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文化主要分佈在哪些區域?每個區域的文物有什麼不同

本文已影響4.95K人 

二里頭文化是中國青銅時代的文化,該文化以發現於河南省洛陽偃師二里頭命名。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七世紀。

主要分佈在河南中、西部的洛陽附近和伊、洛、潁、汝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游一帶。已發現的遺址有近百處,經過發掘的有洛陽東干溝、矬李、東馬溝,陝縣七裏鋪,汝州市煤山,鄭州洛達廟和山西夏縣東下馮、翼城感軍等地點。

根據二里頭遺址的底層於典型器物所作的排比,二里頭文化被分爲4期:

第一期陶器以褐陶爲主,磨光黑陶佔有一定比例,紋飾以籃紋爲主,另有少量的方格紋、細繩紋;

第二期陶器中黑陶的數量減少,以細繩紋爲主,籃紋和方格紋明顯減少;這兩期的器形多折沿、鼓腹、小平底。

第三、四期的陶器顏色普遍變爲淺灰、以繩紋爲主,出現粗繩紋,籃紋和方格紋幾乎絕跡。在第三期遺存中,第一、二期常見的鼎、深腹盆、甑等繼續沿用,但有局部的變化,同時,新出現了鬲、卷沿圜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領甕等與商代二里崗期遺物十分接近的器物。這組新器形在第四期中越來越多,並表現出融合前者的趨勢。

二里頭文化主要分佈在哪些區域?每個區域的文物有什麼不同

對於一種具有強大輻射力的核心文化來說,從帶有這種文化特質的代表性器物的分佈上,是可以約略窺探這一文化的影響範圍的。打個比方,使用筷子的地方勢必屬於中華文化圈。就二里頭來說,青銅禮器和陶禮器就是它的“筷子”。青銅禮器的製造和使用基本上集中於王都,有很強的獨佔性,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物;青銅之外,二里頭典型陶器中有一部分不同於日常生活所用的陶禮器,包括爵、觚(gū)、盉(hé)等,也是社會和政治象徵性的器物,在某些禮儀活動中起着重要作用,並以由統治者賜予的形式從王朝擴散到各地。陶禮器隨之成爲二里頭國家疆域的“定位器”。

考古發現,二里頭文化以偃師爲大致中心,北至山西省臨汾—晉城一線,向西延伸至陝西西安、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區,南至河南與湖北交界地帶,往東至少到達開封、蘭考一帶地區。而陶禮器,也幾乎遍及這個文化分佈圈。這個範圍可能就是二里頭王朝秩序架構的中心區,也就是直接疆域。但二里頭作爲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除了直接控制的地盤,它還間接控制着大片土地。跟之前的古國、邦國相比,二里頭王朝是一種複雜的國家形式,是一個國家羣,是鬆散的聯盟,二里頭是盟主。不同於後來高度集權的帝國用郡縣制把自己的勢力滲透到最底層,二里頭王朝是靠着一種代表當時先進文化發展方向的禮樂制度來征服世界的。“這套制度,在當時就是最高大上的,引起其他族羣的模仿,二里頭文明隨之往外擴散。這是二里頭大國的文化軟實力,也是它能成爲‘最早的中國’的動因所在”。而這個軟實力覆蓋的面積遠比直接疆域更大,乃至構成了現今中國的雛形。

二里頭文化主要分佈在哪些區域?每個區域的文物有什麼不同 第2張

從空間分佈上看,盉、爵等二里頭風格的陶禮器向北見於長城之外燕山以北的內蒙古敖漢旗大甸子遺址,向南由浙江直至四川的長江流域一帶,向西達到了甘肅、青海。在陶禮器之外,起源於山東海岱地區的玉璋等玉禮器,又以二里頭都邑爲擴散起點,向長江中上游甚至嶺南一帶傳播,直至越南北部,而這些,被視爲“當地土著文化選擇性地接受二里頭王朝文化因素的結果”。

考古學研究表明,在東亞大陸,秦漢帝國問世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中原式直刃青銅劍的分佈基本上可代表文化意義上“中國”的擴展範圍,其北、南、西界分別及於長城、嶺南和四川成都平原。這一範圍,恰好與二里頭文化陶、玉禮器的拓展分佈範圍大體相合,意味深長。或許,“中國”世界的空間輪廓,早在公元前二千紀前葉的二里頭時代,就已顯現出了它最早的雛形。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