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孫權的北伐探索東吳戰略意圖的改變,共帶來了哪些變化?

本文已影響9.68K人 

大家好,說起孫權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往下看。

在三國的歷史上,最爲人們所津津樂道就是諸葛亮北伐,而在歷史上東吳也曾經有過數次北伐戰爭,其中最爲猛烈的一戰石亭之戰斬首魏軍一萬餘人,可謂是大勝。但是孫吳的北伐戰爭,尤其是孫權的數次北伐戰爭在一些人看來是個笑話,因爲孫權後續的幾次合肥圍攻戰確實如同旅遊一般。如果我們從史料的角度前去分析東吳的北伐,就會發現這些北伐戰爭實際上是東吳戰略意圖改變帶來的變化。

東吳的主攻戰略的決策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因爲有了政治上的需求且在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自然會由武力前來決定勝負,孫權的北伐戰爭也是如此,在歷史上孫權曾經多次北伐,其主要攻打的城池是合肥,其中大規模攻打合肥時有六次。

孫權北伐攻打的合肥等地屬於淮南,是東漢末年揚州刺史部所在地,這些地區在赤壁之戰前就已經被曹操佔據,淮南地區也是孫吳從江東六郡前往中原的通道,而且孫吳北伐的主攻方向應該是徐州一帶。也就是憑藉淮南地區的水網和徐州的沿海可以通過水軍的優勢實行佔領計劃。

其實早在孫吳政權的內部,很多謀臣就有對於江東六郡戰略前景的規劃,那就是在孫吳在佔據江東六郡之後該往那個方向擴張?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孫吳集團在前期的主要成員是由淮泗武人和江北流亡士人組成的團體,江東六郡的地盤只有這麼大,並且盤踞着一些舊士族,淮泗武人爲孫吳出力,自然需要得到屬於自己的土地和莊園。

從孫權的北伐探索東吳戰略意圖的改變,共帶來了哪些變化?

所以這個時候的孫吳極具擴張性,因爲淮泗武人和流亡士人要通過戰爭謀取更大的利益。那麼向哪個方向擴張呢?在當時只有兩條路:

一條是向北攻打徐州,豫州,那裏是淮泗集團的故鄉,也是逐鹿中原的最佳場所,而且淮南一帶,水網縱橫有利於東吳的水軍征戰。另外一條則是攻打荊州,攻打荊州的好處在於鞏固江東的長江防線,對於遏制北方強敵的入侵十分有利,而且劉表統治下富裕的荊州對於江東的發展也是十分有利。這兩條路線如何選擇,孫權當時聽取意見和做決策的時候,主要是以在東吳三位重要大將周瑜、魯肅、呂蒙的建議爲主,所以東吳的北伐也是在左右變化當中,並且根據當時的形勢而發展東吳的進攻方向,並不一定非要北上攻取徐州。

魯肅的榻上策

魯肅是最早爲孫權規劃戰略的人。在孫權穩固江東的局勢後,魯肅通過周瑜的推薦進入孫權的身邊,作爲豪族出身的人,魯肅一開始在江東並沒有派系,故而被孫權信用,引以爲心腹。魯肅在和孫權的密談時就認爲孫權應該建號稱帝,並且爲孫權的帝業做了一番謀劃,魯肅認爲成就帝業應當攻取荊州:

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爲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在魯肅看來曹操在北方的勢力龐大,已經不可能憑藉江東之地的軍隊將其消滅,所以北上攻打曹操統治下的徐州、豫州等地並不符合孫吳的利益,應該趁着北方曹操在混戰時期,奪取荊州,靠穩固長江防線,等待機會力圖北上。

從孫權的北伐探索東吳戰略意圖的改變,共帶來了哪些變化? 第2張

在這一時期,孫權主要是魯肅的戰略規劃,在安定內部之後,連續三次攻打荊州的江夏郡,試圖攻滅劉表安插在江夏郡的黃祖,以此攻入荊州南郡和南陽郡等富庶地域。黃祖本人自建安四年(199年)、建安八年(203年)、建安九年(204年)、建安十一年(206年)、建安十二年(207年),與孫氏軍隊有過交戰五次的紀錄,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黃祖才被孫權消滅。

