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爲什麼要建塔,塔有什麼用途?

本文已影響2.72W人 

我國許多地方都可以見到一種高聳的古代建築物——塔,它們豐富多彩,點綴着河山景色,有的已成爲一個地方的標誌。塔是宗教建築物,我國建塔是從佛教傳入開始出現的一種新的建築類型。佛教源於印度,塔也是從印度傳來的。

中國佛塔源於印度的窣堵坡(Stupa),翻譯成中文最常見的是“浮屠”,後來中國人創造出“塔”這個字,借用梵文“布達”(Buddha,佛陀的意思)的音韻,加上中文的偏旁部首“土”組合而成,表示埋藏佛的土冢。

塔是用來保存埋葬舍利的建築物。舍利是梵文(古印度文)的音譯,佛祖釋迦牟尼涅槃後,弟子們將其火化,得到許多五光十色、晶瑩剔透且擊打不碎的珠子,稱爲舍利子。凡是德高望重的僧人圓寂後的骨齒遺骸,也稱爲舍利。由此可見,舍利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神聖之物,特別是早期釋迦牟尼的舍利,更是佛教徒頂禮膜拜的對象。爲了表達對佛的虔誠信仰,信徒們爭相供奉,於是保存舍利的建築物“塔”就應運而生。

古代人爲什麼要建塔,塔有什麼用途?

印度的塔有兩種:一是埋藏舍利的窣堵坡,屬於墳冢的性質;二是舉行禮佛儀式的“支提”(Chaitya),類似廟宇形式。傳到中國之後,結合各種建築形式大放異彩。

中國塔主要有三個部分:一是地宮用於埋葬舍利,採用中國陵墓地宮、墓穴的方式。地宮內主要安放的東西是一個石函,內中層層函匣相套,最裏面一層就是放佛舍利之處。二是塔身,用於供奉佛像,登臨等用途,是塔的主體部分;三是塔剎,中國匠師將窣堵坡尊崇擡高置於塔頂,就變成塔剎。

我們可以從現存南北朝時期的敦煌壁畫中看到最早中國塔的形象。除此之外,早期著名的中國塔還有東漢永平十一年的洛陽白馬寺浮圖(《魏書·釋老志》公元68年),中平五年至出平四年(188-193年)徐州浮圖祠(《三國志·劉繇傳》),以及北魏熙平元年(516年)洛陽永寧寺浮圖(《洛陽伽藍記》)等等,都是樓閣式的高塔。

古代人爲什麼要建塔,塔有什麼用途? 第2張

古代的塔有什麼用途?

古塔在用途上,有了許多發展和變化,超越單純佛塔的限制,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登高望遠,當塔還是窣堵坡墳冢的時候,不論從對佛的尊崇上講,還是就其圓形覆鉢的形式上說,都不宜攀登。印度塔與中國樓閣相結合,產生了這種最爲廣泛的用途。唐宋以後,登塔之風更盛,西安大雁塔的“雁塔題名”,成了文人學子嚮往的事。

二是瞭望敵情,塔不但高大而且隱蔽,還可以住歇,作爲觀察敵情,防禦射擊都能發揮極大的優越性。例如河北定縣的料敵塔,定縣是北宋與遼交界的定州,北宋將領們決定在城內開元寺建造舍利寶塔,甚至直接取名料敵塔。工匠們也將塔的高度修到當時的極限84米,這也是我國現存最高的古塔。當人們登上塔頂,極目四望,冀中平原的山水形勢盡收眼底。

三是導航引渡,由於古塔高聳挺立,很遠就能看到,所以許多古塔成爲港口碼頭的重要標誌。福建福州馬尾港的羅星塔,在世界地圖上早被列爲重要的航海標誌之一。福建泉州的姑嫂塔、六勝塔都是航海的標誌。

四是地區象徵,許多古塔成爲一座城市,一個地區的象徵。例如延安寶塔是革命聖地延安的標誌,蘇州虎丘塔是江南秀麗的名片等等。古塔已經成爲許多風景名勝的重要組成部分。

古代人爲什麼要建塔,塔有什麼用途? 第3張

古代的建塔制度

佛塔和寺院密不可分。早期佛教徒崇拜塔,將塔作爲對佛的崇拜,也就是說,塔即是佛。魏、唐至宋之間,塔在寺院中的位置發生許多變化,從中可以看出對塔崇拜重視的程度,根據考察分析,主要有以下幾種:

中心塔院制度:一間寺院建造一座塔,不建大殿,以塔爲主,周圍羣房,將塔作爲主要崇拜物。例如河南嵩嶽寺就是一個方形塔院。

前塔後殿制度:寺院以軸線對稱佈局,山門內爲塔院,塔院內建塔,塔後見佛殿等建築,這種佈局將塔作爲主要崇拜對象,如山西洪洞廣勝寺。

前殿後塔制度:寺院以佛殿爲主,塔建在佛殿之後,退居次要位置。這種做法通常是宋代和宋以後的佈局方式。例如,遼寧錦州廣濟寺。

寺院雙塔制度:唐宋兩代寺院常建雙塔,位於寺院大門前,或大殿前,一東一西,雙塔造型基本相同。例如,福建泉州開元寺雙塔,遼寧北鎮崇興寺雙塔,雲南昆明大德寺雙塔。

塔殿並列制度:在寺院中,佛塔與佛殿並列佈置。這種佈置說明塔和殿同爲佛,同爲崇奉的對象,同樣重要。山門之內,東殿西塔,相互對峙。因爲西方是日落之處,萬物的終結,佛的世界,涅槃的歸宿。塔殿並置佈局始於南北朝,盛行於唐代,宋遼時期繼承並發展。例如,例如陝西周至大秦寺,日本法隆寺。

中國塔一般是隨着寺廟而建造,但現在許多地方是有塔無廟。歷代遺留下來的古塔,估計全國有三千以上,有七八百年以上歷史的在百座以上。有10處古塔被列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到國家保護。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互聯網+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衆的衣食住行。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