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最後的傲骨是誰?

本文已影響2.49W人 

大明王朝最後的傲骨是誰?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明朝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檢,年號崇禎,後人稱“崇禎皇帝”。

大明王朝最後的傲骨是誰?

崇禎皇帝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也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校駕崩之前,在張皇后的勸說下,朱由校決定將皇位傳與弟弟朱由檢。朱由檢是一個勵精圖治,天資聰穎的皇帝,他即位後力圖振興大明,再次創造大明天下太平,繁榮昌盛的盛世。可惜這一夢想終究事與願違,且結局更加悲傷,淒涼。

朱由檢一上位面對的朝政就是烏煙瘴氣,且不說當時朝廷官員如何腐敗,在當時更有大權在握,權傾天下的大太監魏忠賢一手把持朝政,朝野上下當時都是魏忠賢的的黨員,他們有個統一的稱號“閹黨”,魏忠賢在當時就是名副其實的一把手,皇帝在他面前就是個傀儡,形同虛設,在當時古代封建統治者皇帝都是號稱“萬歲',而大太監魏忠賢當時稱呼九千九百歲,簡稱”九千歲“,在當時底層人民”只知有忠賢,不知有皇上“,可以看出來權勢是如何的大。

朱由檢在當時的處境可謂十分被動,不過他也是一個懂得隱忍,冷靜,聰明絕頂的皇帝。在魏忠賢面前他從不壓榨他,還時常表揚,誇獎他,讓魏忠賢錯以爲這是一個好人,一個好皇帝,一個可以任由他擺佈的皇帝,並且放下了對新皇帝的警惕之心。其實崇禎的心裏對他是十分厭惡痛絕的,恨不得把他千刀萬剮,拋屍掘墳!在此之前,我們的”九千歲“好好的享受這暴風雨前的寧靜吧!

時機終於到來,魏忠賢的對食”客氏“提出離開皇宮,朱由檢同意了她的請求,讓魏忠賢損失一重要幫手,讓我們”九千歲“開始警惕了起來,隨即他讓心腹同樣提出辭職請求,如果皇帝批准的話就準備開始採取行動,不過朱由檢是個心思縝密的人,看得清形勢,懂得打了你一巴掌給你一顆糖吃,不給批准,還交代江山社稷需要他們,苦口婆心的祈求他,隨後在一系列活動中下旨獎賞他們,展示自己的柔弱,讓魏忠賢徹徹底底的放下了戒備。放下了戒備的魏忠賢和一心想除掉魏忠賢的朱由檢,很明顯朱由檢在心理的鬥爭中取得了優勢,這充分體現了朱由檢的睿智,冷靜,他知道想剷除這樣一個一手遮天的大太監,必不能快刀斬亂麻,這樣只會讓魏忠賢以更大的報復席捲歸來,對付他,溫水煮青蛙纔是最好的辦法,等他發覺的時候,他已經無力迴天了。

就這樣慢慢地,魏忠賢大禍臨頭的時候,他還是不知不覺,甚至爲了保護自己他竟然以最大的政治幫手崔呈秀作盾牌,沒有了崔呈秀,魏忠賢的結局註定是玩蛋。從此閹黨土崩瓦解,他的黨羽紛紛離去,沒有了黨羽,沒有了同伴的支持,魏忠賢註定是一個失敗的孤獨者。最後”九千歲“的結果是自殺而亡。

解決了魏忠賢,朱由檢開始大肆地清除閹黨成員,該殺的殺,該流放的流放,該充軍的充軍,當然閹黨數量極其龐大,上到朝野,下到縣,村,都有閹黨的成員,按平時的邏輯只要解決主要的閹黨成員就可以了,全部解決了誰給你幹活,可崇禎實在是一個硬氣的皇帝,一個追究到底的皇帝,一一全部解決,誰也沒有放過,甚至有些沒有罵過魏忠賢的都被認定是閹黨成員,直接撤職,想當官的大有人在,不缺你們這些。當然這樣整的後果就是官員人才的流失,按我們現在的邏輯講,對你身邊的管理者或者領導說點好話,也是現在的潛規則,對保住自己的工作和鞏固自己的地位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這並不表示我們一定就認可這個領導,這也是局勢所迫而已。可到我們崇禎皇帝就沒有讓清這個道理了,這也爲後面朝廷,地方被無能的官員執政導致的惡果產生了重要條件。

大權再次回到了我們的崇禎皇帝手裏,我們的皇帝是一個勵精圖治的人,一個有想法的人,一個想有番作爲的人,他不想成爲一個無能的君主,他是一個想成爲一個英明的君主,福澤天下的明君。在位期間的他是兢兢業業,踏實努力地做自己皇帝的工作,而且還天天任勞任怨的加班,不需要任何回報,不需要加班工資的無償加班,天天起早貪黑,一如既往的工作每天就睡幾個小時,也不在乎自己的身體。平時還捨不得吃,捨不得穿,將節儉之風貫徹到底,就這麼一個具有高尚品格的好皇帝,一個努力向上,奮發圖強的好皇帝,一個有道德,有理想的好皇帝,終究還是敗給了天意。

我爲什麼說敗給了天意,在崇禎接手大明王朝時,就已經千瘡百孔了,雖然他沉着冷靜,一步步把魏公公整下了,但是朝政依然混亂,腐敗,失地依然沒有收回,底層人民百姓依然水深火熱,當時遼東地區的疆域已被後金所佔領,爲收復失地,一展抱負他啓用了之前作戰有功的袁崇煥,將國家與自己的厚望寄賦與他,希望他爲國爭光。袁崇煥是個具有軍事天賦的人才,可惜他也是個不懂政治,自大,自負的人,加上奸臣的陷害最終導致崇禎對他失去了信任,袁崇煥之死也不明白他爲什麼會死,這也是一個悲哀。(袁崇煥是大明唯一擊敗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將領)

