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吳三桂,清軍能打入關內的概率有多大?

本文已影響2.28W人 

清軍入關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清軍入關似乎是吳三桂一手所致,正是因爲他的“衝冠一怒爲紅顏”,纔有了此後清朝的三百年江山。事實上,在此之前清軍已經先後六次殺入關內,而以明末的局勢來講,即使吳三桂死守山海關,或許只會改變清軍入關的路線,而根本無法阻止清軍入關。

清朝吞併整個漠南地區後,已開始全面威脅中原地區

如果不是吳三桂,清軍能打入關內的概率有多大?

在大家的印象中,起源於東北的後金,似乎只是從東北方向對關內形成威脅,因而只要守住山海關,清軍便無法進入關內。事實上這個局面早已改變,隨着後金東進,漠南徹底淪陷,清朝已經開始從北方全面威脅中原地區。

早在努爾哈赤時期,在寧錦、山海關防線難以攻破的情況下,後金便已經開始積極向西擴張,在他的聯姻攻勢下,蒙古科爾沁、扎魯特等部便已經歸附後金,而土默特、喀喇沁、兀良哈等部則因爲與庫圖克圖汗(林丹汗)的矛盾,爲了避免遭到報復,隨後也歸附後金。

皇太極繼位後,東部蒙古各部已經大多歸附清朝,因而開始對勢力主要集中於漠南地區的庫圖克圖汗進行打擊。明崇禎元年(1628年),皇太極派遣貝勒阿濟格與喀喇沁部會盟,與東部蒙古各部共約討伐庫圖克圖汗。

同年九月,皇太極親率大軍西征,察哈爾部控制下的敖漢、奈曼、喀爾喀、札魯特和喀喇沁等蒙古各部紛紛率兵前來會盟,此時的庫圖克圖汗空有大汗之名,卻已經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面對清軍和蒙古聯軍,只能被迫退出西拉木倫河流域,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固守。

明崇禎五年(1632年)4月,皇太極再度親率大軍西征,會同蒙古各部再度攻打庫圖克圖汗,眼看清軍勢大,庫圖克圖汗不得不放棄歸化城繼續向西逃竄。然而,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部衆逃散十之七八,庫圖克圖汗逃奔青海兩年後在青海打草灘病逝。

清軍已從東北和北面對中原地區構成威脅

明崇禎八年(1635年), 清廷再度派多爾袞、嶽託等人率兵西進,招降了庫圖克圖汗剩餘的部衆,孛兒只斤·額爾孔果洛額哲獻傳國玉璽出降,大蒙古國汗位至此徹底斷絕,漠南蒙古完全落入後金手中,清朝至此從東北和整個北方對大明中原地區形成威脅。

吳三桂投降之前,清軍已先後六次入關

如果不是吳三桂,清軍能打入關內的概率有多大? 第2張

由於東部蒙古和漠南蒙古的紛紛淪陷,清軍其實已經完全不必從山海關入關。事實也是如此,在吳三桂放清軍入關之前,清軍已經先後六次從北部殺入關內,且情況一次比一次嚴峻。

第一次:己巳之變。崇禎二年(1629年)四月,皇太極率軍(對外號稱十萬),避開寧遠、錦州防線,兵分三路從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突入關內,攻佔遵化,直逼京城。明廷急令各路兵馬入京勤王,袁崇煥統率各路援軍,阻清軍於廣渠、德勝等門外。京師之圍稍解,袁崇煥便被崇禎下了大獄,結果祖大壽率軍還師寧遠,皇太極又趁機夜襲盧溝橋,斬明軍副總兵申甫以下約7000人,繼而擊敗明援軍4萬於永定門外,明總兵滿桂,孫祖壽戰死。崇禎三年(1630年)初,皇太極眼看無便宜可佔,遂向東連克數城,這才率主力返回瀋陽。

第二次。崇禎七年(1634年)七月,皇太極在第二次西征察哈爾班師途中,以明朝邊將“擾其境、殺其民、匿逃人”爲由,率兵侵入上方堡,進圍宣府。清軍攻城,守軍以大炮猛烈反擊,清軍被迫退走應州,兵掠大同,攻陷得勝堡。京師震動,連忙詔令總兵陳洪範駐守居庸關,巡撫丁魁楚駐守紫荊關、雁門關,就連已經在河南包圍了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曹文詔也被調往大同,雖然最終迫使清軍退出了關外,但農民軍卻也趁此機會得以突圍。

第三次。崇禎八年(1635年),清軍在迫使庫圖克圖汗(林丹汗)之子投降的同時,率軍在太原府所屬的忻州、定襄、五臺等州大肆劫掠一番,這才率軍東歸。

第四次:丙子虜變。崇禎九年(1636年)五月,皇太極派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等統八旗兵十萬,兵分三路從喜峯口、獨石口入關,巡關御史王肇坤率兵抵抗,結果兵敗身死,明軍被迫退守昌平,清軍直逼居庸關、昌平北路。大同總兵王樸馳援,殺敵一千一百零四人,俘獲一百四十三人。七月,清軍殺入京畿,攻陷昌平、良鄉,繼而圍攻順義,順義知縣上官藎、遊擊將軍治國器和都指揮蘇時雨據城死守,城池陷落後三人均殉國。此後,清軍又先後攻陷寶坻(今屬天津)、定興、安肅(今河北徐水)、大城、雄縣、安州等近畿州縣。

