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古人是如何打井的呢?

本文已影響1.03W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國古代是以農業爲主的經濟模式,所以對於中國人對井有着天然的好感,井是人們在飲水問題上從被動到主動的轉折點,井是古人智慧的體現,也是人類飲水史上的重大變革。那麼“井”的起源是什麼?古人如何打井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編一起往下看。

“水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古人是如何打井的呢?

有記載的史料中,發明水井的人是一個叫做伯益的人。這個伯益是堯帝的大臣,不過,據考古文物證實,早在六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時期,人們就掌握了打井技術。在河姆渡古文化遺址內,考古專家發現一個深度大約爲1.35米,邊長差不多有2米左右的深坑。坑外圍近似於一個圓形,但內側是方形豎井。爲防止井壁坍塌,還在井坑中打入四排木樁,形成了個方形樁木牆,這應該就是井的雛形,從井口向下望去就是一個“井”字,可見“井”字的起源,應該是水井方框支架的形狀。

現在有專門鑽井的工具,古人科技水平落後,他們又是如何打井的呢?最開始開鑿水井用的就是一些簡單的工具直接挖掘,直到有水源冒出,不過這種不僅效率低,井的深度也很淺。後來隨着打井技術的提升,人們開始用轆轤架在井口然後用鐵器下挖。挖到一定深度之後要用木頭加固,防止塌方。並且不斷用轆轤把下面的泥土用竹筐取上來,然後用石頭之類的壘砌井壁,最後井口處設置圍欄,這樣一口水井就大功告成了。在一些相對貧困的農村地區,依然有用這種方法打井的。

“水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古人是如何打井的呢? 第2張

周朝時軍隊內會設立了一個專門負責挖井的官職:擎壺氏。每當軍隊到一個地方,“擎壺氏”就會負責挖井,以保障軍隊的水源,並且還會派人把守水井,防止敵人往井裏投毒。

雖然現在城市中水井被城市的自來水系統代替,不過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水井依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水井不僅是一種必需品,它更加融入了文化中,過年貼春聯了時候,很多人都不會忘記在井口上貼一張,以表示對井水的滋養之恩的感激。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