當時的後金軍隊是十分驍勇善戰且強大的,經常在大明邊境進行騷擾,而駐守在邊界的將士們與後金進行來回的軍事衝突是時而不斷的,所以在軍事經費上是需要大力支持的,朝廷需要大力撥款的,但當時經過前兩朝皇帝的敗家統治下,國家財政收入是十分困難的,想拿出這麼多錢是非常有限的,但是不拿也沒有辦法,到時候邊區士兵罷工,後金軍隊打進來那就全亂套,所以硬着頭皮也要拿,怎麼拿?只有加在老百姓的身手,適當加點賦稅,這要是換作平時也沒什麼關係,可是現在那就嚴重了,當時西北地區連續幾年大旱,人民自己都沒有飯吃,具說已經極端的開始吃人吃人了,現在又因爲這麼個事情,還要加稅,存心是準備讓我們死,不幹了,反了!就此一場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拉開了帷幕。

在這裏,我想說崇禎皇帝的運氣實在是太差,後金崛起,關內又開始鬧起災荒,關鍵朝廷現在還遇到錢荒,這事誰遇到,都不知道找誰說理去。這裏說一個很偶然的事,當時爲了緩解國家財政困難,崇禎聽取了一個大臣的建議,將各個地方的多餘驛站撤了,以利節省國家財政支出,殊不知之後在陝西一個人看着眼前工作過的驛站,默默轉身走向了遠方,這個人叫做李自成。

起義軍造反就只有派軍隊去鎮壓,可以說當時雖然情況嚴重,但是大明經過幾百年的運行,鎮壓一起農民起義還是沒有問題的,事實也是如此,起義也被鎮壓了,義軍也投降了,崇禎也夠意思,知道你們也困難,國家也體諒你們,還拔了一撥款援助他們,當時朝廷不僅軍事經費要補助,還要援助西北農民,能補助到幾乎是微乎其微的,崇禎在國家財政不足的情況下,也把自己的小金庫拿出來當國家財政支出,可見崇禎的大度無私!

可是僅過了半年,義軍又揭竿而起,沒法,沒有飯吃,只有造反。此時的崇禎皇帝非常生氣,隨即派軍隊去鎮壓,當時的義軍雖然人數龐大,但是並沒有經過系統的軍事訓練,在明軍的壓迫下很快就敗下陣來,最後義軍被包圍,無路可逃時,後金又對明朝邊界發起了進攻,然後崇禎把當時最想一心剿滅義軍的指揮曹文詔調往了遼東,本來此次是可以清除義軍的最好時機,可惜曹文詔一調,義軍向官員行賄投降,官員在假投降談判中露出破綻,義軍趁此衝出包圍圈,再次逃掉。

義軍先後在跑出去在各個地方都有作亂,更過分的是張獻忠帶領的義軍在朱元璋家鄉鳳陽挖了他的祖墳,氣的崇禎飯都吃不下,並且還親自做出了檢討。在後面與義軍的較量中,明軍有幾次機會都可以清剿義軍,可總是差一些運氣或者說天意,最後和義軍較量中皇太極帶着後金軍隊打了進來,大明把與義軍較量的軍隊調往山海關,對戰後金軍,在這有個人把握了機會,帶着幾百上千人去西北,恰逢天公不作美,沒錯,又是大旱,在這“此城危及存亡之秋也”,遇上此事,直接給大明王朝宣告了死刑。這人是叫做李自成,在這次大旱中,他從幾百上千人中發展到幾十萬人。

其實最後崇禎也是有機會的,當時崇禎皇帝是本着“攘外必先安內”的想法是和皇太極準備和談的,可惜朝中大臣堅決抵制,不同意,數落皇帝當投降派,在羣臣的壓力下只好和後金開戰,最後的結果也是大明大敗,李自成也趁期間佔領河南,陝西等地。

可憐的崇禎皇帝,在內憂外患中國家再次走向了沒落,在一次檢討大會中,他嚎啕大哭說道:“我登基十四年,飽經憂患,國家事情多,又鬧災荒,沒有糧食,竟然人吃人,流寇四起,這是我失德所致啊,都是我的錯啊。”其實這根本不是他的錯,他是一個好皇帝,他做了他所有的努力,他兢兢業業,努力地堅持着,祈望能夠讓大明盛世再度復興·,他全力以赴,日夜操勞,孜孜不倦,爲此奮鬥了一生的心血。他是一個偉大的,了不起,有夢想的,有追求的,敢於追求的好皇帝。如果非要說明朝滅亡的原因,絕對不是崇禎的原因,只能說,氣數已盡。

崇禎十六年,闖王李自成攻打京城,京城淪陷。那天,崇禎懷着自責,痛恨,悲涼的心情登上了煤山,他當時是多麼的孤獨,多麼的淒涼,他當時是什麼樣的心情,是什麼樣的想法,我不能知道,我也沒法知道,因爲我沒有親身體驗過他的經歷,不能體會江山社稷在手中丟落的感受,不能體會一代帝王因此落幕的境地,不能體會他將如何面對打下大明江山的朱元璋太祖。既此,他依然選擇不妥協,不當俘虜,爲了大明王朝最後的尊嚴。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