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樂不思蜀並非是掩飾:劉禪不存在復國的可能

本文已影響2.37W人 

蜀漢景耀六年(公元263),鄧艾率軍在綿竹打敗了蜀國的衛將軍諸葛瞻,劉禪投降。第二年,劉禪全家來到洛陽,魏國皇帝曹奐封他為安樂公。這時候,魏國皇帝已經沒有實權,大權掌握在司馬昭手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故意安排蜀國的歌舞節目給劉禪看。跟隨劉禪到洛陽的人都感到了亡國的悲傷,唯獨劉禪卻無動於衷,嬉笑如常。看到這種情況,司馬懿對賈充說:“一個人沒有情義,難道已經到了這般地步了嗎?即便是諸葛亮活到現在,也不能輔佐他保全,何況是姜維呢!”賈充說:“不是這樣,殿下您又怎能吞併他呢!”

有一天司馬昭問劉禪,說:“會思念蜀地嗎?”劉禪回答說:“在這兒很快樂,不思念蜀地(此間樂,不思蜀)”。?正聽說了這件事情,求見劉禪,指點他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你應該哭泣著回答他說:‘先人的墳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後來司馬昭再問他時,劉禪就按照?正教他的說了,司馬昭說:“怎麼這話聽起來像是?正的語氣!”劉禪吃驚地看著司馬昭說:“您說的話的確沒錯。”引起了司馬昭周邊的人一陣大笑。

劉禪樂不思蜀並非是掩飾:劉禪不存在復國的可能

網路配圖

這就是成語“樂不思蜀”的典故。一般解釋是,劉禪樂而忘本,後來逐漸演變為,樂而忘返。作為劉禪來說,能夠說出這種話,不思故土,是一種無情背親的表現,作為曾經的一國皇帝,恐怕沒有再比他更無心無肺的了。可是卻有人認為,劉禪的裝瘋賣傻,是在養晦自保的同時,還保護著一大批降臣,是一種智慧的表現。

劉禪的樂不思蜀,真的是一種智慧嗎?或者說,劉禪這樣裝瘋賣傻,真的能夠自保和保護曾經的部下嗎?回答是否定的。

假如不是這樣,就是說,劉禪真心是思蜀的,那麼,?正教他說的話,不是暴露了他的真心所想嗎?如果司馬昭想殺他,是不是完全可以抓住他後邊這句話而做文章?至於對官員們的保護,就更是無從談起,一個亡國之君,他又怎樣保護得了他人?官員們的死活,關鍵在於能不能為司馬昭所用。比如說那個出主意投降的譙周,司馬昭是一定要用他的,用不著別人保護。還有這個?正,是他寫的投降書,假如不是這樣,就憑他教唆劉禪的那句話,司馬昭完全有理由殺了他。更何況,官員和劉禪不同,官員被任用,是有實際權力的。否則,關羽全家被龐德的兒子所殺,為什麼劉禪保護不了?

假如劉禪真是在裝瘋賣傻,也就是說他在司馬昭面前演戲,試想,這是要多麼高超的演技?司馬昭連他後面的話都聽出來是?正的口氣,劉禪那點點本事,又怎能騙得了司馬昭!

所以,真實的情況,只要劉禪沒有復國的行動,司馬昭就不會殺他。而劉禪是在魏國軍隊還沒有到達成都時就已經投降了,這樣的一個人,又怎麼指望他回去復國?

劉禪樂不思蜀並非是掩飾:劉禪不存在復國的可能 第2張

網路配圖

司馬昭為什麼不殺劉禪和原來蜀國的大臣呢?應該說是各有原因吧。

從劉禪來說,他既不是司馬昭關注的重點,又可以成為昭示天下的榜樣。司馬昭關注的重點是魏國的皇帝曹奐,一個投降了的皇帝,其作用無論如何是不能和手裡的這個魏國皇帝相比的。但這個投降的皇帝是有用的,那就是對東吳的示範作用。因為這時候吳國還沒有亡,留著劉禪,就會給東吳的皇帝以及大臣一個很好的示範。所以說,一個沒心沒肺的劉禪,是最符合司馬昭的要求的。假如把劉禪殺了,東吳的人還會考慮投降一事嗎?有人還拿東吳孫皓的例子和劉禪相比,其實這兩者根本就沒法比。

孫皓於晉太康元年(公元280)投降,死於太康五年(公元284),而這時候,劉禪已經死了十三年。孫皓死的時候,司馬家已經篡魏第二十個年頭了,吳國投降也已經是第四個年頭了,這個時候的曾經的敵國皇帝,還有用嗎?設想一下,假如劉禪處在孫皓的時間點上,?正也讓他裝,劉禪也按照?正叫他的說:“我很想念蜀國,那兒有我父母的墳墓啊!”已經做了二十年皇帝的司馬炎會不會藉機會說:“好啊!我成全你,你就永久地在地下陪伴著你的父母吧!”

劉禪樂不思蜀並非是掩飾:劉禪不存在復國的可能 第3張

網路配圖

對於臣子也是這樣,歸順的就用,不歸順的才殺。無論是東吳還是蜀國,都有人在晉朝時為官,也都有人因為不願意做貳臣而自殺和被殺。比如說那個譙周,《三國志》是這樣記載的:“當時晉文王(司馬昭)擔任魏相國,由於譙周有保全蜀國的功勞,就把他封為陽城亭侯。晉文王又下達文書徵召譙周,他出發後到了漢中,被疾病所困不能再往前走。……晉國新帝(司馬炎)繼位後,接連把詔書下達到譙周所在的地方官府,讓他們敦促譙周出發。譙周這才帶病前往洛陽,泰始三年時到達。譙周因病臥床不起,朝廷就到他家任命他為騎都尉,譙周說自己沒有功勞,請求交還爵位和封賞的土地,朝廷都沒有答應。”你看司馬氏對譙周是多麼的厚重!如果不是譙周有“全國之功”(勸劉禪投降),他會這樣被司馬氏看重嗎?

所以,問題的關鍵在於司馬氏的需要,而司馬氏的需要,不是一個裝瘋賣傻的劉禪,而是一個無心無肺的劉禪。同樣的情況,司馬昭也是在強調劉禪的無“情”,而不是強調的“義”,更不是強調的“廉恥”。?正的話也同樣是在“情”這個範圍內,也就是說,大家都強調的一個“情”字,與政治無關,也與智慧無關。如果一定要說這是劉禪的智慧,那麼,這種無情、無義、無廉恥的智慧,我們永遠不要也罷。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