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於大唐的狄仁傑,爲什麼要在關鍵時刻投降武則天?兩人關係太過微妙?

本文已影響1.33W人 

狄仁傑是家喻戶曉的一個人物,他是唐朝時期非常著名的一個神探級人物。他的事蹟早已在老百姓心目中樹立了一座豐碑。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忠於大唐的狄仁傑,爲什麼要在關鍵時刻投降武則天?兩人關係太過微妙?

中國老百姓對於狄仁傑、包青天、宋慈等明察秋毫的清官形象尤其偏愛,因此在後世很多藝術作品中對於他們的事蹟口口相傳,其中故事有真有假,但大多時候都讓人深信不疑,這或許就是老百姓對於清官的一種偏愛。

狄仁傑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在審理冤獄方面,狄仁傑手到擒來,頗爲出名,因此也贏得了百姓和後人的敬重,但是在氣節方面卻讓後人有所詬病,人們似乎無法接受這樣一位剛直不阿的模範人物在關鍵時刻竟然背叛大唐,投降了一個女人。那麼狄仁傑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爲何會選擇武則天呢?他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下面就讓鴻儒君爲大家一一揭祕!

正文:

一、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而我們的狄大人處處發光!

狄仁傑的家族本是山西太原狄氏家族中的大戶人家,因此和歷史上大部分出身卑微、發憤圖強的名臣們不同,狄仁傑少年時期可以說是順風順水,而狄仁傑天資聰穎,又頗喜歡讀書,所以踏入仕途註定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既有關係,又有能力,這種人纔想不被發現都難,於是在狄仁傑參加科舉時果然就被當時的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給發現了。

閻立本喜歡畫畫,更喜歡人才,狄仁傑恰恰是一表人才,而且文章也寫的極好,於是年輕的狄仁傑不費吹灰之力在這位貴人的推薦下升任了幷州都督府法曹,從此跟審理案件結下了不解之緣。不久後由於工作能力突出,狄仁傑再次被升爲大理寺寺丞,在此之前大理寺積累了大量案件,前任寺丞能力有限,造成了不少冤假錯案,沒想到狄仁傑到任後,僅僅用了一年的時間便處理乾淨了所有的案件,涉案人數達到17000人。

審判結束後,竟無一人擊鼓鳴冤,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而我們的狄大人是處處發光,沒過幾天,又升任侍御史、度支郎中、朝散大夫,並得到了唐高宗的高度認可,唐高宗出外巡幸時經常帶着狄仁傑。

公元686年狄仁傑成爲了真正的封疆大吏,被外放爲寧州刺史,在任期間,因善於化解羣衆矛盾,老百姓感恩的五體投地,竟然爲他立碑勒石,以頌揚他的德政。後來狄仁傑充任江南巡撫使、豫州刺史。此時的狄仁傑已經五十多歲了,如果按照這樣的節奏混下去,狄大人的一生堪稱圓滿,然而就在我們的狄大人準備收拾收拾退休的時候,禍事來了!

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公元690年,武則天廢掉大唐的國號,自立爲帝,改國號爲大周,並在洛陽定都,武則天稱帝后,全國簡直炸了鍋,之前唐高宗確實比較廢柴,媳婦兒幫忙處理處理朝政已經惹得滿城風雨,全國上下已經頗有微詞,沒想到丈夫死後,媳婦兒連國號都給改了,這就過分了,於是李唐的貴族們實在忍不了了,相繼起兵反對武則天。

徐敬猷兄弟聯合唐之奇、杜求仁等以扶支持廬陵王爲號召,在揚州舉兵反武,十多天內就聚合了十萬部衆。兩個月後全部被滅;

博州刺史、琅邪王李衝,在垂拱四年(688年)八月於博州(今山東聊城東北)舉兵;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豫州(今河南汝南),以呼應李衝。七天後全部被滅。

武則天爲了鞏固自己的帝位甚至想剿除李唐皇室,因此逼迫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黃國公李撰、東莞郡公李融、常樂公主等自殺,同時任用酷吏,大興告密之風,一時之間朝廷上下人人自危,反對者終於偃旗息鼓,而狄仁傑也在其中,雖然他心向大唐王朝,但是他畢竟不是個傻子,幾十萬叛軍都被消滅的乾乾淨淨,又何況自己一個手無寸鐵的書生,於是狄仁傑選擇了投靠武則天陣營。

這是一次非常痛苦的抉擇,保持了一輩子清名的狄仁傑在關鍵時刻卻選擇了投降,實在讓人大跌眼鏡,然而讓狄仁傑沒想到的是武則天對他頗爲器重,常常尊稱他爲國老,甚至不讓狄仁傑下跪,雖然在立嗣的問題上,狄仁傑想立李顯的想法讓武則天頗爲惱怒,但是二人之間的關係還是頗爲融洽的,甚至有些微妙。

狄仁傑也曾多次頂撞過武則天,武則天不僅不生氣,反而提拔他當宰相,後世有人稱武則天與狄仁傑之間有不可描述的關係,實際上這僅僅是一種無聊的傳說而已,真正原因是狄仁傑的人品讓武則天非常歎服,爲人剛直不阿,心胸寬廣,宰相度量,武則天一雙慧眼自然識得狄仁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而狄仁傑之所以投靠武則天也只是無奈之舉,他真實的想法是明哲保身,希望有機會恢復大唐王朝。

三、本想委身一陣子,萬沒想到追隨了一輩子!

狄仁傑終究沒有盼來李唐恢復的那一天,此時的狄仁傑已經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了,經歷了一輩子的宦海沉浮,晚年突遭大變讓狄仁傑深刻感受到了官場的險惡,自己的一生還算順風順水,但是也因爲政治鬥爭得罪了不少人,晚年的狄仁傑一直向武則天呼籲立李顯爲皇太子,他意識到自己已經時日無多,這是他能夠爲大唐做的最後一件事了。

在武則天生病時,爲了立嗣之事,武則天專門徵求過狄仁傑的意見,然而狄仁傑只回答了一句話就讓武則天堅定了立李顯爲太子的決心:姑不可入太廟!這句話已經很明白瞭如果武則天堅持將自己的皇位傳給自己的侄子,那麼將來自己是進不了太廟的,但是傳給李顯就不同了,可享受萬人供奉,爲了確保萬無一失,狄仁傑趁機勸武則天讓李顯監國,但沒想到李顯並不領情,反而對左右人說:哪有母親一生病便讓兒子監國的道理,狄仁傑這是有意討好我!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隨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當時,文武百官多隨駕前往,唯有狄仁傑獲賜宅第一所,恩寵冠絕當朝。是年九月,狄仁傑病逝,終年七十一歲。臨死還在自責未能恢復大唐基業,然而武則天卻爲他廢朝三日,追贈他爲文昌右相,賜諡號文惠。本想委身一陣子,卻沒想到追隨了一輩子,直到去世,狄仁傑也沒能等到恢復大唐的那一天。

杜甫詩云:狄公執政在末年,濁河終不污清濟。國嗣初將付諸武,公獨廷諍守丹陛。禁中決冊請房陵,前朝長老皆流涕。太宗社稷一朝正,漢官威儀重昭洗。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