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陽亭臨望》元稹所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本文已影響2.04W人 

元稹,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朝時期官員,也是文學家,他與白居易交好,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創造了“元和體”。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元稹所作的《夏陽亭臨望》吧。

唐朝詩人元稹和大詩人白居易,由於在詩歌創作理念方面有著共同點,推動“新樂府”運動取得比較卓著的成就,常常被人合稱為“元白”。今天欣賞元稹的一首小詩,用心體味一段屬於遙遠時代的情感。

《夏陽亭臨望》

【唐】元稹

望遠音書絕,

臨川意緒長。

殷勤眼前水,

千里到河陽。

《夏陽亭臨望》又名《夏陽亭臨望寄河陽侍御堯》,夏陽,唐時縣名,即今陝西合陽縣。根據詩作題目,可以得知是詩人寄給好友的。或許,正是由於雙方別離日久,音信難遞,才會有些詩作誕生的環境。

“望遠音書絕”,諸般情緒產生之緣起,世間煩惱所以之根源。登上夏陽亭遠望,入目的是一片蒼茫,那惹人盼望的信紙,似乎就像遠方那樣的遙遠,至今尚未到達。

《夏陽亭臨望》元稹所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沒有經歷過的人,是無法理解他人內心之苦楚的。交通上的不便利,使離家的古代人,往往數月甚至數年難以返回家園。唯一能夠達成心願的,只有來往驛站之間的郵差。

那時候的音訊傳遞慢,紙短情長,所以才能更好地體會到感情,珍惜它的來之不易,寶貴它的穿山越嶺。車馬慢一點,感情厚一些,內心戲碼才能越唱越精彩。

“臨川意緒長”,川,河流。臨川,面對河流,如晉潘岳 《秋興賦》寫道:“臨川感流以嘆逝兮,登山懷遠而悼近。”河水成為最好的寄託物,蘊藏著詩人濃郁的懷念之情。

面對日夜不停流逝的河水,浮想聯翩,無邊的憂思愁緒在心間積累,越來越深厚,越來越綿長,就像河水連綿不斷,無盡無休。

在這裡,詩人之所以“意緒長”,既不是因為“望遠”,也不是因為“臨川”,真正的原因卻是因為“音書絕”。所謂“家書抵萬金”,大抵如此。此處情緒的醞釀,皆為以下鋪墊,引出真正的爆發點。

《夏陽亭臨望》元稹所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第2張

“殷勤眼前水,千里到河陽”,歸根結底之處,情感落腳之地。詩人懷著急切的心情,多想問一問眼前流動的河水,能否把自己濃重的思念,給捎帶到千里之外的河陽去;如此多少能夠緩解,自己和朋友之間的想念之情。

“殷勤”二字用在此處,很有意思。其意多為情意深厚或熱情周到,似乎與此沒有什麼聯絡,反而有巴結討好之意。那麼誰巴結誰呢?結合以上,可以得出當然是詩人討好河水。

詩人為什麼想到去如此對待眼前的河水呢?其一,是因為“音書絕”,所以內心期盼著書信;其二,是希望“眼前水”,可以幫助自己傳遞訊息。多麼美好的想法,多麼純樸的念頭,一切對友人無法兜住的情感,都傾注其中。

這裡想特意點出“河陽”,晉代潘岳(即潘安)曾任河陽縣令,後多以“河陽”指稱潘岳。唐 王維《為人祭李舍人文》:“名高江夏之童,貌奪河陽之美。”宋蘇轍《寄題江渙長官南園茅齋》詩:“河陽罷後成南圃,彭澤歸來臥北窗。”

潘安初入仕途時,曾經寫過一篇《藉田賦》,稱頌晉武帝躬耕之事,詞藻清豔,聲震朝野。可惜事情總是具有兩面性,他也因此而遭到小人嫉恨,以致仕途受阻長達十年之久。

所以,在此就難免不會讓人開始臆測,對於這個典故的使用,詩人元稹到底有沒有其他所指。也許真的只是過多的猜想,也許其中多少有些意思。沒有誰能夠確認,就當作一個疑惑留存,給閱讀增添幾分樂趣。

《夏陽亭臨望》元稹所作,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第3張

古典詩歌創作活動中,詩人善於提取自然物體作為自己的情感載體,所以有“寓情於物”、“情景交融”、“物理相合”等等說法。比如鴻雁之相思、柳條之別離、春草之情牽、厚雪之孤獨,等等,都非常巧合於感情上的共同性。

本詩擷取情感活動上的一段場景,把它和眼前流水非常吻合地聯絡在一起。實際上,與水有關的詩歌是非常多的,本詩算不上格外突出,在此也就沒有必要把它人為地提高到某種高不可攀的地步。就此打住,最好。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