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我國清朝這麼招國人恨?

本文已影響4.76K人 

確切地說,清朝本身不招人恨,但由於“滿清”的存在,特招人恨。

你不會恨小燕子吧?你不會恨康雍乾三帝吧?你可能恨的是“滿清”貴族在清朝垮臺前丟盡了臉,你可能恨的是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十大酷刑,你可能覺得,要不是“韃子”入主中原,要是明朝漢人政權能夠延續,我大中華會在近代受如此大的恥辱?

腦洞開得夠大、夠遠,幾百年的邏輯因果如果能在這麼幾句話中說清楚,那就圖森破了。

不過,“滿清”招人恨確是事實,不管你現在的歷史知識更新得有多快,80後一代人,的的確確在教科書的帶領下,給清朝貼上“滿清”的標籤,讀到近代史那一段,會咬牙切齒。

你恨過,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恨它?你還在恨它,有沒有找到不恨它的理由?

一、清朝在近代的表現確實太“失敗”了

太失敗了。哪怕對清朝抱有一絲同情的小編也不好意思提起。

為什麼歷史上我國清朝這麼招國人恨?

閉著眼睛都能想到,1840年以來,虎門外的一聲炮響給清朝送來了英殖民主義,廣州城外,清軍將領告誡將士,長著一雙貓眼的英國士兵會被陽光亮瞎,必須選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發動攻擊。舟山島上,清軍與英軍互撕,各進一彈進入下半場,清軍被英軍打身後,屢屢進彈,忽然不知道怎麼打了,於是只過了9分鐘,戰役提前結束。這一事實,讓誇耀乾隆帝十全武功、大清軍隊滿血戰力的士大夫們默默捂臉走過……

這些細節是不是更加深了你內心的恨意,你更加認為所謂割讓香港島,賠款兩千萬的勾當,是走出帝制前的必然。

還沒完呢。


南京下關海面,南京條約簽訂現場。數落晚清,一般會從鴉片戰爭開始。

也許你還能夠在接下來的戰爭中找到更多細節來填充你心中的恨意。不說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了,也不說中法戰爭大清的不敗而敗了,更讓人“切齒”的是不是那場中日甲午戰爭?不用再絮叨後果,咱們一下子能想起來,籤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島、三國干涉還遼,以及西太后挪用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這些都是噴子們百噴不厭的黑材料

無論有多努力,事情“結果”卻這麼糟糕,清朝在歷史長河中的微博置頂,怕一直會是“對不起”。在挑剔的後人面前,洋務派的大人們,像什麼曾國藩、李鴻章、奕?、張之洞,他們的所作所為,統統會被指認其動機在於維護清朝地主階級的統治,而附著其身的地主階級屬性,天然是壞的,輸了臺灣島,贏了太平軍又如何。

為什麼歷史上我國清朝這麼招國人恨? 第2張

這張圖能夠概括網友們吐槽晚清的槽點。

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是的,清朝在近代以來的軍事失敗、外交失敗,讓人恨之入骨。然而一個國家的失敗,絕不是一個國家的政權負全責。失敗招來的也不應該只有恨。多數人沒能也不願意去想明白這個問題,恨它的人,眼裡只有恨,哪怕點滴成功、進步,因為結果的糟糕,也可以解釋為失敗。

然而這些“失敗”究竟是誰定義的,究竟是誰把它整理出來入腦入心?你可曾意識到,你的恨意有可能是歷史與權力的捉弄?這是下一個環節要解決的問題。

二、革命黨將失敗的責任轉嫁給滿族,鼓吹種族革命,煽動的仇滿情緒延宕至今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