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羣雄之一:揭祕張士誠不平凡的一生

本文已影響2.34W人 

元朝末年江浙地區的割據勢力、元末明初羣雄之一張士誠,他一生的經歷給了我們什麼啓發?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以撐船運鹽爲生,爲人仗義疏財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七月三十日,張士誠出生於泰州白駒場的一個窮苦人家。他家兄弟四人都以撐船運鹽爲生。爲了養家餬口,張士誠從十歲開始就跟鄉親們一起,在白駒場的官鹽船上“操舟運鹽”,依靠賣苦力賺來的微薄收入補貼家用。

少年時的張士誠不僅身體健壯,而且爲人仗義疏財,雖然自己家裏經常窮得揭不開鍋,可是每當鄉親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他總是慷慨解囊,有求必應。漸漸地,張士誠在當地鹽民中樹立起很高的威信。

二.起義反元,建代表下層鹽民利益的政權

元朝末年,朝政腐敗,而泰州地處東南沿海,每到盛夏,都會遭遇颱風侵襲,海潮又倒灌。當海水退去後,原本千傾良田都會變成鹽鹼地,這使當地農民苦不堪言。

元末明初羣雄之一:揭祕張士誠不平凡的一生

由於給官家運鹽收入微薄,張士誠和幾個膽大的同鄉一起做起了販賣私鹽的營生。他們在給官府運鹽的同時,隨身夾帶一部分食鹽,賣給當地的富戶。

但是,白駒場的富戶們常常以舉報官府相要挾,不僅不給張士誠鹽錢,而且對他非打即罵。由於自己身份低微,而且販私鹽又是違法行爲,所以張士誠等人只得忍氣吞聲。

在實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張士誠祕密聯絡了三位弟弟及壯士李伯升等十七名膽大的鹽民,積極籌備武裝暴動。

一天夜裏,18名熱血鹽民在草堰場的北極殿中歃血爲盟,抄起挑鹽用的扁擔,在寒風中悄悄摸進鹽警邱義的家中,把這個平日裏爲害鄉鄰的惡霸亂棍打死。隨後,18個人又衝進當地富戶家中,打開倉庫,把糧食和錢財分發給當地的老百姓,接着一把火把房屋燒了個乾淨。

當時,在鹽場幹活的鹽丁們正嫌工作太苦太累,於是他們共同推舉張士誠爲頭領,攻下了泰州,從此走上了反元起義的道路。(史稱“十八條扁擔起義”)

張士誠率領的起義部隊迅速壯大,並且把控了由南向北的運輸要道。這讓元朝政府十分害怕,朝廷首先想招降他們。先由高郵府的知府李齊來招降他們,但是張士誠的部隊不久又叛逃了出去,還殺掉了行省參政趙璉,同時攻取了興化,在德勝湖(江蘇興化附近)集結,發展到有一萬多人。

元朝廷又派人拿着“萬戶”的委任狀去招降他們,張士誠嫌官太小,不接受。他還用欺騙手段殺死了李齊,偷襲佔據了高郵。並於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年號“天佑”。

朝廷誘降不成,就改成派大兵討伐,元至正十四年九月(1354年),大元朝的丞相脫脫率百萬大軍來攻,把高郵團團圍住,並揚言攻下高郵後要盡屠當地兵民,以在江南樹威示警。

正在張士誠叫天不靈,呼地不應之時,脫脫突然遭朝中奸臣算計,元順帝一紙詔書把他就地解職並押往吐蕃,半路毒酒賜死。至於那“百萬大軍”,頓時羣龍無首,張士誠乘機擊潰了元軍。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這也許說明張士誠的起義是“順天意”的吧。

大難不死的張士誠,於元至正十六年二月(1356年)攻陷平江(今江蘇蘇州市),接着又攻陷湖州、松江及常州等路(均屬江蘇)。他把平江(蘇州)改爲隆平府,張士誠從高郵遷都到這裏。

張士誠定都隆平府後,把承天寺改建成王宮,並設立了省、院、六部等行政機構,依朝廷建制任命了丞相等政府官員。至此,這個代表廣大下層鹽民利益的大周政權初具規模。

三.勵精圖治,重教興農,深得民心

在大周政權初創之時,張士誠就下令廢除元朝施加在農民和鹽民頭上的苛捐雜稅。爲了促進農業發展,他還於至正十四年(1354年)三月,頒佈了《州縣務農桑令》。

張士誠派軍隊與當地農民一起,開墾隆平府城外的南園和北園兩片荒地,全部種植糧食作物,並減免當地農民一年的賦稅;取消了農民拖欠元政府的所有賦稅,並把當年四成賦稅返還給農民,把地主和富戶的糧食衣物賜給貧民和老年人。

大周政權在郡和縣兩級行政區分別設立勸農使和勸農慰,帶領當地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桑。張士誠的一系列鼓勵農桑的措施使江浙地區的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各地流民紛紛返鄉,重建家園。

爲了發展教育,整頓民風,張士誠頒佈了《州縣興學校令》,在統治區內繼續推行經濟和文教改革。他還在隆平府設立學士員,開辦弘文館,招納“將吏子弟、民間俊秀”,入學者的日常飲食和津貼都由大周政權提供。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二十五年(1365年),張士誠在江浙地區先後兩次舉行鄉試,遴選了一批優秀的讀書人入仕;設立禮賢館,廣徠四方文士,江浙一帶的知識分子紛紛前來投靠,施耐庵、羅貫中、陳基、陳維先等元末名士都曾在張士誠帳下任職,爲其出謀劃策。

張士誠在其統治區內的這些勵精圖治措施,恢復與發展了當地的經濟,提高了讀書人的地位,給能人、賢人提供了晉升的途徑,因此,深得民心。只到後來明朝建立後,當地民衆還偷偷舉行活動來懷念他。

四.因小富即安,遭盛極而衰

張士誠的致命弱點是,志向不夠遠大,有小富即安的思想,當他佔領的地盤逐步增大,特別是佔據吳地(今江蘇南部地區)以後,因這一帶很多年都沒有戰事了,而且人口多,經濟也很繁盛,張士誠就逐漸變得奢侈、驕縱起來,不想過問政務。更不關心去擴大領地了。

加上張士誠管理的部隊,獎罰不夠分明。每當有戰鬥,他手下的將帥們都在那兒裝病,索要大量的田宅、封賞高官,然後才肯出兵打仗。

剛到軍中,這些軍士們就拉來大量的丫環、小妾、樂器,在前線吹拉彈唱,或者就招攬那些能說會道的遊談之士,賭博、踢球,都不把軍務放在心上,到打了敗仗、失去了地盤,張士誠也一概不去過問。過後不久,還是讓他們領兵打仗。

這造成張士誠後來與朱元璋作戰時,屢戰屢敗。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他的平江城被明軍攻破,張士誠也被俘至應天(今江蘇南京),最終他自縊而死,時年只有47歲。

總之,張士誠的坎坷經歷啓發我們:與民爲善,體恤民衆疾苦,就一定會得到人民的擁護與愛戴;但要做成大事,就首先需要樹立宏圖大志,否則,一味明哲保身、小富即安,那麼只會適得其反,甚至會失去已經取得的成果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