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江山:揭祕中國十大吃貨皇帝

本文已影響2.3W人 

導讀:古代皇帝吃飯,每道菜不能使用三次以上,超過三次,侍食太監就會把菜撤下,並且以後不上這道菜了。若要說皇帝表揚過的食物倒不少,什麼陝西岐山哨子面,太湖三白魚,山西龍鬚麪。一個講究味覺的民族纔是有味道的民族,有味道的民族纔是有人情味的民族。

(以年代爲序)

  1.魏道武帝拓跋珪

  入選理由:愛吃羊肉湯

  一碗羊肉湯成就了毛修之。拓跋跬打敗夏國後,擅長烹飪的毛修之被俘。後來他便找時機燉了一碗羊肉湯給尚書崔浩吃。崔浩一嘗,認爲這是天下第一美味,便把毛修之推薦給了拓跋燾。拓跋燾吃了毛修之的佳餚後,也點頭稱讚,便命毛修之爲太官令,成了皇帝的私人廚師。從此,毛修之平步青雲,仕途上一帆風順,後又做尚書、光祿大夫,直到南郡公。

舌尖江山:揭祕中國十大吃貨皇帝

網絡配圖

  2.南朝宋文帝劉義隆

  入選理由:愛吃柑橘

  宋文帝病重,便讓弟弟劉義康做代理皇帝。故送禮的,把禮品一分爲二,上品給劉義康,次品留給文帝。文帝有次吃柑,見其又小又澀。劉義康見後,給文帝從家裏拿了些又大又甜的。

  3.齊明帝蕭鸞

  入選理由:愛吃糉子

  太官端上的有糉子,齊明帝蕭鸞便說:“這麼多飯食,我一頓吃不了。糉子四個角都破了,我打包行不,留下來當晚飯吃吧。”

  4.周宣帝宇文贇

  入選理由:愛吃羊肋

  宇文贇在吃飯時,吃了一個羊肋,把肉吃完後,把骨頭送給了傅伏,並說道:“這骨頭,你要好好保存。這可是我啃過的骨頭。”傅伏連忙把骨頭收藏起來,後與宇文邕共同進餐。

  5.唐肅宗李亨

  入選理由:愛吃熟肉

  唐肅宗還是太子時,經常陪着老爹玄宗吃飯。一次御膳房準備了熟肉。其中有熟羊腿。皇帝讓肅宗把羊腿分割開來,肅宗便將羊腿割開,然後他用餅將手上沾滿的羊油擦下去,皇帝看了很不高興。肅宗擦完手將餅吃了,唐玄宗又很滿意了,對肅宗說:“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理應珍惜。”

舌尖江山:揭祕中國十大吃貨皇帝 第2張

網絡配圖

  6.宋太祖趙匡胤

  入選理由:愛吃羊肝

  趙匡胤半夜突然起來。他此時非常想吃羊肝,卻猶豫不決,不肯下令。左右僕人一臉茫然,說道:“您有什麼事就吩咐吧,我們定會照辦!”隨後,趙匡胤的風趣回答,再一次表現出他特有的可愛。他回答道:“我如果說了,每天必定有一隻羊被你們殺死!”

  7.元世祖忽必烈

  入選理由:愛吃涮羊肉

  涮羊肉的發明與忽必烈有關。忽必烈率軍遠征,嫌伙食太差,想吃清燉羊肉。廚子便宰殺羔羊,剔選羊肉準備做。可敵軍突然來襲,廚子情急之下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鍋裏混亂攪和一下,就撈出來,放點配料,給忽必烈端去了。忽必烈肚子咕咕叫直叫,吃完就披掛上陣去了。沒過多久,忽必烈就凱旋了。回朝後,忽必烈不忘廚子的功勞,就讓他再做一次,並說味太淡,該多些配料。文武大臣吃後,皆豎大拇指。忽必烈高興,給這道新菜賜名“涮羊肉”。

  8.明穆宗朱載垕

  入選理由:愛吃果餡餅

  明穆宗想吃果餡餅。御膳房便開始忙碌起來,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後來內監報賬,吃果餡餅花銷五十金。明穆宗即位前,久居民間,故知道民情,便驚呼道:“有五錢銀子,足以在東華門那裏買一大盒子了。”

