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的奏摺都是怎樣的呢?有什麼講究?

本文已影響1.49W人 

通常,古代的大臣和皇帝們想要了解全國各地的事情,只能夠通過奏摺來交流,而全國的土地那麼大,所以奏摺的數量也非常多。遠在漢朝的時候,皇帝要處理的奏摺就已經需要人抬着才能搬得動了。隨着封建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奏摺的數量更是越來越多,皇帝批閲起來也越來越勞累。

在清朝,由於沒有宰相把關,所以大臣們的奏摺是直接上書給皇帝的,內容雜七雜八,各式各樣的都有。

古代大臣的奏摺都是怎樣的呢?有什麼講究?

康熙時期,閩浙總督上奏摺説:皇上,這是台灣的土產,叫芒果,獻給您。康熙的回覆也很簡單:知道了,這種東西沒什麼用,不要再送了。然而,這位總督並沒有聽皇帝的,過了一個月,閩浙總督又説:這是台灣的土產叫芒果,獻給皇上您。這一次,康熙的回覆加了幾句話。

康熙皇帝説:知道了,以前沒見過芒果,本來想看看,看了之後似乎沒什麼用,以後不要送了。這倆對話看似簡單,但是實際情況是,這位總督是東北的,初次來到沿海福建,故而對芒果很驚奇,才反覆獻給皇上。

古代大臣的奏摺都是怎樣的呢?有什麼講究? 第2張

雍正時期,在生產美女的杭州,隸屬於內務府的 杭州織造上奏摺請安:皇上,您好嗎?雍正皇帝回覆的很乾脆,他説:我很好。這個杭州織造收到後,隔了不久又請安:皇上,您好嗎?雍正皇帝也沒啥好説的,仍舊是:“我很好”。

這樣反反覆覆了十四次之後,雍正皇帝終於回了條新的內容:“我很好,最近還胖了些。”原文是:朕躬甚安好,還胖了些。

由此看來,奏摺裏面也不一定都是啥軍機大事,像芒果之類的雞毛蒜皮的小事兒也會説很多次。所以,封建王朝的末期皇帝都很累,因為奏摺是在是太多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