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臨終前為什麼不讓姜子牙輔政?

本文已影響2.69W人 

古代歷史上英雄人物輩出,姜子牙的故事大家聽過嗎?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望,號飛熊,商朝末年人,被西伯候姬昌拜為“太師”,尊稱為太公望。姜子牙熟讀文韜武略,輔佐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並被冊封為齊侯。武王逝去之後,周成王繼位,姜太公繼續輔佐執政的周公旦治理天下。

周武王臨終前為什麼不讓姜子牙輔政?

周朝開立,姜太公居於首功,其才學淵博,被尊為百家宗師。那麼為何周武王臨終託孤時,沒有將輔政重任交付於姜子牙,而是交給了周公旦呢?這還要從武王伐紂滅商時開始說起,不過我們不妨借用另一段歷史進行類比,共同推演一番發展脈絡。

九世之亂與三曹爭儲

商朝中期,從商王仲丁時期,王室宗親接連發生儲位之爭,並導致商朝屢屢遷都,直接導致王庭衰落,諸侯逐漸叛離。由於商朝初年的繼承製度採取的是“父子相傳”和“兄終弟及”混合在一起的模式,因此時常會造成混亂,仲丁以及其後諸王的紛爭延續近百餘年,直到盤庚遷殷之後,才算終結,史稱“九世之亂”。

東漢末年,群雄爭霸,在一番龍爭虎鬥之後,曹操從諸多豪強中脫穎而出,一躍成為最具實力的存在。曹操晚年,長子曹昂已經逝世多年,續絃正妻丁夫人的三位兒子曹丕、曹植、曹彰為爭奪世子大位,在朝野內外展開殊死搏鬥。最終曹丕以一敵二,在獲得潁川、河內等地的豪族世家的強力支援後,繼承魏王爵位,後又篡漢登基稱帝,建立曹魏政權。

帝辛的孤立與曹髦的窘境

為了防範九世之亂的慘劇再度出現,盤庚之後的歷任商王逐步將嫡長子制度固化起來,並對王室宗親和舊貴族們嚴加防範。然而此舉不僅導致宗親內部離心,更導致內服外服制度下的方國,紛紛遠離王室。當西岐孟津觀兵之時,天下諸侯已有大半站在周的一邊。等到武王伐紂之時,除卻尚在淮夷平叛的商軍主力外,商王帝辛再無外援。當淮夷的奴隸軍倒戈一擊之後,牧野之戰、血流漂杵。商王帝辛死後,被周武王取諡號為紂,世稱商紂王。

曹魏建立之後,曹丕推行新政,雖面臨宗親掣肘,但亦為過多削弱曹氏宗族。然而隨著時局的演變,曹魏三代君王皆需仰仗以司馬懿為首的世家子弟,才能治理朝政,最終使得宗親勢力在高平陵政變後灰飛煙滅。到了司馬昭專權之時,其心路人皆知,然而身為皇帝的曹髦竟然只能率領身邊隨從,親自討伐司馬昭。但最終事情敗露,被賈南風之父賈充指使手下人弒殺,死後被廢為庶人。

周武王臨終前為什麼不讓姜子牙輔政? 第2張

吸取前朝教訓,分封天下

周朝前兩代君王,周武王和周成王均曾廣封天下諸侯。其中尤其以姬姓宗親諸侯的爵位最高、地盤最為肥沃。而功勞顯赫的姜子牙則被封到了齊地,也就是現在的山東丘陵一帶。此處乃萊夷和淮夷等眾多東夷部族的所在地,可見在周朝版圖中的地理位置之偏僻。周天子汲取商朝滅亡,無王族拱衛的教訓,不僅在京畿附近設立了鄭、晉等同宗諸侯,甚至在遙遠的燕、吳等地同樣設下釘子,監督各處諸侯。正因如此,周武王臨終之前,決然不會讓姜子牙掌控朝局,而是將朝政大權交付到了自己弟弟周公旦的手中,才更為放心。

與周武王相同,晉武帝司馬炎篡魏稱帝之後,對曹魏亡國之君曹奐的處境,可謂是身臨其境。更為重要的是,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豪族世家完全控制的大一統王朝,保護士族利益是鞏固自身統治的基礎。但過分仰仗士族,勢必會引發世家權勢的膨脹,威脅到晉朝司馬氏政權的統治。所以為了防止出現曹魏那樣的窘境,西晉廣泛分封宗親藩王於各地,以此作為宗室藩屏,穩固江山。

禮崩樂壞與八王之亂

周天子的分封體系,未能阻止大權旁落的局面出現。西周時期,不僅僅是南方的子爵楚國頻頻作亂,東方的姜太公後代子嗣同樣不滿足於周室天下。到了春秋時期,第一個挑頭稱霸的正是姬姓諸侯鄭莊公。此後天下諸侯爭霸愈演愈烈,越發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了,起初還能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到了後來天下諸侯已經渾然不當周室存在了。這便是孔子口中的禮崩樂壞。

周武王臨終前為什麼不讓姜子牙輔政? 第3張

春秋時期姬姓諸侯的離心是經歷了數百年的漫長歲月,西晉年間的八王之亂卻距離晉朝建立不過幾十年時光。八王之亂是司馬氏藩王之間的一場曠日持久的內部廝殺,不僅嚴重損耗了司馬氏的皇族勢力,更促使中原地區流離失所、十室九空,並直接導致了永嘉之亂的發生。

綜上所述,我們會發現,周武王最為忌憚的是出現王室無宗室藩屏的局面,被外人篡奪。雖然此後的歷史演變,周朝最終還是被秦所取代了。

當然,周武王不願託付給姜子牙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他當時年歲已高,足足有70多歲了。唐朝詩人杜甫曾有詩云:‘人生七十古來稀’,更何況是更為久遠的先秦時代。另外正值壯年的周公旦,其治國經驗並不亞於姜太公,有如此優秀的選擇,又何必選擇外人,徒增隱患呢!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