攻取荊州的戰略構想是正確,因爲劉表集團內部確實出現了問題,劉表年邁,他的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爲了謀奪繼承人的地位正在明爭暗鬥,而且黃祖治理江夏郡已經不得人心,此時正是奪取的荊州的好時機。所以孫權一直猛攻江夏。

但是在實行戰略構想的軍事鬥爭中,孫權則是一直失敗,到建安十三年(208年)時,孫權雖然攻下荊州的“東門”江夏郡,但是曹操的大軍已經南下,劉綜投降了曹操,而且曹操所寫的檄文已經派發到了江東,這個時候天下形勢發生了劇變。

赤壁之戰後周瑜的戰略規劃

在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守襄陽、樊城。荊州的主要地盤南郡、江夏郡被孫權奪取,而劉備則趁機攻佔荊州南部四郡。此時的天下形勢再次發生改變,孫權的謀士周瑜給出自己的謀劃:

第一是對付弱小但具有威脅性的劉備:

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爲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爲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

第二是面對益州劉璋、漢中張魯、關中軍閥、北方曹操的戰略規劃:

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趶操,北方可圖也

從孫權的北伐探索東吳戰略意圖的改變,共帶來了哪些變化? 第3張

這就是周瑜的厲害之處,作爲當時一流的謀士,周瑜始終把天下放在自己的規劃之中,而且詳細地向孫權闡述東吳未來一統天下的道路:

劉備雖然弱小,但是始終具有威脅,最好的辦法是利用東吳和劉備的聯盟,切割劉備集團的人員,軟禁劉備於東吳,把劉備的部下分隔一方,各自領兵作戰,如此劉備集團根本不成氣候,荊州就會牢牢掌握在東吳手中。曹操大敗之後,曹操集團內部的擁漢派勢必會與曹操直系一派發生矛盾,在內部矛盾激化下,曹操必須穩定人心,不可能再對於穩固的東吳發動攻勢。東吳趁機攻取劉璋的益州,進而北上兼併漢中的張魯,與馬超結成同盟。這樣從關中到江東的弧形反曹操同盟形成,如此一來就可以和曹操決一死戰。但是很可惜的是周瑜的戰略規劃並沒有被孫權採納,而且這項規劃的策劃者周瑜很快在返回江陵的途中病逝。

周瑜去世後接替周瑜的是魯肅,魯肅此時主張孫劉聯盟共抗曹操,這使得周瑜的戰略被拋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周瑜攻打江陵和孫權攻合肥雙雙不利,這使得孫權認爲攻滅曹操依靠江東的力量還是不足,可以讓劉備前去和曹操消耗,不過這也是孫權的重大失誤,從此東吳多一個勁敵劉備,但是孫權的北伐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孫權的前期北伐

在公元211年到212年之間,孫權已經爲北伐籌劃,他在這段時間內遷都建業,修建濡須塢。擺開架勢意圖和曹操開戰,而赤壁之戰後曹操認爲東吳是他一統天下的阻礙,於是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孫吳開戰上面。

而且曹操爲了防止東吳水軍進攻時得到補給,還清理淮南的人口,他把徐州和揚州南部的百姓內遷,形成一個皖西到長江這一段長達數百里的無人區,由於內遷也導致合肥到長江一帶民衆大逃亡,只有合肥和皖城還存有人口,作爲對付孫吳的前線。在214年廬江郡太守朱光被東吳擒獲,至此合肥城成爲東吳北伐的主攻城池。

但是在孫權和曹操對峙的時候,劉備趁機奪取益州,這導致孫權不滿,於是就有了214年孫權和劉備刀兵相見的荊州戰爭,孫權派遣呂蒙奪取荊州三郡,而劉備得知消息後,從益州派遣軍隊試圖奪回荊州三郡,但是曹操在淮南給予孫吳的壓力太大,迫使孫權想要再度返回江東。