如果不是吳三桂,清軍能打入關內的概率有多大? 第3張

第五次:戊寅虜變。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以多爾袞、嶽託爲主將,繞道蒙古,從牆子嶺、青山口突破長城要塞,斬殺明薊遼總督吳阿衡。崇禎急忙詔令總督宣、大、山西軍務的盧象升,統率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山西總兵虎大威等入衛京師,結果盧象升力戰而亡。時高起潛擁關、寧重兵近在五十里外的雞澤,卻拒不赴援,聽聞盧象升兵敗身死後,又率軍東逃二十里,結果遭遇伏擊大潰,僅只身逃逸。自請督察軍情的首輔劉宇亮到了保定,聽聞前線戰敗後也倉皇退入晉州,而清軍則乘勝長驅直入,先後攻陷昌平、寶坻、平谷等地,京師震動,崇禎帝又連忙下詔徵總督洪承疇率軍入衛,陝西巡撫孫傳庭爲兵部侍郎率援軍同行。清軍這次入侵連敗明軍57陣,攻克山東濟南府、3州、55縣、2關,殺明總兵兩名、守備以上將吏百餘人,俘獲人、畜共462300餘,獲黃金4037兩、白銀977460兩,活捉德王朱由樞、郡王、奉國將軍朱慈賞、監軍太監馮允許等。直到次年二月,清軍這纔出青山口返回盛京。

第六次。崇禎十五年(1642年)四月,清廷以阿巴泰爲奉命大將軍,從黃崖關殺入薊州,總兵白廣恩領兵拒敵,陣斬清軍三等輕車都尉齋薩穆、參領五達納、佐領綽克託、額貝、護軍校渾達禪、騎都尉額爾濟赫等。然而,清軍卻長驅南下,至山東兗州,殺魯王朱以派及樂陵、陽信、東原、安丘、滋陽諸郡王、官吏等數千人,先後攻克三府、十八州、六十七縣,獲黃金二千二百五十兩、白金二百二十萬五千二百七十兩,俘百姓三十六萬九千口及牛馬衣服等物。回軍時又攻打河北滄州、天津、三河、密雲等地,直到次年五月,清軍才退軍回師。

如上所述,雖然此時山海關尚未丟失,但由於清廷向蒙古逐步滲透,已經可以隨時繞道蒙古入關,明廷已經是防不勝防。

明末瘟疫橫行十餘年,九邊重鎮已無力抵抗

弘治年間,明廷爲了加強北部防線,曾在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綿延萬里的北部邊防線上相繼設立了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太原鎮(也稱山西鎮或三關鎮)、延綏鎮(也稱榆林鎮)、寧夏鎮、固原鎮(也稱陝西鎮)、甘肅鎮等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重鎮”。

如果不是吳三桂,清軍能打入關內的概率有多大? 第4張

在明末衛所制全面崩潰的情況下,除遼東鎮外的其餘八個重鎮已經是明廷最後的戰鬥力保障(後金崛起後遼東鎮已喪失作用),尤其是在整個漠南已經被清廷佔領的情況下,想要阻止清軍入關,除了固守山海關之外,還必須以八個邊鎮爲核心加強整個北部防線,然而明末的這場大瘟疫,卻直接摧毀了明朝的北部防線。

早在萬曆八年(1580年),大同、太原等地便曾爆發過一次規模巨大的瘟疫,史料記載“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傳染者接踵而亡,數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闔門不起者”。

而到了崇禎六年(1633年),山西再度爆發瘟疫(鼠疫),而由於百姓們逃難,瘟疫開始迅速向周圍地區擴散。崇禎九年(1636年)至崇禎十年(1637年),蔓延至陝西榆林府、延安府;崇禎十三年(1640年),蔓延至河北順德府、河間府和大名府;崇禎十四年(1641年)七月,蔓延至京師地區;崇禎十五年(1642年),蔓延至天津。同時,鼠疫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開始由腺鼠疫轉換爲肺鼠疫。

關於這場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數,目前尚無準確記載,但《崇禎實錄》卻記載“京師大疫,死亡日以萬計”,“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可見當時瘟疫的嚴重程度,而根據史學家的推測,萬曆和崇禎年間的兩次大瘟疫,至少造成了陝、晉、冀上千萬人的死亡,僅北京的死亡人數便高達20萬以上。

這場瘟疫不僅造成了大量百姓的死亡,而且更是直接摧毀了明軍的戰鬥力,尤其是九邊重鎮中的大同、山西、薊州、宣府等鎮直接被摧毀。當李自成從西安發兵攻向京城之時,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很容易便殺到了北京城下。

如果不是吳三桂,清軍能打入關內的概率有多大? 第5張

明朝京師也是一樣,瘟疫之前駐守京師的軍隊至少有十萬,而瘟疫過後便只剩下了五萬多人,以至於闖軍殺至城下時,守城將領即使低聲下氣求人守城,仍然是“逾五六日尚未集”,最後連三四千宮中太監都上了城牆。而即使如此,城牆上平均五個城垛纔有一個士兵,瘟疫中的守城明軍“鳩形鵠面,充數而已”。

這種情況下,明廷的北部防線已經是形同虛設,而李自成滅亡明朝之後,也沒有對北部邊防進行加強,已經被瘟疫摧毀的北部防線,又如何抵擋清軍入關。

綜上所述,就算吳三桂沒有“衝冠一怒爲紅顏”,放清軍從山海關入關,無論是明廷還是李自成,都無法抵擋清軍入關,唯一能改變的,也僅僅是清軍入關的時間和路線罷了。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