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時期的齊國為何有兩個齊桓公 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本文已影響2.02W人 

還不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為什麼有兩個齊桓公?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諡號,是我國古代在帝王公侯去世後,根據其生平為其制定的一種尊號。諡號始於西周,是周禮中的一部分。古代常見諡號有“文”“武”“襄”“烈”“孝”“穆”等等,如西周有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等,漢有漢武帝、漢宣帝等。

按照古代的禮法,每一個君主的諡號都應該和本國其他君主不同,然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卻出現了兩個齊桓公,這是為什麼呢?讓我們走進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看看這背後的原因吧。

東周時期的齊國為何有兩個齊桓公 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比較混亂的時期,周王室權力衰微,而各諸侯國則紛戰不休。其中齊國是東方大國,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都缺少不了齊國。而在齊國的歷史上,發生過一件影響極大的歷史事件,這就是“田氏代齊”。

齊國本來是太公望(姜子牙)的封地,最初國君為姜姓呂氏。在呂氏齊國階段,最強大的時候是在齊桓公姜小白時期,姜小白以管仲為相,又任用了許多賢臣,其中最著名的是隰朋等五人,史稱“桓管五傑”。齊桓公根據管仲建議,打著“尊王攘夷”的口號,九合諸侯,成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任霸主。

而到了呂氏齊國的後期,權力落入田氏手中。媯姓田氏,先祖田完(陳完)本是陳國末代君主陳厲公之子,後為了避難出奔齊國,在齊國為官。田完後人就此在齊國紮根,並且勢力日漸龐大,到了田僖子的時候,他以大斗借出,小鬥收進的方法籠絡齊國民心,晏嬰就曾預言田氏將成為齊國未來的主人。

後來果不其然,田氏日漸大權獨攬,廢立國君,在齊康公時齊康公被田和放逐到海島之上,田和自立為齊太公。後來田和被周天子(周安王)立為齊侯,田氏正式取代姜姓呂氏,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

田和之子田午繼位之後,並伐諸侯,收復失地,開闢國土。後來田午死後定諡號為“孝武桓”,而一般簡稱為齊桓公,就如同漢朝的“孝文帝”“孝武帝”被簡稱為漢文帝、漢武帝一樣。在以前的教材中有《扁鵲見蔡桓公》一篇,這裡的“蔡桓公”其實就是田齊時代的齊桓公。就這樣,齊國曆史上出現了兩個齊桓公。

根據《諡法解》,“闢屠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而齊國曆史上的兩個齊桓公在位時期,都拓展了疆土,讓齊國力量更加強大,由此看來這個“桓”確實很適合。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