人受用。這應該是此片最大的勝利!不過影片有個地方我竟然感覺有些不妥。就是那個最後成爲音樂家角色,竟然會記不起他一生中最不應該忘記的老師?表演的痕跡太大了!(這個禿頂的老光棍,也是那樣的平實!)

一年有四個季節:春、夏、秋、冬。四季是神的恩賜,是自然的贈與,我們不應該討厭任何一個季節,因爲他爲我們帶來別樣的風景、不一樣的美麗以及各種收穫。春天的花、夏天的蟬鳴、秋天的果實、冬天的瑞雪。我們應該熱愛每一個季節,熱愛不同的風景,面對各種挑戰。以下四頁是我的電影四季之旅。春天春,絕對是一楨浸染着生命之色的畫布。 新綠、嫩綠、鮮綠、翠綠,滿眼的綠色呀,溫柔着我們的視線。還有那星星般閃動的一點點紅、一點點黃、一點點粉、一點點紫呀,也驚喜着我們的目光。

昨天看了《放牛班的春天》,其實本來初中就看過,不過那時候只知道里面的老師很牛、歌曲很好聽,大了以後會想的更多,會有很多想法。 整部電影的基調都是比較溫和的,土地的黃色、牆壁上的塗鴉,讓一座普通的寄宿學校看起來不普通。

才華橫溢的音樂家克萊蒙馬修因爲無法得到重視所以來到了這間學校做助教老師。但是他卻發現這座溫和的學校背後是十分讓人頭疼的學生和校規。每天都只能通過體罰學生來剋制學生進行破壞性行爲的衝動,但是這樣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有一天馬修發現學生們對自己包裏面的樂譜感興趣並且睡覺前還會編曲子來諷刺自己,這讓馬修感到以外,於是他決定重新拾起對音樂的追求,爲了一羣野孩子天天創作樂曲,成立合唱團。

而其中經常做些壞事並且很痛恨父母的皮埃爾莫安琪受到了馬修的重視,這個調皮的孩子沒有學過一天音樂卻能唱出天籟之聲,這也讓馬修更堅定了合唱團的計劃,因爲他發現這些心靈醜惡的孩子心中也有一份夢想,一份對音樂的喜愛。雖然最後因爲一個精神有問題的學生放火燒了學校而校長怪罪他把他趕出了學校,不過他對於這個學校,對於這些人的改變從最後漫天飛舞的紙飛機就能看到了。

《放牛班的春天》劇情是什麼 講了什麼故事 第3張

爲什麼我會提到夢想,還記得馬修第一天上課的時候讓所有人寫下自己的理想職業,而只有一個人沒寫,那個人就是貝比諾,他後來是馬修的助手,最後馬修離開的時候唯一從學校帶走的東西就是貝比諾。一個沒有寫下夢想的人卻因爲老師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也是他把筆記帶給了莫安琪。一些壞孩子到了最後居然被感化了,改變了,我認爲這也就是放牛班的春天所要講的東西,夢想。

這部電影另一個吸引人的地方在於音樂,背景的音樂、歌唱時的音樂,讓一切看起來那麼美好,對於音樂愛好者來說也是一場視聽盛宴。莫安琪的獨唱真的是讓人如癡如醉,最後莫安琪去了里昂音樂學院,也算找到了自己的歸宿。 其實寫這篇影評的時候我第一次覺得詞窮了,因爲不知道以怎樣的方式去解釋它,整部片子一氣呵成沒有槽點,我所能做理解的都無法用言語去表現出來,讓我覺得說多了就像是在褻瀆這部電影。或許這種感受只有看的人才會明白吧。

當我懷揣着對豆瓣9.3分高評的敬意以及對評論區好評一面倒的好奇,第一次觀看《放牛班的春天》時,這部電影卻硬生生地澆了我一盆涼水。這是五年前的事情,當時我面對這樣一部衆人嘖嘖稱讚的電影,首先做的是自我懷疑。

