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西方學者眼中,劉邦的地位比秦始皇還高?

本文已影響2.62K人 

說到劉邦,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沁園春·雪》:“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作為漢王朝的開創者,儘管劉邦一生充滿傳奇,但在中國人眼裡,劉邦歷史影響與功績遠不及秦始皇,甚至被貶低為“無賴皇帝”。然而鮮為人知的是,西方學者筆下的劉邦,卻是與開創羅馬帝國的愷撒齊名,是世界最偉大的兩個政治家之一。

約瑟夫·湯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紀—湯恩比和池田大作對話錄》中: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愷撒,另一位便是建立大漢文明的漢太祖劉邦。愷撒未能目睹羅馬帝國的建立以及文明的興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劉邦卻親手締造了一個昌盛的時期,並以其極富遠見的領導才能,為人類歷史開創了新紀元!

約瑟夫·湯因比,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那麼,為何在約瑟夫·湯因的筆下,劉邦地位比秦始皇還要高,劉邦當不當得起如此高評?

1:打破王侯將相有種

秦朝末年,中國還處於“王侯將相真有種”的時代,參與反秦的領導人中,除了陳勝、吳廣、劉邦是平民之外,其餘皆是列國貴族。因此,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個平民逆襲的案例,打破了“王侯將相皆有種”的僵化的社會體制。

春秋戰國,中國社會急劇變化,孔子稱之為“禮崩樂壞”,雖然時代變化讓平民有一定機會登上歷史舞臺,但縱觀春秋戰國五百餘年,能在歷史上留下一筆的名人,幾乎無不都有不凡的出身,平民很難實現階層躍遷,社會階層嚴重固化。而劉邦的出現徹底顛覆了這一點,打破了中國這一階層固化。

漢初開國功臣中,蕭何、曹參、樊噲、周勃等人,無不都是下里巴人,在先秦時期他們幾乎不可能躍遷為貴族,實現階層的升級。在用人制度上,劉邦首下求賢詔,要求郡國推薦具有治國才能的賢士大夫,開“察舉制”先河。不論求賢詔,還是察舉制,都不太看重出身,更重視的是才能。

為什麼在西方學者眼中,劉邦的地位比秦始皇還高?

劉邦之後,漢朝皇帝在用人上也不太重視出身,我們熟知的衛青、霍去病真正身份無比低賤,卻能躍升為帝國大司馬(大約等同於國防部長),與衛霍差不多一樣低賤,卻能登上朝堂的漢朝名人數不勝數。經過漢朝數百年的影響,曹操才會石破天驚地提出“唯才是舉”。曹操之後,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的門閥制度,注重血緣與出身,實際上是歷史的倒退,隋唐之後楊堅、楊廣、李世民、武則天等都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才有隋唐兩代接力推行科舉制,讓寒門有了出頭機會。

唐宋之後,中國已無真正意義上的貴族。後世歷代權貴者,追溯幾代上去,可能都是造反的泥腿子,何談貴族?因此,如今一些清朝王族後裔自詡“貴族”,簡直貽笑大方。

與中國相比,西方卻一直保有僵化的貴族制度,下層民眾很難實現階層躍遷,直到近現代才慢慢被瓦解,但至今還未徹底消失。就打破階層固化來看,劉邦無疑當得起約瑟夫·湯因比的高度評價。

為什麼在西方學者眼中,劉邦的地位比秦始皇還高? 第2張

2:劉邦的治國思想制度

漢朝建立之後,劉邦面臨一個嚴峻問題:該如何治理大一統的天下?

劉邦之前,中國有兩個大一統王朝,即周朝與秦朝。周武王相距劉邦八百餘年,時移世易,且周朝歷史教訓又歷歷在目,因此劉邦不可能照搬周朝制度。秦朝只存在十多年,二世而亡,失敗的教訓一大堆,成功的治國經驗沒多少,因此劉邦不僅不可能照搬秦政,反而更要謹慎思考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

也就是說,劉邦建漢之初,對於如何解決七國隔閡,如何治理大一統天下,前人沒有給出什麼有效思路,幾乎一切制度規劃都要從頭開始,用現在話說就是“摸著石頭過河”。那麼,劉邦如何做的呢?

第一,秦朝不分封,二世而亡;周朝大分封,戰亂頻發。於是,劉邦選擇了另一條路,就是分封制與郡縣制相結合,其中分封制又規定“非劉氏不能稱王”,即白馬之盟,為此消滅了漢初異姓王,再將劉氏宗室封為諸侯王,以此強化皇權,與大一統的統治。

儘管漢朝劉氏諸侯王出現七國之亂等,但劉邦確定了總體框架,避免了異姓王危及中央統治,因此後世歷代幾乎都採取“漢代分封制”制度。當然,“漢代分封制”是西漢中後期才逐步完善的,最終奠定了漢朝400年江山。歷史證明,漢代分封制或許不是最佳的,但一定不是最差的制度。

第二,劉邦將儒家思想引入朝堂,儘管儒家文化只是當時補充,主流還是法家與黃老之說,但儒學已經在漢朝生根發芽,至漢武帝時獨尊儒術,儒家進而成為主流治國思想。儒家公羊學派,提倡大報復(九世之仇)與大統一思想,契合了漢武帝的要求。

為什麼在西方學者眼中,劉邦的地位比秦始皇還高? 第3張

第三,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命蕭何參照秦朝法律“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即“漢律九章”,即《九章律》。與秦朝嚴刑峻法相比,漢朝法律追求寬柔相濟、嚴鬆相當。《九章律》對後世影響深遠,漢朝之後的歷代法律大多以《漢律》為藍本,它被譽為律令之宗,“百代不易之道”。

第四,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周禮已被拋棄,七國長期戰亂,導致文化割裂。劉邦建漢之後,開始融合各國文化,形成了一套全國適用的文化體系,在這套文化之下的是齊文化、楚文化、蜀文化等區域文化。換言之,漢朝以華夏文化為核心,從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華夏八方文化精髓,形成了一套高於地方文化的文化,在這一過程中,“漢文化”、“漢民族”逐漸形成。

《資治通鑑》記載,劉邦年輕時放蕩不羈,稱帝之後劉邦認為自己是馬上得天下,《詩》、《書》等文化沒有用處。陸賈駁斥說:“馬上得到天下,能馬上治天下嗎?”劉邦虛心納諫,之後重視文化,建立規模巨集大的“國家圖書館”天祿閣、石渠閣等,容納七國各種書籍。由於秦始皇焚書,毀掉了大量書籍,被後世奉為經典的無數典籍就是漢初發掘整理出來的。

歸納起來,劉邦對中國歷史的大貢獻至少有四:一是中國大一統的格局被正式確立,二是確立了後世沿用千年的法律制度、分封制度等,三是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奠基者和開拓者,四是打破了階層固化。可以說,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歷史名聲相比,劉邦是一個被嚴重低估的皇帝。

或許,約瑟夫·湯因比是旁觀者清,反而更容易看清楚劉邦的歷史作用。

免責宣告: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