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唐朝嫁出去和親的基本上都是假公主?

本文已影響1.83W人 

唐朝近三百年曆史中,有近二十個和親公主。不過,這近二十個和親公主中,幾乎沒有一個公主是“真公主”。也就是說,幾乎沒有一個公主是皇帝的親女兒。包括赫赫有名的文成公主,都不是皇帝親生的。文成公主只是一個宗室女,歷史上甚至連她的籍貫、她的父母是誰,都沒有記載。由此可見,這個所謂的“宗室女”,其實是值得懷疑的。

公主是假的,顯然就是一種欺騙。所謂紙是包不住火的,天下沒有不漏風的牆。只要是欺騙,遲早是會被人發現的。一旦發現,性質肯定相當嚴重,重燃戰火,那是絕對的。

可是,爲什麼在整個唐朝時期,就沒有一個與唐朝和親的國家,提出“假公主”問題呢?難道他們都不知道“假公主”的事情嗎?

我認爲,那些與唐朝和親的國家,肯定都知道是“假公主”的。那麼,既然都知道是“假公主”,爲什麼不弄點事情出來呢?

我覺得可能有以下一些考慮。

一、公主實際上並不假。

有人可能會說,你剛說是“假公主”,現在又說公主實際上並不假,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不矛盾。因爲不管這個出嫁的女子是不是皇帝的親生女兒,在和親的時候,皇帝都要認他爲女兒。“養女”“義女”和女兒是同樣等級的,在待遇上一般也是沒有什麼區別的。

既然這個女子已經被認定爲皇帝的女兒,誰又敢說不是呢?比如被和親的國家的國王,他說,不對,你嫁過來的不是真公主。唐朝皇帝就問他,哪裏不對?難道這不是朕的女兒嗎?難道朕的女兒不叫公主嗎?這樣一問,被和親國家的國王,就回答不上來了。失禮的就不是大唐的皇帝,而是被和親國家的國王了。

爲什麼唐朝嫁出去和親的基本上都是假公主?

二、和親只是一種外交形式。

實際上,被和親國家的國王們,並沒有覺得唐朝的公主有多高貴,能娶到唐朝的公主,有多麼的幸福。所有的這種感覺,其實都是唐朝的人強加在他們身上的。在這些國家,他們的主體思維,絕對是說自己不錯,對自己很認可。外國雖然很厲害,但畢竟是外國。

他們之所以要和唐朝和親,其實是一種“說辭”,或者說要達到一些目的。什麼目的呢?

一是他們緩和與唐朝的關係。畢竟已經是親戚了,既然是親戚,兩國之間的關係就緩和了,就不可能再鬧太大的摩擦了。

二是有人質在自己手裏。一旦把公主嫁過來,這些國家就有人質了。手裏有了人質,唐朝想打他們就會投鼠忌器。有人可能會說,纔不會呢,公主不是假的嗎?但不管是真的假的,唐朝皇帝既然已經認可是自己女兒了,要是一點都不管其生死,別人也會笑話他的。

三是可以獲得賞賜。和親也就建立了宗藩關係。既然是宗藩關係,藩國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向宗主國要賞賜。這是中國古代宗藩關係的規矩。既然如此,這個女子是真公主還是假公主,都無所謂了。因爲要賞賜這個目的已經達到了。

爲什麼唐朝嫁出去和親的基本上都是假公主? 第2張

三、娶個假公主是藩國國王的福氣。

我們知道,給皇帝當女婿,當駙馬都尉,是一件表面看起來榮耀,實際上非常痛苦的事情。因爲公主既然非常高貴,她的脾氣肯定都比較壞。脾氣壞,當駙馬都尉的,就不是件舒坦的事情。“打金枝”的故事,就發生在唐朝。那正是駙馬都尉們焦灼狂躁的集中表現。

當然了,公主嫁到別的國家去和親,雖然那個國家也是藩屬國,也算是臣子,但畢竟與在國內公主嫁駙馬不一樣的。但就算是這樣,可能麻煩更加多。畢竟公主是從小嬌生慣養長大的,來到別的國家,生活可能不習慣。除了生活不習慣外,地位也有偏差。原先在自己國家,自己是主人。現在成了人家國王的嬪妃,需要奉人家國王爲主人。有了差距,就有不適應。

不適應,就會鬧。鬧起來,這是上邦大國的公主,打也不是,罵也不是,實在麻煩,搞不好,就涉及到兩國的關係。

但如果是宗室女,她本身不是公主,因爲和親才被“提拔”爲公主的。因此,她不會產生這些麻煩。

基於此,被和親國的國王們,也樂意接受這樣的“公主”。

相關內容

熱門精選