整部電影在觀賞過程中乏味之極,我甚至看開頭時就能猜到結局!不過就是一個失意的老師以一顆虔誠善良的心讓那些祖國的花朵脫離苦海和罪惡,併成爲祖國的棟樑之材。我受了九年義務教育以及七年高中和大學教育,這十六年間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老師們“無私奉獻”“燃燒自我”的社會主義特色宣傳,以及壞學生“調皮搗蛋”“家庭問題”等標籤的藝術洗禮。

如果倒退二十年,或許幼小的我會認爲《放牛班的春天》拍得很不錯——那馬修老師真好,那些壞學生那麼調皮都被馬修老師教導向善,真讓我鼓舞。可惜的是,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這種標籤化、官方式、套路的藝術宣傳已經讓我對這類政治正確的電影深感乏味,再遇到這類宣導式的電影只能笑笑。在大環境下,任何的批評永遠會遭到一些“大義凜然”“唯我獨尊”(甚至扯上“愛國主義”)的聖母謾罵。

《放牛班的春天》劇情是什麼 講了什麼故事 第4張

於是,我由《放牛班的春天》聯想到2019年年初上映的一部電影《老師·好》。這部電影在當時收穫了不少掌聲,當我寫觀後感提出異議,指出其劇情的套路和人物性格的標籤化時,意料之中,受到激烈的評論轟炸。

不可否認的是,《老師·好》製作還算精良,電影中的街道風貌、建築特色、生活用具都很好地還原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面貌,所以無論是孩子領着父母看,還是八零後以此痛挽逝去的青春歲月,這都是一部可以讓他們寄託情思、緬懷過去的“漂流瓶”式電影。可惜,於這部電影而言,這是它唯一的優點。就劇情來說拍的中規中矩、乏善可陳,比如電影中的苗老師從學生眼中的“惡”最後導向“偉大”的形象,而壞學生在老師的諄諄善誘下長大成才,除此之外,好學生和壞學生互生情愫也是老梗,諸如此類,均是老掉牙的俗套。

將《放牛班的春天》和《老師·好》做對比,我發現原來外國的月亮沒有比國內圓。政治正確永遠能觸碰到那些對生活熱淚盈眶的觀衆心中的柔軟面,一旦此類宣導式電影上映,這些人總願意交感情稅。於是,我們看到《放牛班的春天》在2004年成爲了法國票房冠軍,當時觀影人數達到840萬人(當年法國統計總人口不過6270萬人)。

與此同時,這部電影還出現在了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獎等國際電影節上,當然,不出意料,只是展展風采,均止步於提名。同樣的,這也是影評人們交的感情稅。看來一向喝香檳聊音樂的優雅法國人,骨子裏也有喝白酒吹牛皮的中國人一樣的市井氣。我在五年前看《放牛班的春天》滿腹懷疑,以爲自己年齡尚小,無力體會片中真情實感,或者觀影素養不夠,尚不能體察到導演克里斯托弗·巴哈提亞翻拍他七八歲看過的一部音樂片的用意,以及製作人傑拉爾·朱諾抵押公寓拍片——毀家於一役的初心。

《放牛班的春天》劇情是什麼 講了什麼故事 第5張

這五年間《放牛班的春天》一直在我眼前飄來飄去,如鬼魅,如夢魘,每當我翻起某張類似於“人生必看的百部電影”的名單時,《放牛班的春天》赫然在目,觸目驚心。

五年後,我終於試圖再靜下心來看一遍。在觀影過程中,當初無聊乏味的體驗重上心頭,數次忍住按暫停鍵、拿起手機翻,終於耐着性子,將這部電影閱完。我想,今天的我是時候面對自己的內心,面對世俗的眼光,調高嗓門,大膽地說出我的心聲,這是一部中規中矩的無聊電影!要知道,在一面倒的好評電影面前,當你自己的觀影體驗不好時,那是何等的戰戰兢兢。