從孫權的北伐探索東吳戰略意圖的改變,共帶來了哪些變化? 第4張

最終劉備和孫權簽署了湘水和議,對於孫權來說,這是十分屈辱的,因爲孫權沒有聽從周瑜的規劃,反而前去淮南抗擊曹操主力,從而使得劉備得以趁機攻佔益州變成一個大勢力。而且孫權攻打淮南久而無功,不但沒有取得土地,還勞民傷財。

湘水和議後的215年,孫權再一次發動了規模龐大的攻勢試圖進攻合肥,當時劉備在漢中拖住了曹操的主力,合肥防守空虛,但這一次攻打合肥孫權以慘敗告終,217年魯肅病逝,孫權終於改變策略再度北伐,開始謀求和曹操和解。在魯肅病逝後,孫權派遣都尉徐詳前往鄴城向曹操請降,兩人和解。而孫權的目標從北伐方向脫離開來,再次瞄準了荊州。

奪取荊州

魯肅去世後,呂蒙成爲新的大將,呂蒙曾經多次跟隨孫權北征,而且作爲最後一代淮泗武人的傑出代表,呂蒙對於孫吳北伐的態度是嗤之以鼻的,早在當年討論是否聯合劉備抗擊曹操的時候,呂蒙對此表示反對。

而且呂蒙在孫權想要北伐徐州的時候,給出了自己的想法,呂蒙說:

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騁,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

呂蒙作爲軍人,從軍事角度說出了孫權成功攻取徐州的可能性,呂蒙分析說曹操在徐州的軍隊勢力弱小,東吳是有機會攻下徐州的,當呂蒙提出了一個問題:假如孫權成功攻下徐州,那麼孫權能夠守住徐州嗎?

從孫權的北伐探索東吳戰略意圖的改變,共帶來了哪些變化? 第5張

按照呂蒙的軍事估計,孫權在徐州駐紮7到8萬人,也不可能完全防守曹操成功。因爲中原利於騎兵衝擊,孫權的部衆在陸戰方面的缺陷很大,最明顯的例子是逍遙津之戰,東吳十萬大軍居然被張遼八百人衝擊的陣腳大亂。所以呂蒙認爲與其爭奪徐州,不如攻下荊州,保全長江防線,鞏固東吳的戰略防線。

而在數次北伐失利後,孫權決定採納呂蒙奪取荊州的建議。219年關羽配合劉備在漢中的攻勢,出兵北伐。坐守前線的呂蒙知道機會來了,於是和孫權商議,呂蒙假稱生病,讓關羽放鬆警惕抽兵出征前線。隨後發生了著名的“白衣渡江”,呂蒙攻取南郡,佔領江陵,關羽回撤,最後被殺。

呂蒙在白衣渡江後不久因病去世,呂蒙的去世代表孫吳集團中淮泗武人集團的衰落,江東的士族開始開始擡頭,而此後孫吳的官僚大部分出生於江東士族,以吳郡的陸氏、朱氏、張氏、顧氏最爲出名。而這些人的願望是守住自己在江東的利益,並不願意征戰,這使得東吳的北伐幾乎變爲不可能。

孫權後期的北伐

從曹操去世到曹丕駕崩,孫權受到曹丕的強烈忌憚,曹丕數次想要攻打東吳,但是長江的阻攔和東吳的防守有利,這使得曹丕全部無功而返。而在這段時間裏孫權方面並沒有大動向,東吳的軍隊只是注重防守而已。

孫權發動最後一場大規模北伐作戰是曹睿登基的太和二年(228年)的石亭之戰,東吳方面的鄱陽太守周魴詐降曹魏的淮南地區最高軍事統帥曹休,曹休中計,在曹休的請求下,曹魏從三個方向大舉進攻東吳,但是曹休作爲主力統兵十萬在石亭被東吳埋伏大敗,東吳陣斬魏軍一萬多人。

石亭之戰結束後,曹魏在在淮南地區從此轉向守勢。而且在太和六年(232),滿寵修建合肥新城,拋棄了處在河道網絡中的合肥舊城,這使得孫權的北伐再也不可能利用水路發動攻勢,所以孫權後續北伐實際上只是配合諸葛亮的北伐的聲援而已,而且孫權在晚年已經把目光轉向東吳內部,他對於北伐實際上興趣不大。這使得這幾場北伐像是巡遊而已。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