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諒勢力非常強,朱元璋又是怎麼打贏龍灣之戰的?

本文已影響1.61W人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國歷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為中後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明朝時期農民反封建鬥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那麼下面本站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關於龍灣之戰陳友諒精銳盡失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陳友諒仰仗兵力和實力強大,要東取朱元璋的老巢應天(今江蘇南京)。龍灣(在應天郊外,今天江蘇南京城郊)之戰爆發了。由於陳友諒勢力太強,而且他的戰船非常大,大得驚人,遠遠勝過朱元璋,而朱元璋擔心一旦陳友諒和張士誠聯合,自己腹背受敵,那就糟糕了。

當時正是盛夏時節,天熱多雨,可巧就讓陳友諒給趕上了——大雨不期而至,很多人的冠服都被淋得透溼,大夥都惶惶張張的,連一些必要的規矩、儀節都省了——在不少人看來,這也許正是上天的暗示:這陳友諒分明就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的。己將腹背受敵,毫無還手之力。

陳友諒勢力非常強,朱元璋又是怎麼打贏龍灣之戰的?

陳友諒在完成了登基儀式之後,便派人到張士誠處知會,並請求張士誠能夠在東線配合一下。張士誠在心裡只是一笑了之,不過最後象徵性地表示了一下而已。其實,張士誠心裡正打著如意算盤,已經在這裡坐山觀虎鬥,看著熱鬧,既不援助陳友諒,也不幫朱元璋,因為張士誠並無一統天下大志,只想著守著自己所佔據的地盤,偏安一隅罷了。

朱元璋商量對策,有人建議朱元璋收復太平,有人勸說朱元璋丟掉應天,棄城而逃,固守別的城池,儲存自己的實力,有的人建議朱元璋退守鐘山,還有的人建議朱元璋投降陳友諒算了,但都被朱元璋一票否決了。

因為對於收復太平,朱元璋說道:“此計行不通。敵人知咱出兵,必以偏師擊咱,以拖延、遲滯咱的行動!咱若主動向他挑戰,他們必是不會輕易與咱交鋒的,而半日之間他們的水師就可直趨應天城下。咱們的步騎兵若想回救,沒一整天的工夫是回不來的。就算可以及時趕回,百里趨戰,兵士疲敝,此為兵法所忌,非良策也。”

棄城而逃,則失去了虎踞龍盤的應天,失去了屏障,還會導致軍心渙散。退守鐘山,結局就和《三國演義》裡的馬謖一樣(馬謖丟了街亭),被敵人圍困在山上好幾天,士卒沒有水喝,沒有飯吃,那必是自取滅亡的道路。

這時,神機妙算,堪稱明朝的諸葛亮劉基(劉伯溫)站了出來。他說:”主降及奔者,可斬也。“意思是那些主張逃跑或投降的人該殺頭,表明了自己與陳友諒決一死戰的決心,然後他說:”賊驕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後舉者勝,取威制敵以成王業,在此舉矣。“意思是陳友諒的賊軍已經驕傲了,等著他們深入,埋伏兵力攔擊打敗他們,很容易了。按照天理,後行動者得勝,奪取威勢,制服敵人,就可以一舉成功。於是,朱元璋採納了劉基的計策。

於是,朱元璋設計令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寫信來引誘陳友諒,令陳友諒速來。康茂才還告訴陳友諒:“江東橋是座獨木橋。”這下,陳友諒放鬆警惕,驕傲自大,覺得自己鐵定勝了,完全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

陳友諒勢力非常強,朱元璋又是怎麼打贏龍灣之戰的? 第2張

陳友諒到了江東橋,才發現江東橋並不是什麼獨木橋,而是堅固的鐵石橋,陳友諒才意識到自己上當了。可這已經來不及了。陳友諒呼喚康茂才好幾聲,可一點反應也沒有。於是,陳友諒和朱元璋在龍灣正式激戰

而對陳友諒來說,更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天突然下雨了。於是紅旗舉起,朱元璋命令部隊前往攻打陳家軍立於龍灣的營柵,諸軍無不奮勇爭先。正在大戰之際,陳友諒又親率大軍趕來參戰,雙方剛開始全面接戰,雨恰好就停了。

於是朱元璋命人把鼓敲響,山西邊的人聽到鼓聲便將黃旗揮舞起來。接著,馮國勝、常遇春的伏兵迅速殺出,徐達的部隊也很快趕來,張德勝、朱虎的水師也一同前來。眼看四面八方全是朱家軍,他們內外合擊,一下子就把陳家軍給打蒙了。

估計當時雙方軍隊的數量差不多,可謂旗鼓相當,只是由於龍灣地區地勢狹窄,陳家軍又大多處於戰船上,大兵無法展開,所以才吃了大虧。

打了沒一會兒,陳家軍的陣腳就開始大亂,於是敗局一發而不可收拾。已經登陸的陳家軍不得不趕快回到船上準備撤退,偏巧此時潮水消退,很多大船都被迫擱淺,一時動彈不得。結果一戰下來,陳家軍被殺的、淹死的不計其數,僅僅被俘的就達兩萬多人。而且,朱元璋還繳獲了鉅艦名“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江海鰲”者百餘艘及戰舸數百,可謂是大獲全勝。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