其實這些無關於我人生閱歷的問題,也無關於我的觀影素養,在間隔五年的兩次閱片過程裏,這種始終如一的觀影體驗足夠說明了我的直觀感受。事實上,電影開篇中,馬修老師作爲一個失意教師(他自稱已經嘗試了無數職業,都以失敗告終),來到這家無人問津的問題兒童寄宿學校,看到孤苦伶仃的佩皮諾時,我已經猜到了這部電影要講什麼。

一部標籤化教育電影裏面需要出現的人物當然要有好老師、壞學生的人物設定,爲了增加戲劇矛盾,營造一個賞罰不明、有失公允、高壓粗暴的教育環境也可以預料,除此之外,電影的劇情導向也當然是好老師不辭辛勞教育壞學生,最後壞學生逐漸變好,成爲棟樑之材。這種套路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是顯而易見的。

馬修老師的諄諄教誨、壞學生樂格克對馬桑大叔的惡作劇、莫杭治天才和魔鬼的複雜面、馬修老師不計功勞地率性離去,這些情節讓我不敢恭維。當一部電影所有人物都賦以標籤化的設定,劇情都按照既定的政治正確的套路發展,我不敢說這是一部爛片,但至少已經預示了它無聊乏味的電影基調。

我不知道那些對這部電影連聲稱讚的人們是出於什麼對這部電影來打下高分的,但我可以確定有一部分人存在跟風嫌疑。《放牛班的春天》就是一部中規中矩的無聊電影,希望我不是孤兒,那些和我觀感一致的人,但願也能夠在電影評論網站上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看法,打出公允的分數。

我說劇情中規中矩有我的理由,而“無聊”二字的觀感也是我的真實感受,這些大概可以分爲以下三點說明。1.中規中矩的劇情發展不可否認,《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製作還算用心。劇情來說完成度很高,沒有太大漏洞;佈景也十分真實,至今我還沒見過有誰盤點過這部電影的穿幫鏡頭;而電影的剪輯也非常順暢,交代故事有條不紊。種種方面少有瑕疵,可以說如果硬要挑些電影中的不足,會讓人覺着在吹毛求疵。

《放牛班的春天》劇情是什麼 講了什麼故事 第6張

可我要問,一部電影做到沒有瑕疵就可以稱之爲好電影了嗎?在我看來,一部電影能探得上“好”字,很重要的一點是它足夠出彩,縱然有些微小瑕疵,做得有些不盡人意,也可以被出彩處遮掩,忽略不計。

像與《放牛班的春天》類似的教育片《死亡詩社》雖然類似穿幫的瑕疵,可是我真心很喜歡,誰也不能否認這是部好電影。而我在觀看《放牛班的春天》時一直懷揣着一顆獵奇之心,希望能夠在前面大段的鋪墊後給我驚喜,可是看到最後,我明白了,忍受了長時間套路性的劇情之後,結局仍舊是套路化的。

主人公馬修是一位半生失意的老師,因爲在各項工作上的失敗,他不得不找了一份無人問津的問題兒童寄宿學校的職業——學監。在故事中我們看到這位馬修老師是有音樂夢想的,在他白天工作完,晚上回到宿舍之後,仍舊會挑燈創作。

孩子們好奇心大增,悄悄將他的皮包偷走,看到了他寫的那些樂譜,很是好奇。馬修老師得知孩子們偷他皮包,剛開始氣急敗壞,但立刻發現,他可以將他的音樂抱負施展於這所學校,開一個合唱班。在此期間,幸運的是,他還遇到了頗有天賦的莫杭治,對他諄諄教誨,讓他擺脫了性格的烈性,成爲了後來的音樂家。

故事對馬修的介紹十分完整,他從人生失意來到這所寄宿學校,到後來他發掘了莫杭治的音樂潛能,可以說,馬修當不了夜空中的明星,不妨成爲一個造星者,以此來寄託自己煢煢一生都不能達成的音樂家抱負。某種意義上來講,這也是一種完成人生夙願的途徑。

除了馬修這個人物刻畫的完整,其他人的刻畫完成度也都很高。比如莫杭治從壞學生到音樂大師的塑造;佩皮諾一開始漫無目的地等父親,最後他真有了父親——認了馬修爲父,離開寄宿學校;蒙丹離開寄宿學校時受辱,可最後他沒有讓故事半路腰斬,而是火燒學校讓故事畫上據點。