  9.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

  入選理由:愛吃涼皮

  咸豐帝愛吃涼粉。他微服私訪,在大街胡逛,看到有賣涼粉的。他一口氣吃了兩碗涼粉。吃完後,直誇涼粉味道好極了。爲了能天天吃這人間美食,便把賣涼粉的叫到了宮中,一連吃了一個月的涼粉。頓頓吃,天天吃,咸豐帝最後直接吃膩了涼粉,在短時間之內是不會再吃了。賣涼粉的後把祖傳手藝傳給了御廚,也好日後能隨時爲皇帝做涼粉。

  10.同治帝愛新覺羅·載淳

  入選理由:愛吃木瓜

  同治帝曾讓一個小宦官拿着自己御筆批的字條到內務府領500兩銀子去買木瓜吃。內務府負責人榮祿前來奏請:“各宮所需木瓜有專門部門供給,沒必要再花這麼多冤枉錢!”據《皇帝的微博》

  如果回溯過去的文明,除了那些斑駁的古畫,暗黃的古籍,是不是應該將味覺作爲一個工具呢?用古典的烹飪去操作當今的材料,讓魏晉風流,漢唐氣魄,明清韻味從你的舌尖深情地掠過,然後通過味蕾滲入你的感性世界,這樣的懷古是不是更鮮活呢?

舌尖江山:揭祕中國十大吃貨皇帝 第3張

網絡配圖

  唐:餅和飯是主旋律宋:全民熱愛下館子

  一日三餐在宋代才普遍起來(但也有部分人家只吃二餐),這隻有在農業產量大爲提高、食物變得豐富並且有了夜生活之後,纔可以實現的。

  吃飽之後,人們便會追求吃得精緻。宋人對於飲食是非常講究的。富貴人家,“凡飲食珍味,時新下飯,奇細蔬菜,品件不缺”,甚至“不較其值,惟得享時新耳”。爲了嚐到新鮮,不惜金錢。

  宋朝的一般城市白領跟今日的小白領一樣,都不習慣在家做飯,而是下館子或叫外賣。有人統計過,《東京夢華錄》共提到一百多家店鋪,其中酒樓和各種飲食店佔了半數以上。《清明上河圖》描繪了一百餘棟樓宇房屋,其中可以明確認出是經營餐飲業的店鋪有四五十棟,也差不多接近半數。南宋筆記《武林舊事》、《都城紀勝》、《夢粱錄》也收錄了一大堆臨安的飲食店與美食名單。

  即便是城市下層人,也能從飲食店找到物美價廉的食品,據《夢粱錄》記載,“更有專賣血髒面、齋肉菜面、筍淘面、素骨頭、麩筍素羹飯,又有賣菜羹,飯店兼賣煎豆腐,煎魚、煎鯗、燒菜、煎茄子,此等店肆乃下等人求之粗飽,往而市之矣”。

  臨安的每天早晨,“買賣細色異品菜蔬”的小商販“填塞街市,吟叫百端,如汴京氣象,殊可人意”(《夢粱錄》)。蔬菜是宋人餐桌上的常見食材,學者的考證指出,宋代栽培的蔬菜品種非常豐富,約有四五十種,與今日市場上的蔬菜種類大體差不多。

  如果是隆冬時節,天寒地凍,似乎北方居民只能靠窖藏蔬菜過冬。但是詩人梅堯臣就寫了一首《聞賣韭黃蓼甲》,說,“百物凍未活,初逢賣菜人。”原來,這位賣菜人利用糞土熱力與保暖作用,培育出鮮嫩的韭黃、蓼甲:“乃知糞土暖,能發萌芽春。”換成現代的說法,這不正是“反季節栽培”技術嗎?技術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讓宋朝人在餐桌上的選擇機會比之前任何時代都要豐富。

  對美食的講究,促使宋代誕生了花樣繁多的美食,《東京夢華錄》“飲食果子”條,《夢粱錄》“分茶酒店”條、“麪食店”條、“葷素從食店”條,《武林舊事》“市食”條,都羅列有一個長長的美食、小吃、點心名單,抄也抄不過來。今日的五星級大飯店,菜譜上的名目也未必有那麼豐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宋朝的開封與杭州,簡直就是“吃貨”的天堂。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