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講的是什麼故事?齊國延遲了一年多才出兵是因爲什麼?

本文已影響1.59W人 

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圍魏救趙”,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術。就“圍魏救趙”的歷史背景來說,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奪取漆及富丘兩地。因爲衛國是魏國的附庸,所以,趙國進攻衛國的行爲,自然讓魏國非常憤怒。衆所周知,在戰國七雄中,魏國是率先稱霸。而公元前354年,正是魏國霸業的巔峯時期。因此,魏國聯合宋國、衛國出兵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從而引發了“圍魏救趙”這一歷史事件。

首先,公元前354年,面對魏國、衛國、宋國三國的聯合大軍,趙國顯然沒有正面交戰的實力,於是選擇緊閉邯鄲城的大門,以此進行防守。與此同時,趙國還派人向齊國、楚國、秦國等諸侯國請求支援。對於魏國、衛國、宋國這三國來說,則選擇對邯鄲重重包圍,從而一舉殲滅趙國。在趙國發出求救信息的時候,秦國趁着魏國主力處在邯鄲戰場的機會,選擇偷襲魏國的少樑之地,從而在河西之地給魏國帶來了一定的威脅。與此相對應的是,就齊國君主齊威王來說,也準備立即出兵支援趙國。不過,最終的結果齊國延遲了一年多才出兵。

圍魏救趙講的是什麼故事?齊國延遲了一年多才出兵是因爲什麼?

那麼,問題來了,“圍魏救趙”中,爲什麼齊國等了一年纔派兵救援趙國?對此,根據《戰國策》、《左傳》等史料的記載,在齊威王準備立即出兵的時候,他的手下段幹朋主張延遲出兵,以“承魏之弊”爲戰略方針。在段幹朋這位將軍看來,齊國可以排除少量的兵力去進攻魏國的襄陵,以此讓趙國安心,促使趙國全力防守邯鄲。等到魏國和趙國在邯鄲戰場都已經疲憊不堪的時候,齊國纔派出大軍,以此達到正面擊敗魏國,又順帶削弱趙國的目標。對此,齊威王接受了這個建議。等到公元前352年前後,也即魏國和趙國相持一年多的時候纔出兵。

在趙國都城邯鄲快要被魏國、衛國、宋國三國大軍快要攻破的時候,齊威王正式任命田忌爲主帥,孫臏爲軍師,率領齊軍主力馳援趙國。一開始,田忌是準備直接率軍去趙國都城邯鄲,以此和魏國精銳的魏武卒展開較量。不過,軍師孫臏提出了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的計劃,也即進攻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一帶),以此迫使魏國大軍回撤,從而解了趙國的邯鄲之圍。於是,齊國大軍立即調轉方向,朝着魏國都城大梁進攻。在得知這一消息後,儘管魏國大軍已經攻破了趙國都城,依然要從趙國撤軍,以此避免齊軍進攻魏國都城大梁。

圍魏救趙講的是什麼故事?齊國延遲了一年多才出兵是因爲什麼? 第2張

最後,在魏國主帥龐涓親率主力回馳大梁的道路上,孫臏指揮齊國於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一帶)設伏,準備截擊魏軍。雖然魏國的魏武卒十分精銳,但是,因爲在邯鄲戰場上的消耗,加上千裏奔襲所帶來的疲憊,所以被以逸待勞的齊國大軍擊敗。在桂陵之戰中,魏國主帥龐涓被齊國大軍俘獲。對於齊國來說,也幾乎完美地實現了“圍魏救趙”的計劃。總的來說,在“圍魏救趙”中,齊國大軍故意延遲了一年多才出兵救援趙國,這讓魏國和趙國幾乎是兩敗俱傷。並且,齊國大軍沒有直接救援趙國都城,而是設伏重創了魏國大軍,以此用最小的代價取得了最大的戰果。對此,你怎麼看呢?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