等等人物在《放牛班的春天》裏描述都足夠用心。可惜的是,電影對人物的介紹更像是百科簡介,缺失了故事最該有的讓人振奮的衝突和矛盾,縱然電影中加入了蒙丹這樣的邪惡分子攪局,可營造出來的頹氣已經不能驅散,一直無聊到電影的最後一刻。總而言之,電影缺少一個好故事的框架該有的矛盾與衝突。當我能從開頭猜到結局時,已經讓這部電影失去了一部好電影應該有的屬性。

《放牛班的春天》劇情是什麼 講了什麼故事 第7張

2.無濟於事的劇情衝突這麼一說,必定有人會反駁,劇情衝突怎麼沒有?的確,這部電影有些小的劇情衝突,但都不過是小打小鬧,不足以調動觀者情感。電影中第一個衝突點就是樂格克。在馬修老師剛剛來學校時,馬桑大叔就被學生的惡作劇搞得眼睛受傷,後來嚴重到轉院治療。這是馬修老師來到這所學校的第一件事情,也是這個故事的拋磚引玉之筆。

校長在調查該事件時,無人承認,最後只能挨個關禁閉。其實這段故事有很大的發揮力度,以馬修老師調查事件來龍去脈作爲切入點,將整個學校的面貌和氛圍以及孩子們的性格特點可以很大程度地暴露出來。可是編導的做法是讓前任老師告訴馬修,是樂格克作爲,這使得該次矛盾事件無疾而終。之後馬修老師讓樂格克照顧馬桑大叔,這段顯得刻意煽情。

電影出現的第二個衝突點放在了莫杭治身上。這個學生雖然邪惡(電影中稱“天使臉蛋,魔鬼身材),但是對音樂有很高的天賦,正好迎合了馬修老師的喜好。莫杭治單親家庭出身,生性頑劣,不服教化,教育起來很有難度。對於故事作者而言,也是極富挑戰的。可惜,電影並沒有對這個與生俱來的矛盾集合體進行尖銳的處理。最後馬修老師和莫杭治的和解來自於一次大合唱表演,因爲莫杭治想在公爵夫人面前參與到合唱當中,所以和馬修老師進行了妥協。但是他性格問題的複雜性就會迎刃而解嗎?我是抱持懷疑的。

《放牛班的春天》劇情是什麼 講了什麼故事 第8張

除此之外,像佩皮諾被同學欺負,像蒙丹遭誣陷,等等這些情節都有極大的矛盾潛力挖掘,可惜導演都是草草了事。這些浮於表面的衝突顯得清湯寡水,也讓整部電影無聊透頂。3.着力點分散上面談及的兩點其實都是人物塑造上着力點分散的結果。

電影中的每個人物其實都能夠深刻挖掘,並足夠出彩,例如人生失意的馬修老師、天才與魔鬼集一生的莫杭治、一直等父親的佩皮諾以及傲慢自大的校長哈珊等,可惜的是,由於電影的篇幅限制,導演對人物刻畫都是淺嘗輒止。這部電影的主人公本來是馬修和莫杭治,但是其他人物都進行了相當程度的刻畫,比如佩皮諾、樂格克等人,這樣一來就導致故事失焦,讓主人公的描寫也顯得蜻蜓點水了。這部電影沒有打動我的關鍵正在於此。

電影意圖煽情,但是人物刻畫分散,沒有對重點人物大篇幅深挖,只能讓電影流於表面,顯得沒有情感的層次感。最後我想說,如果把《放牛班的春天》放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前,能夠打出9分多的高分我一點不意外,因爲那個年代的劇情套路還尚被觀衆認可,也還沒有產生大量同質片子;只是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每天都接受着各種“政治正確“洗禮,像《放牛班的春天》這樣一部循規蹈矩、強行勵志的電影,除了讓那些時常淚流滿面的觀衆交些感情稅,並沒有多少價值可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